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的突发事件(1)

我亲历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的突发事件(1)

00:00
05:27

编者按:自从《梦回朱日和》系列回忆录发表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关注。并对这部精彩的军事题材作品,不舍掩卷,赞不绝口!

为了丰富读者的视野,从多角度了解 《梦回朱日和》,由红山达克推荐,将冯海晴女士的这篇“《本色与传承》——我亲历的一次军事演习中的突发事件”融入到系列中。

作者:冯海晴

我们的父辈皆是历经残酷战争洗礼的革命军人,他们留给我们的,是精武睿智的深刻印记,这成为我们衡量现代军人的重要标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由军校毕业转而投身地方工作以来,对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现代军人的印象逐渐淡化。

我常思索,他们是否依旧秉承并发扬着父辈的精神风貌。

巧合的是,本世纪初,我公司有幸与其他企业携手,参与了朱日和训练基地“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项目的建设。

这一契机让我得以近距离接触并观察当代军人的风采。此番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军人的崇高美德非但未减,反而在当代指战员身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尤为触动我心的是项目验收时的一段经历:在模拟实战的演习中突发的一场惊险意外,以及随后在极短时间内被妥善处理的整个过程。虽已过去这么多年,但每每忆及,仍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值此“十一”国庆节前夕,我愿借此机会,以这篇短文,向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朋友们分享这份感受,共同回味那份震撼与敬仰。

2006年初秋的一个午后,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内,两支装备了“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终端设备的坦克部队,总数超过一百辆,正准备进行一场实兵对抗演习。这是我们系统首次面临实战应用的检验。

作为公司代表,我亲临现场观摩演习,旨在收集用户反馈,接受质询,并检验系统表现。

观摩地点选在一处小山丘上,视野开阔。除红蓝两军的上级首长外,还有来自上级相关业务机构的观摩人员。

我们几位公司总经理,身着便装,也混杂在绿色的军装海洋中,一同沉浸在即将上演的军事对抗的期待与兴奋之中。

抵达时,演习的执行总导演——基地司令员谢勇,以及演习的最高指挥官、北京军区副司令粟戎生中将,已身着迷彩服,矗立于导调车旁,此车专为指挥与控制演习而设。

他们威严的军姿,尤其是粟中将的不怒自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此次演习不仅是对基层战斗部队的考验,也是对谢司令、粟中将等训练指挥官,以及我们系统开发公司和技术人员的重大挑战。

演习开始前,作为“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项目的总策划与设计者,军区粟副司令简要阐述了系统设计初衷:战术的核心在于灵活机动,训练就要聚焦此点,而对抗训练则是激活战术的关键途径。

长期的和平环境令部分人员忽视了这一精髓,加之训练保障手段的滞后,加剧了问题。现有训练器材难以模拟实战火力打击的真实毁伤效果,为形式主义训练提供了温床。

本系统的目标,正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模拟实战毁伤,全程追踪部队行动,以创造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为部队对抗过程的分析评价提供坚实基础。副司令的讲解深入浅出,让众人迅速领悟了项目的深远意义。

随后,谢司令为观摩者详细介绍了演习的组织实施计划:明确了当前地形与双方位置,两支势均力敌的坦克部队在相距20公里处集结,各自以夺取对方集结地一目标为任务展开对抗。

此演习旨在考察指挥官战术思维与部队战斗力,同时验证“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的效能及其对实战化训练的促进作用。

基地导演部未设预案,仅提供陌生地形详细地图给红蓝双方,严禁提前进入摆练。双方依据上级指令与敌情态势,自主指挥、搜集情报、灵活应变,力求达成作战目标。

此类演习非儿戏,对导演部与红蓝军而言,均充满未知与挑战,胜负难测,悬念迭起,极大地激发了观摩者的兴趣。

时间一到,随着三枚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红蓝双方的激烈对抗正式拉开序幕。顷刻间,地平线上风起云涌,密集的坦克在尘雾中若隐若现,穿梭往来。

谢司令引领众人来到导调车前,电子显示屏上的地图清晰地展示着东西两端,数十个红蓝小点正相向而行,它们正是参与对抗的坦克部队。

操作员将演习区域局部放大,只见这些红蓝点以不同的编队井然有序地推进,每辆坦克的编号、位置、炮弹存量、射击次数及受损情况均被精确记录并实时显示。

作者简介:冯海晴,1945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曾任航通智能交通北京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来源:红山达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