7302何谓无生法忍?根尘识互为因缘?缘生就是无生?

7302何谓无生法忍?根尘识互为因缘?缘生就是无生?

00:00
18:08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下面经文不难懂,说: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如果果然是有和有合的话,要不和呢,必定有一个边际。因为我们这个和的意思,所谓是体相达入,水乳交融啊,它和在一起。前面讲过,如果这两个物不相入,那就不和。譬如说水里面掺得有油,它两个不会和,掺在一起,这个水跟油界线清清楚楚,它有个界限。那么佛就举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的见精跟明相要不和的话,好,我们见精见那个明相啊,当中有个界限,它不和嘛。那我们试验试验,我们见一切象,这个见精与物象当中,有没有界限?底下就说了: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这个界限在哪里呢?这是叫阿难自己去审查审查,自己去观察观察。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前面这个两句是说,假若你要讲明边必定没有见,这是讲不和,那么这样啊,明与见各有各的界限,这样就彼此不相到啊。明相不能到见的这一边,见也不能达到明相的那一边。那么换句话说,见中没有明相,明相里头也没有见精,应该是这样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自己应当能够觉察到这个边界的所在。可是,我们在仔细观察当中,就是明际之中有见啊,见里面也有明相啊,这个里头事实上并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这个见精跟明相啊,是成一片的,这个是事实的真相。所以我们从这个经文当中要觉悟真实的事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就是略说了,不必再像前面详细地来讲了。事相举一条就够了,其余三条通是这个情形,亦复如是。这是破非入/非和,下面再破非合。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着重在底下一个合字。

【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和是水乳交融,合是涵盖相合。那么这个意思说,见性要不与明合,那不合就离开啦。如果说是一向见精与明相不相遇,两个都遇不到,这个才是非合啊。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这个乖角是相违背,是相悖的。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见性要不与明合,那么见与明它两个就相悖了。底下是举个比喻,如耳与明。我们晓得,眼与明的关系很密切啊,眼是能见,明是所见。耳与明不相干呢,它两个没关系呢。耳不能听到明,也不能听到暗,耳只能够听音声的动静呢,音声之有无啊。它对于明暗不相关呢,这才叫不合,叫非合。那果然要是这样的话,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这个破得好啊,如果它两个相悖,两个不相关,那么你这个见性根本就不知道明嘛,明在哪里你也不晓得嘛。你说合已经是错了,何况说个非合呢,合与不合都错了!在这个地方呢,我们要记住,前面阿难尊者曾经说过,“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那么这个文呢,就是大略相似。既然说非和合了,自见精之精而言,精,就不杂呢。又云,非不和合,单自见精之妙而言,妙,故无不在啊。所以,佛在此地啊,这一番的开示,每一个字都有很妙的作用。

古德说,通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是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才生。由从缘生,缘生就必定无自性。为什么呢?因为尘不能自缘,必定要依靠心;心也不自心,必定要靠缘。由于因缘相待啊。那么换句话说,这个不能说是一定属于哪一边的,它是相对而立的。

注:【三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论云。因不自生。缘生故。生缘不自生。因生故。生今由缘生。方得名生。了生无性。乃是无生。然生与无生。互成互夺。夺则无生。成则缘生。由即成即夺。是故生时无生。如是了者。名达无生也。】-- 《华严经义海百门》

本经,佛也举这个例子,讲这个根尘识三,犹如交芦啊,彼此互为因缘,才产生这个幻相。所以给我们讲,缘生无性,这个性就是性体,缘生没有自体,缘生即空。大论里面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生即是空啊。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缘生就是无生。那个无生法忍是怎么回事情呢?确实懂得这个道理啦。

你譬如说我们这本书,我也举这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书缘生的,它是一百多张纸给它用线穿起来,啊,这叫一本书,书生了。实际上哪有个书啊,你把线拆开之后,还是一百多张纸啊。穿起来,你就,哎呀,这是书;拆开了,哎呀,这是纸。众生就这么迷惑颠倒啊,他不晓得啊,这个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所以通达之后呢,生与无生这个念头都没有了。不了解事实真相,有执著,执著一张一张的,这是纸,这个不是书。穿订起了,这是书,这个不是纸。这就叫妄执啊,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装订起来,书并没有生啊;拆开来,书也没有灭啊。不生不灭啊,而是我们对于这个境界相上发生了错觉。

