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三十四章 *自胜者强也

《道德经》第三十三-三十四章 *自胜者强也

00:00
11:03
《道德经》第三十三-三十四章 自胜者强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说知道别人啊,是有智慧的,自知是明达的。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知别人难,还是自知难?自知更难。再问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人吗?没有。我们看,既然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可是为什么自知难呢?



刚才讲了,我们总是向外看,总想改变别人,我们欲望太重了,所以就当局者迷。注意啊!我们现在学习了道,讲到第三十三章了,老子的思维都是在告诉我们干嘛?向内看。



观察自己比观察世界更重要,所以为什么自知难?不是自知难,是我们没有自知的思维。我们总是想了解别人,而并不想了解自己;我们总是想改变世界,但是不想改变自己。



我们学习到这里,先要改变的是:自知的思维。我们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才可以更好地生活;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吃什么、穿什么,适合找什么样的人结婚,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否则我们总是问别人:我谈个什么样的朋友,我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难道不应该问自己吗?怎么问他人呢?所以我们先要有自我了解的思维。



知人者,是一种智慧;自知者,是一种明达。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强者,才叫强大。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懂得知足,才是富有的人。那不懂得知足的人,不停地向外追逐的人,是不是就是穷人啊。



什么叫强行者?就是自强不息的人,战胜自己的人,才叫真正有志向的人。



我们看老子所谈的志,跟别人谈的志,是不一样的。别人谈的志:我要改变世界,我要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但是老子的志:能强大自己的,丰盈自己的,战胜自己的人,这个才叫有志向的人。



打败别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只有打败自己,才能归于道。



不失其所者久也。所:自己。不失去自己的人才可以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也。死了之后没有亡,这个时候才叫长寿。



“死而不亡”里可以不亡的是什么呢?比如过去了数千年,还能记得的人是不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所留下来的文化作品、他的事迹、曾经所做过的事情、为别人做出来的贡献…… 通通都是,所以叫死而不亡者寿也,这才是长寿的人。我们说老子好像不在了,但是好像一直都在。



我们评价一个人会怎么说?有人说:哎,那个谁谁呢?我们说:当他没了吧。就是明明还活着,但是已经没了。可是有的人明明没了,却还活着。所以什么叫寿?也就是这个人留下了什么东西,或者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操守。



我们学习了《论语》,至今都记得伯夷叔齐,实则他们有具体做了什么贡献吗?好像也没有,但是他们“宁死不屈,不食周粟”,有自己的操守,所以我们记得他们了。



我们记得屈原,爱国诗人;我们记得岳飞。这些人有的是留下了作品,有的是留下了文化,有的是留下了精神,有的人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操守的人,所以我们记得他们了。



我们还记得一个人叫文天祥,他有两句诗很有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这种风骨,我们就记得了。



整个第三十三章在讲:不要把自己丢掉,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修养,要有自己的风骨,要有自己的操守。如果把自己丢掉了,是不可以长久的。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人说,我成家了以后,把自己丢掉的了。丢掉自己以后,一无所有。



所以人最不应该放弃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自我进步、自我修养、自我提升。因为只有它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其它东西通通都是身外之物。



老子反复地强调:做自己,修养自己,提升自己,战胜自己。只有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其它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看第三十四章。



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泛:广泛。道,非常的广泛。其可左右也,指的是道太过于广泛,可以参与万物,并且可以左右万物。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在成功了以后,事情结束了,却不会占有名,也不会占有“有”。这是讲道的不居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这两段话中间的区别少了一句,则恒无欲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万物都是归属于道的,但是道却不去主宰。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道,依然保持恒无欲的状态。可名于小,指的它很小。我们之前讲过“朴虽小” ,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归道所有的,但是道却不会主宰万物,依然保持恒无欲,也就是最初始的状态。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万物归属道,但是道不去主宰它。可名于大,那小和大有什么区别?比如说我们帮助了孩子成家立业,但是我则恒无欲也,就是我退回到最初始的状态。



可名于小,当我们可名于小的时候,孩子为大,孩子为主。我们帮助孩子成家立业,可名于大,第一个我们又退回到了最初始的状态,第二个没退,它们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第一个我们退了,别人就大了;第二个我们没退的时候,我们就是大的那一个。所以差了一句“则恒无欲也”,区别很大。也就是我们在做成一件事情以后,我们保持恒无欲也,我们退了,对方大了;如果我们没退这一步,还是以我们为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总结了,圣人所以能做成大,是因为自己不为大,故能成大。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圣人是自己不会为大的,即使帮助了别人做了一些事情,做成了以后我退了,保持恒无欲也,可名于小,让别人变大。



当我们总是这样去做的时候,就帮助了很多人和事变大,我们能不大吗?可是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变得最大,还有精力和能力去做下一件事情吗?不会的。



所以道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他可以无处不在?就是他在成就了很多事情以后,就飘然隐退了。则恒无欲也,回到了无的状态,又进入了下一件事情当中,是不是可名于大啊,最后就成于大了。



举例:说一个母亲很伟大,如果她培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或者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不是能说明她很伟大?



那我们说一个企业领导优秀,是因为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员工,或者让很多客户赚到钱了,我们说这样的人是伟大的,而不是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赚钱了,这个伟大吗?不伟大。



所以我们学习道啊,他虽然很广泛,可以左右万物,但是却不会为主。万物归焉,他也不会要什么,并且自己退了一步,保持恒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他也没为主,但是没有退那一步,就叫可名于大。所以圣人能成大,就是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这就是道了。



整个第三十四章主旨告诉我们:在成就了别人,帮助了别人以后,则恒无欲也,还保持恒无欲,就像我什么都没做之前是一样的,所以也就是告诉我们,再退回恒无欲的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