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个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忠诚的劝告往往直来直去,让人听了不舒服、很难接受,但是却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规避风险。就如同生病的时候吃的药虽然味道很苦但却能治病。六祖惠能说:“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而那些让人听了很舒服的话却未必是忠言。这个道理《道德经》最后一章作了透彻说明。请看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最后一章可以分三个部分,讲了三层意思,第一部分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信的言语不漂亮,漂亮的言语不诚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智慧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智慧。老子不愧为辩证法大师!你看这里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比句,充满了辩证智慧。“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构成三对相反的关系,“信言”、“善者”、“知者”的共同点是真实质朴,“美言”、“辩者”、“博者”的共同点是浮华虚假,两者是相对的,排斥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的话由于朴实,所以不华丽,不动听;反过来,华丽的话,由于动听,往往夸张、虚假,所以不诚实。“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良的人,由于本质纯真、朴实,所以不必要能言善辩;反过来,能言善辩的人,由于看重口才,喜好辩论,往往强词夺理,失去本真,所以不善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般理解智慧的人不卖弄知识渊博,卖弄知识渊博的人没有智慧。我理解这句话深层意思是智慧的人知识并不需要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智慧。因为智慧的人透过万事万物复杂现象看到本质是简单的质朴的,所谓广博的知识往往掩盖了事物简单的本质,所以主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要去追求广博的知识;反过来,追求广博知识的人,由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丰富,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而偏离了事物的本质,所以并没有智慧。《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开头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以有两者理解,一种是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是智慧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有智慧。跟“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合起来,说明智慧的人不追求广博知识、不夸夸其谈,反之就是没有智慧。
•历史上有多少听信美言而遭殃的故事,比如唐朝胡人安禄山,钻营取巧,一见杨玉环受宠,赶紧认作干妈,说尽花言巧语把唐明皇李隆基迷得五迷三道,最后发动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历史上这种事件不胜枚举,当今社会我们也要提高警惕,首先自己不要成为这种人,然后要时时注意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
•老子的这一论述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看到现实生活中表面现象和深层实质往往并不一致,除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以外,还有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等等,人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东西,看不到它的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把表相当真相,并把这种表相当作评判行为道德的标准。老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才用这种“正言若反”的句式来敲打人们的愚痴,告诉人民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是不同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表相所迷惑。《金刚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能看透表象的虚幻性,那就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达到如来证悟真理的智慧了。
老子对“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三对范畴的论述,还告诉我们一切对立范畴、一切矛盾关系不仅具有对立性,而且具有转化性。在特定条件下对立的事物是可以转化的。信言、善者、知者如果不能坚持,或者被私欲驱动,就会变成美言、辩者、博者。同样,美言、辩者、博者如果被善念驱动,就会改变为信言、善者、知者。严遵《老子指归》解释:“虚实相归,有无相生,寒暑相反,明晦相随。”说明对立事物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这一章的第二部分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积累财富,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足。“圣人不积”的“积”是积累、贮藏的意思,这里指私自积累财富。河上公解释“圣人积德不积财”。有道明君不私自积累财物、金钱。“既以为人”与“既以与人”的“既”是尽量的意思,“为人”是帮助人。“与人”是给予别人。“圣人不积”这一思想,为庄子继承发扬,他把“积”字积累的意思,引申为积滞、停滞、停留,《庄子·天道》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天道运行从不停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治之道从不停滞,所以天下百姓归顺;圣人之道不停滞,所以四海之内人人都佩服。可见不积累、不停滞,才是回归虚无的大道。
正因为“圣人不积”,才能做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什么越是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就越富有?为什么尽全力给于别人自己收获就越多?这就是天道的公平法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有道之人是不积累财富的,总是把财富分给百姓,尽量让人民生活富足,结果反而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推举这样的有道之人当了君主。此外有道之人还不自己积累知识,总是把知识、经验、技能都分享给大家,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事物的规律,让别人取得成功,最后自己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了,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一定会受益。这就是佛家说的财布施和法布施,自利和利人。我们都要有一颗慈善的心,更要有慈善的行动,如果没有慈善的行动,而说有慈善心,那就是虚伪、伪善。其实做慈善最终受益的是自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只想自己积累财富,一心只想着怎么从别人那里捞好处,而不给予别人任何好处,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为了利己而害人,那么必定会被别人所厌恶、所抛弃,最后自己的源泉会越来越枯竭。因为这样是不符合天道的,必然会遭天道惩罚。
这一章的第三部分就是讲天道和人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也是通行本《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天道”和“人道”做了一个总结,也是对《道德经》第一章的呼应。这最后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深刻含义呢?请听下一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