这一本书的相是如此,缘生呢。缘生,在这个里面看出无生的道理。然后你再看看一切万法,无不如是。你才真正能够契入,真正通达一切法原来无生啦。你说一切法无生,佛点头,确实是无生;你说一切法有生,这个凡夫、众生点头,呵呵,一切法有生。佛是摇头,一切法本来不生嘛,怎么会有生呢。诸位能入这个境界了,这个生死的恐怖就没有了。为什么呢?晓得不生不死啊,现在就不生不死啊。可见得不生不死是事实的真相,你说你成佛了、成菩萨了,不过是见到这个真相而已啊。没有成佛、成菩萨,是不了解这个真相,把这个真相啊,看走了眼,看成了妄相,是这么一回事啊。所以在这个妄念里面,事实真相当中啊,自己生活在妄想之中,生活在妄念之中,这个是苦恼无边呢。那个妄想,就是苦海啊;妄想没有了,苦海就渡过去了。

一切大乘经论,通是发明这个道理。不但是大乘佛法发明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也讲这些大道理。不过是儒家、道家说得精简,没那么详细。上根利智的人有受用,他读到的时候,能通达。中下程度啊,就不能解究竟的义趣了。佛法的好处啊,是不厌其烦,细细给我们来剖析这个道理,使中下根性的人也渐渐能够明了,能够达到恍然大悟啊,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是不相同的所在。

所以诸位要记住,并不是说离开缘生以后还有一个无生。我们现在是无生法忍不能证得,原因在哪里呢?“嗯,无生法忍大概是离开这个东西,另外再有个无生法忍。”不晓得现前就是啊。我们要证一个不生不灭,大概是这个身体之外,这个生灭之外啊,还有个不生不灭。哪里晓得不生不灭就在本身上,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我们环境里面。不晓得这桩事情啊。

我这样给诸位说,也可以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诸位听起来,恐怕还是免不了疑惑啊。为什么你会疑惑呢?那我们拿六祖大师几句话来看来想想,你就明了了。动静你有心,你不是无心啊,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的真相。凡圣之情没忘啊,能所犹在啊,所以性相就不能如如了,道理就是如此啊。果然能够做到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双泯,就证得性相如如,

这时才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个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啊,真实相啊。真实相既然如是,是缘生无生法,那么你用什么法说它是和合,说它是不和合呢?!

不但和合与不和合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纵然是能缘之智,所缘的真如,这个里头也不能够动一念啊。心经里面说得好啊,无智亦无得。那个智是什么呢?智是讲的般若啊,我们讲观照,能观照的般若智慧。得是什么呢?所证得的菩提涅槃。为什么说无智亦无得呢?因为那个智与得,就是般若与涅槃,是一不是二。是二,哎,甲能照乙,乙为甲所照,才能讲得通啊。才能说个和合,或者说个不和合,才能讲得通。它是一,不是二嘛。所以诸位要记住,般若、法身、解脱,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这个里面不但是不和合说不上,和合也说不上。

仔细去观察,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那么这个本经下面说得很清楚了。我们想想,这一部楞严经,从第一卷佛为阿难破心、破见、破业识,来显示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不变,不与心见和合啊。所以下面的经文,给我们很明白地说出三科七大,这个就是说的宇宙万法。那么或者是讲四科七大,都一样。四科,是讲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三科呢,把六入略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实际上就是开合不同而已,展开来,说十八界,归纳起来,说五蕴。这个通是是一不是二啊。七大是说的地、水、火、风、空、见、识,归纳起来说,不外乎这个七类,说明宇宙万法的实相啊,这是如来藏能随缘啦。从如来藏的不变上说,这有不和合的样子;从如来藏随缘的这一面说,又有和合的样子。而如来藏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因此,似乎有这个样子,但确实不是的。这个定义在前面讲过。

那么这个是世尊破例地诀窍,也就是诱导阿难悟入的一种善巧方便,这我们也称它为诲色诲空啊。本经,自从阿难请示三观之后,世尊最初是问他最初发心。那么阿难尊者他老人家答的是见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发心出家修行,这心生爱乐,故我发心啊。呵呵,阿难出家,是看到佛的相太好了,他心里想,这个相绝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成的。那么他也希望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才出家修行,目的是想求相好的。这个目的没有求明心见性,也没有求不生不灭,所以这个一发心啊就有了问题,发心就有问题。那么再看看,你看坛经里面,我们中国这些古大德的时候,他们这个发心啊,跟阿难的发心不一样。人家发心是求无上菩提,阿难发心是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不一样啊。那么这是他答复世尊的。

换句话说,阿难所示现的,对于佛法里面所讲的这些修证的道理事相啊,都很模糊,不能够确指。可是佛就从他答的这两个问题,渐渐地把他诱入,诱导他进入这个境界。就问他,什么是相?什么是心?相呢,那是陪衬的话,心是主体啊。所以,才问他相是什么,心又是谁啊?可是阿难,也不明了这个相、这个见呢,是从哪里来的。经文一直到此地,这是渐渐诱导,一一地给他指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