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从《梦回朱日和》系列回忆录发表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并对这部精彩的军事题材作品,不舍掩卷,赞不绝口!
为了丰富读者的视野,从多角度了解 《梦回朱日和》,由红山达克推荐,将冯海晴女士的这篇“《本色与传承》——我亲历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的突发事件”融入到系列中。
作者:冯海晴
这几辆坦克队形不错,速度也很快,大约走了七、八百米距离时,粟副司令敏锐地感到似乎有一辆坦克不见了。由于我们距那个地方有三千多米远,观察得不是太清晰。
谢司令按粟戎生副司令指示进行了核实,然后向首长报告说:红军为扭转不利局势,命令后续梯队的部分力量快速向前,进至有利地形,抗击敌人向左翼的攻击,其中有一辆高速行进的坦克不慎掉进了雨裂沟里,部队正在自行组织救助,他们表示不会影响演习继续进行。
粟副司令沉默不语,继续密切注视着红蓝双方的激烈对抗。不远处,隐约可见吉普车、救护车和吊车正聚集在雨裂沟旁。
约莫二十几分钟后,屏幕上的实时战况显示,红军战损已超五成,无力再发起新的攻势;蓝军虽损失未及四成,但短期内也难以达成作战目标。
此时,谢司令在征得粟副司令同意后宣布:“演习达到预期效果,现宣布结束!”随即,他发出了演习终止的信号。
两位司令迅速驱车赶往雨裂沟方向。按常理,像我们这些穿便服的“老百姓”此时应主动回避,但受老兵本能的冲动和敏感驱使,我挤上了后续参谋的车辆,一同前往事故现场。
抵达后,眼前的景象远比预想中严峻。一辆坦克完全陷入了与车身等宽的雨裂沟中,沟深约三米。
坦克底部紧贴沟底,炮管则高高翘起,抵在沟的前缘,炮塔与车体前端错位约三四十厘米。
救援吊车已就位,准备吊起炮塔进行施救。粟副司令车未停稳便急切询问:“车内人员是否已安全撤离?”
现场负责救援的红军指挥员回应道:“除驾驶员外,车长、炮长和二炮手仍被困车内。二炮手右小腿被炮塔截断,血流不止;车长右大腿被炮尾防护板压住,动弹不得;炮长则被车长挤在炮塔底部,同样无法脱身。我们正计划通过吊起炮塔来营救他们。”
听到这番描述, 粟副司令立即叫吊车暂停作业,自己迅即跳到雨裂沟里,三步并作两步爬上车体,麻利地从炮塔与车体错位的缝隙中钻进了车体里。
这连续的动作,把我惊呆了:他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啊!而且是我军的高级将领!他没有花一分钟去讨论、去指挥,而是立即深入到最核心的部位去勘查情况。
与此同时,谢司令同步地向现场指挥员了解详细情况,他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炮塔吊起来?”,指挥员说:“我们已经救援了半个小时,左右为难呀!只有吊起炮塔才能把二炮手救出来,可车长的右大腿卡在炮尾左护板处,吊起炮塔就要切断车长的右腿。若不吊起炮塔,二炮手出不来,受伤的腿流血过多,就会有生命危险。我们还没有找到两全其美的救援方案。眼看受伤战士失血过多,生命危险,情急之下我只好准备吊起炮塔,即使切断车长的大腿,但若能够保住两条人命也是值得的。”
大约一两分钟后,粟副司令从错位的车体缝隙中探出头,大声喊道:“快,拿一把锤子来!”一名战士迅速响应,递上锤子后,他又迅速返回车内。
紧接着,车内传来了当当的敲击声,持续了几分钟便停了下来。随后,只见这位老人从缝隙中奋力托举出车长,紧接着又抱出了炮长。
他再次低头检查车内情况,确认无误后才自己爬出。在众人的注视与期盼中,红军指挥员有条不紊地指挥吊车,将炮塔稳稳吊起。
随着炮塔的升起,那位小腿受伤、血流不止的二炮手终于被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抱出车外。
最令人心安的是:“他还活着!”这位战士虽然神智清晰,但脸色苍白如纸,右腿虽已做了临时止血处理,裤腿边缘仍可见鲜血缓缓滴落。
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下,伤员连同那条断腿被稳稳地抬上救护车,迅速向驻训营区的野战医院疾驰而去,进行紧急救治。
正当现场众人稍感宽慰之际,粟副司令再次连发数道指令:他要求驻训部队即刻组织人员前往野战医院献血,以满足伤员救治之需;同时命令谢司令,让在场待命的直升机立即做好起飞准备,以便随时将重伤员转运至后方医院;此外,还通知后方医院选定直升机降落点,上报精确位置与特征信息,并全面做好接收伤员及后续抢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目睹战士们一一获救,救护车迅速返回驻训营地。此时,只见粟副司令迷彩服上沾满了斑斑血迹,红军指挥员满怀感激与激动之情,走上前去对粟副司令说:“感谢首长救了我的战士!今天的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我们已努力自救半小时之久,却束手无策。幸得您亲自赶来,仅凭一把小锤就化解了危机,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
作者简介:冯海晴,1945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曾任航通智能交通北京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来源:红山达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