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一家 第六章:大儿子马力在困境中成长

第一篇:我的一家 第六章:大儿子马力在困境中成长

00:00
12:45

第一篇:我的一家

第六章:大儿子马力在困境中成长


我的大儿子马力于1963年6月23日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东大街76号。这是一栋二层西式小洋楼,在当时被作为公房出租给我们一家。楼上有两间房,还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露天阳台。没过几年,“文革”开始了,我们被强行搬迁到英模路6号,一处古老、破旧的瓦房小院居住。这个小院里住了4户人家:谭桂珍一家、姜维阳一家、张茂英一家和我们。在这个小院里,马力度过了他的童年。



马力的妈妈赵长英“小产”过两次,直到1962年才怀上马力。她怀孕期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供给非常困难。那时候吃不饱饭,只好每天去豆腐商店排队,买“米豆腐”过日子。我的岳母从成都来雅安看望女儿,担心娃娃出生后身体不好,便主动留下来照料她母子。

马力出生时还不到六斤重,他妈妈因为吃不饱,所以奶水不够。奶水不够吃,肚子又饿,只好喂些“米豆腐”给孩子充饥。后来大家都叫马力“米豆腐娃娃”。好在有婆婆的精心照料和舅舅时常从理县寄来的肥儿粉,马力这才没怎么挨饿。


结婚6年,我们终于有了儿子,马家有后了,我常常沉浸在幸福中。为此,我专门请了雅安书法家王方怀撰写了一幅横联:“四十天,瞬息间,马氏门庭已变迁,望子成龙上天,能如父母愿,耗尽心血也情甘”,高挂在墙上。他两岁时在相馆,又照了一张相片,我在照片上写上“才盖华罗庚,寿比齐百石”。表达我对儿子的成长希望,送给亲人和朋友。

马力的童年,正赶上政治运动不断。作为父母的我们常会受到批判,因而没能很好地关心他,照顾他。他小小年纪便由他外婆带到成都,跟着外婆过日子。那时,我的工资只有45元5角,我们每月会给她们祖孙寄去10元钱的生活费。从雅安到成都,坐客车来回就要花去8元4角。而且,在单位请假很困难,到成都去看望她们祖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去成都呆一两天就得匆匆赶回雅安。马力两、三岁时,都记不得他父母是什么样子。外婆独自带他住在洛阳路,上街买米买菜、每月到邮电局取10元钱的生活费,都是带着他一块儿去。在他年的心里,记忆最深的是邮电局,因为那个地方可以拿到能供他吃饭的钱。

马力三岁多时,我们忍痛再次将他送到三千里外的武汉他奶奶那里。我母亲在武昌马房山医疗手术器械厂工作,家却在汉口。从汉口到马房山工厂有30多里的路程,母亲带着马力有时早上五点就起床,先从汉口乘轮渡到武昌码头,再坐上半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到马房山站下车。之后,母亲牵着马力走一段路然后又背着马力走一段,如此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工厂。把马力送到工厂幼儿园后,母亲才放心去上班。为了让我们放心,母亲每两个月就会给我们写信,信上总是一些叫我们不要担心的话,而且还会附上一张马力近照。母亲便是这样带着马力风里来雨里去,坚持了两年多。

马力该读小学了,我们把他从武汉接回雅安,却仍然无法留在身边照料,只能再次把他送到我七姑家。当时,七姑父在供销社当主任,经济上还算得上宽裕,便没有收取马力的伙食费。就这样,马力在我七姑一家的支助下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后来,七姑、七姑父被下放到农村当农民,经济上开始拮据起来,我们不好意思再给七姑一家添麻烦,便把马力接回了雅安。

在雅安英模路的小院里,邻居家的孩子:姜红、姜涛、岭岭、伟伟,还有他的小表妹赵荑,年龄跟马力相仿。很快,几个小伙伴便玩到了一处,那时大家煮饭烧蜂窝煤。每次买蜂窝煤,卖煤的人收到钱后都会把煤堆放在小院的大门外,等大人下班回来后搬回家,马力很聪明,看到大人们总是弯腰搬煤很辛苦,便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等大人们上班后,他把院里的小伙伴组织起来,从院门口到家里厨房放煤的方桌前挂成一条线,一个接着一个把煤传递进门,个子矮小的伙伴就负责在方桌下堆码。下班回来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堆在小院门前的蜂窝煤不见了,而邻居秦婆婆则气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她们家伟伟正在我家厨房的方桌下堆蜂窝煤,弄得全身上下脏兮兮的。不准他去,马力就不跟他玩,叫我们好好管管马力。直到现在,每每聊到此事,我们父子都会哈哈大笑,言谈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马力在院里是个“孩子王”。街对面交通巷有一个比马力大的孩子,经常欺负我们小院的岭岭。马力听说有人欺负他的伙伴,二话不说就跑过街去,狠狠地“教训”了那个孩子,还把对方的头给打破了。对方的父亲找上门来,我一面赔理道歉,一面送孩子去医院包扎。回到家,马力知道闯了祸,主动把长条凳抬出等着打屁股。虽然挨了打、受了罚,但马力却成了小院里其他孩子心中的小“英雄”。从此,四邻的孩子们再也不敢欺负这个院里的小伙伴了。

