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怎样解除别人对你的怨恨?

092:怎样解除别人对你的怨恨?

00:00
15:00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最近在网上看到几起因为暴戾之气太重造成的刑事案件,颇感痛心。戾气过重的人抱怨一切,从不反省自己,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容易发狠斗勇不计后果。戾气重怨气大既害人又害己,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可怕的灾难现场,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戾气怨气呢?请看《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qì),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开头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句话的意思是:调和大的怨恨,一定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哪里能说是好办法呢?“和”是调和的意思,调和大的怨恨,必定有余留的怨恨。“安可以为善?”的“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善”,指好方法。这是不是指调和大怨没有必要呢?老子是主张“以德报怨”的。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老子提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把大化为小,把多化为少,用恩德回报怨恨,就可以把怨恨化为恩德。回报怨恨有三种方法,一种“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二种是“以德报怨”,这是老子提出的方法,那就是用恩德来回报别人的怨恨;第三种是“以直报怨”,这是孔子提出的办法,也就是用指正直公平的方法回报别人的怨恨。既然老子是主张“以德报怨”的,那为什么又说“和大怨”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呢?是不是说老子对小怨主张“以德报怨”,对大怨就不主张“以德报怨”了呢?不是!无论是对待大怨还是小怨,老子都是反对以怨报怨的,冤冤相报何时了。老子的意思是说深重的怨恨是难以彻底调和的,所以调和并不是一种好办法。那怎样做才能没有大怨呢?当然就是不要等到“大怨”形成,等到大怨形成再去调和就太晚了。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不结怨,连小怨都不让它形成。也就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老子是针对统治者说的,要统治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人民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彻底铲除产生怨恨的根源。统治者怎么能让人民从根源上就不形成怨恨呢?那就是要无为而治。具体来说又该怎么做呢?
老子提出一种具体方法:“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有道的统治者拿着借条,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契”这个商代甲骨文的字形像用刀在刻图案的样子,本义就是“刻”。后来加了一个金字旁,有个成语就叫“锲而不舍”。“契”引申为契约,是约束、证明双(多)方行为的文书,契约是必须履行的,不可更改的,就像刀刻的一样。“圣人执左契”的“契”指契券,相当于现代的借条,古代借贷金钱、粮食、财物都用契券,借条。那什么是“左契”呢?古代的契券是用竹木製成的,劈为左右两片,两片刻相同的文字,记着借贷的金钱、粮食、财物的名称、数量、人名等,中间刻横画。左片刻着负债人的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左片叫左契,右片叫右契。索取债物时,两契相合就是凭据。这里“执左契”,就是拿着刻着负债人姓名的借据存根,既然拿着借条存根,那就说明是债权人,就可以“责于人”,向借债人讨债。这个比喻说明,统治者就是债权人,人民就是负债人。统治者可以随时向人民要债。但有道的统治者——“圣人”却“不责于人”,并不向人民讨债。这说明有道的统治者的宽厚、仁慈、大度,其本质就是按照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对今天的人来说,如果你借钱给别人,别人欠你的不仅是钱财债,还有人情债。凡是有良心的人他会觉得欠你的情,会想方设法尽快还你,如果实在不能按时还你,他会觉得很愧疚,所以你也不必催债;如果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你就是成天催债也没用。所以你既然借钱给别人,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不责于人”,不去追讨别人,保持一颗宽厚、仁慈之心。
老子接着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的人掌握借据,无德的人掌管税收。“司契”“司彻”的“司”是掌管的意思,“司契”就是掌管契据、借条。“司彻”,就是掌管税收,“彻”是周代规定农民按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司契的人总是借钱给别人,乐善好施,只凭契据来收取,所以显得宽厚大度,受人欢迎。尤其是那些“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拿着借条而不逼百姓还债的人就更受百姓拥戴。可是司彻的人——掌管收税的人总是逼百姓交税,收税时总是斤斤计较,唯恐别人少交、漏交,所以显得苛刻严酷,令人讨厌。老子将有德的人比喻为“司契”,将无德的人比喻为“司彻”。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据那样从容大度,无德的人好像掌管税收那样苛刻计较。老子反对像“司彻”那样用严酷的税收和刑罚来压榨人民,主张像“司契”那样,“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不逼迫百姓,不干扰百姓的生活,宽厚大度。“司彻”是有为而治,是刑治;“司契”是无为而治,是德治。“司彻”必然遭到人民的怨恨和反抗,“司契”必然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又何尝不像“司契”和“司彻”那样呢?有的人以宽容大度待人,有的人以苛刻严厉待人,结果得到的回报也就截然不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就必然要和别人交流沟通,所以怎样和人相处?就成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网络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句话成了某些人的人生信条,这些人只为自己着想,从不替他人考虑,自私无情,不给别人行方便。最终在职场上不受人待见,受伤的总是自己。我们应该按照老子说的宽以待人。其实放别人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要与人为善,多做利他的事,要原谅别人的错误,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不要处处与人计较,“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吃苦方为志士”,“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有路可走。
最后老子说出一句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良的人。马王堆帛书甲本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无亲”的“亲”是偏爱的意思,“常与善人”的“与”是帮助的意思。“善人”本指善良的人,特指有德的人、顺应天道的人。“天道无亲”,说明“天道”具有公平性,对谁都一样,没有偏爱,可是“常与善人”却说明“天”有倾向性,有偏爱。这是不是矛盾呢?其实不然,这是从天道的两个角度来说的,从自然之天的角度看,天道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所有万物包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正的,没有偏爱,这是《道德经》第5章“天地不仁”表达的意思;从主宰之天的角度看,天有神灵,在甲骨文中被称为“上帝”“天帝”,天虽无形无相,但掌控一切,它可以命令下雨、打雷、刮风,也可以驱使日、月、星;天道是有意志的,可以区分善恶,而且可以奖善惩恶。所以天道偏爱善人、厌恶恶人,这就是《道德经》第73章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两者看似矛盾,但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从本质上看,天道偏爱奖赏善人、厌恶惩罚恶人正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行为!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天道是最公正、最无私的,给我们一个公平的世界,就看我们自己怎么选择,人在做,天在看,是选择做善事还是做恶事,天都会给相应的回报。
那么符合天道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年年有余28

    张教授讲的真好!做人做事要顺应天道之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