马力上小学时,我们从来都没送过他到学校,都是他自己背着书包上学。他上课认真,读书用心。1974年,马力高小毕业,弟弟马路遥才两岁多。我同他妈妈全身心都在他弟弟身上。那时我们临时搬到河北街百货公司宿舍二楼居住。楼上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多数都是马力用锅一锅一锅的从楼下端到楼上。有次我下班回来,看到马力坐在楼梯上,一锅水放在旁边。他说:“爸爸我的腿痛得很,要歇一下,才把水端得到楼上……”我知道马力从不说谎。自从有了弟弟,他总是争着扫地,做家务,从楼下端水回来,这次端水上楼,走不动了,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送他到地区医院门诊部,找医生检查。我向医生介绍了马力的症状,他随便检查了一下,就说:“没关系,娃娃腿痛,是风湿引起的下肢神经炎,吃点药就会好。后来我从别的医生那里才得知,马力得的不是什么下肢神经炎,而是急性风湿热。由于误诊,耽误了治疗,急性风湿热没有被有效的控制,从而侵蚀心脏,导致马力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给他留下了一生的后遗症,

1980年,马力高中毕业,报考雅安地区人民银行被录取。当年12月30号,接到雅安人行中心支行的通知,马力被分配到宝兴县人民银行工作。出于对马力身体状况的考虑,我联系到雅安县银行,他们同意安排马力在雅安东大街储蓄所工作。我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转折,要他好好考虑。我告诉他:“宝兴县山高路远,贫穷落后,是个小县城。但工作不繁忙,你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今后还可以考大学;在雅安工作,在我们身边条件好,但东大街储蓄所位于城中心,工作忙,没有时间自学,今后考大学就难了。这两个地方由你选择”。他说:“让我想想”。两天后,马力告诉我说:“我还是去宝兴县,这样还有机会考大学……”。1981年1月3日,我把马力送到宝兴县人民银行报到,银行周行长接过介绍信,见马力还不满18岁,便关心地问到:“这个娃娃这样小,到我们边远山区来,你放心吗?"我回答说:“去年12月30号就拿到了通知,我也想到他年龄小,身体不好,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到宝兴工作。他想了两天,最终决定要来宝兴锻炼自己。”周行长听后,非常高兴,一连说了三声“好”,并让我放心,银行会好好培养他。

在宝兴人行,马力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行里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他、照顾他,尽量让他有充裕的时间自学,准备考大学。周行长的儿子周小为,在宝兴与马力情同手足,后来周小为在深圳大学当教授,他们两人几十年,依然经常往来,相互关心,如同亲兄弟一般。马力时常说:“周行长对我如同再造,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984年,马力调到雅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工作,在此期间,他自学多门课程并于1987年考上了国家建材管理干部学院。大学毕业后,回雅安地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管科工作。

马力在宝兴工作期间,结识了在宝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的叶红。两人于1989年办了结婚手续。但他们两人性格反差很大,而且都很要强,婚后没多久便因为性格不合而分道扬镳。

就在这期间,马力的妈妈突发急症,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当时,我和二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无暇顾及,照料妈妈的重担就压在了马力一个人身上。医院的大夫告诉马力,他妈妈的病情需要立刻手术方能保住性命,雅安当地的条件有限,建议去成都做手术,并说:他妈妈的情况即便手术后存活的时间大约也就是一年左右。“即使只有一年可活,这个手术也要做”,马力心里这样想着并很快将他妈妈送到了成都,术后,他妈妈继续在医院住院治疗。为了既能全心全意照料妈妈,又不影响雅安的工作,马力便在成都靠近医院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周五下午从雅安坐客车到成都,周日下午再返回雅安。如此三年多时间,马力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在单位踏实工作,在医院守床、送药、送水,悉心照料、不辞辛劳。他妈妈出院后回到雅安,为了方便照顾,马力搬去和妈妈同住,直到2003年妈妈离世。

 

多年来马力对我和他妈妈的孝心终于“感动”了上苍,“老天爷”给他送来了一位贤淑温柔的姑娘。姑娘名叫补丁丁,是雅安外国语实验小学一名品学兼优的老师,相识不久,二人便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很快便定下了婚期。他们的婚礼很简单:不请客、不收礼,只是邀请了家人与少许亲朋参加,一切从简。婚后,他们两人不靠父母,自我奋斗,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如今,有房有车,还有一个六岁大的可爱儿子。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