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共修楞严经113讲之13

与您共修楞严经113讲之13

00:00
01:37:12
第13课
1、结合交光大师科判试述本课主要内容。
2、何为汝心?从显密发心的角度剖释菩提心是不是佛性?
3、剖析阿难和大众的惊怖和疑惑?
4、无生法忍?如何得到?
5、“诸法所生,唯心说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两个心的意思?剖析心、物是如何形成的?
6、真心有体?其体如何?为什么说只是本体的存在方式有些不同?
7、“分别觉观,所了知性”为什么不是真心?分别影事?法尘?前尘?
8、上师引用大德从哪几个角度揣摩汝心?
9、结合大德解释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10、穷子舍父逃逝的喻义?
11、寂常心性、妙明心、道眼?妙微密性净明心、清净眼?

顶礼三师三宝,今天我们一起共修楞严经第十三课的内容。先看一下科判,前面讲了妄识无处,然后讲到妄识非心,开始讲到妄识无体。首先讲到阿难述怖求示,首先他唯用此心,只用此心,他出家用此心,做善、做恶也用此心。然后阿难舍此更无,除了这个心之外,没有其他的。然后述自他惊疑,然后求如来开示,如来开始就安慰来显发,首先是安慰,许有。先垂教深意,首诉阿难令入无生法忍。然后,他自己常说唯心,说诸法所生,唯心所向、因心成体。这些都讲出此心。然后他举况真心有体。而所有的事物,它都有一个体性,包括虚空也有它的体性。何况这种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难道没有体吗?肯定有体。从这里也就开始讲出这个真心当有,然后显发虚伪。首先托尘似有,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反难离尘当有。告诉他如果是离了尘,对他发一个过失。如果也有的话,如果是你是真心的话,那肯定是离尘当有。离尘没有的话,那肯定不是真心的。然后正言不能离尘,从外缘不离跟内守不离。外缘不离,就是说听法用这种声音,有分别声音没有?你没有分别了,心就没有了。另外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那还是分别的范畴,属于法尘分别影事。然后就说第二个是讲离尘实无,如果是暂纵离有,即许为心。如果脱离了前尘,还有这种分别性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告诉你离尘的话,还有那个,即许可是你的心,但事实上是没可能的事情,然后随夺离无不得为心。如果是离无,离开尘,那就不能成为心。这里包括离无的话就是尘影,然后尘影就是同断灭。断灭的话那谁成至道,没有谁成佛了,就没办法。然后会众知非无辩,大家就默然自失。然后,结归判辞。就说你这些修行人虽然能够成九次地定,也不能得漏尽阿罗汉。为什么有这情况呢?就是因为将这种生死妄想误真误为真实的,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接下来的话就是佛陀来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首先阿难要舍妄求真,首先他悲感陈言,然后就来追悔,追述痛悔,就悔恃如来,不修大定。然后第二悔恃多闻,终无实德得,没有实修。然后表迷求示。因此唯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这开始来请示佛,开示为他的一个法眼,让他能够见到真心。如来通过这种放光来表示表法,通过这种真智洞开相,还有圆照法界相,上齐佛界相、下等生界相。然后再来普许开示,这满阿难的一个愿,前面所说的他要让如来发妙明心,开我法眼。而这里的话,他前面说要知道寂常心性。然后这里佛陀就开始让他获得这种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就本课内容大概就是这科判的范畴。
接下来就是看阿难的疑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那对佛说世尊,我是佛的一个重爱的弟弟,然后心爱就是我心里面敬爱,对这种爱就是一种敬爱、信心。前面见佛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爱乐,令我出家。这里他认为佛是胜妙殊绝时候,他心生其中爱乐的时候,就是这里心爱佛故,令我出家。就这里跟那边相应。就让他出家的一个因缘。然后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这边来看,他的心是做善的一个心,不仅做供养如来,还是遍历了整个恒河沙数的所有国土。我爱承事,其中所有的诸佛跟善知识,还有发大勇猛心。行菩提道中,一切难行的法事,都是用这颗心。善知识。我们说什么叫善知识?就是说善知众生根性,善识方便法门,称之为善知识,有这么一个说法。行的话就行持。这里有一个关于世俗菩提心的说法,长水子璇大师说《涅磐经》讲这种发菩提心其实不是一种佛性。从这里来讲,这是因为佛性才是涅磐的一个正因而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助缘。这里我们说三因佛性。显宗这边讲三因佛性,有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像这种发菩提心,它属于了因佛性,然后像打坐闻思,这些属于缘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所具足的,不修无以启发的,通过要借助缘因、了因,这个佛性才能够显发出来,这了因佛性跟缘因佛性,它属于一种善心所。它还不是一种直接的因,不是属于正因,我们说在没破无明证法身之前的都属于这种。我们说缘修。如果到了那个圆教的那个十信位,或者是别教的那个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菩萨,他之前的话不能算正修,这种是缘修,只有达到的十信位以后,他们见法界,才是一种正因。认识这种法界,具足这部分啊,能够显发出来才是一个正因。这个就我们另外从密宗里面讲的话,这个菩提心的话,我们也有有几种,像密宗里面,认识我们跟众生都是具有佛性,从这种角度他是一种果乘,我们说他也算是这种正因。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像密宗里面一样的胜义的菩提心,他也是空性的表现,也可以算是正因,就是看哪个角度。如果是从世俗菩提心来讲,我觉得这么个说法是是没问题的。他说他不是正因他属于一种欲心所,一种善的心所。但是如果是从从胜义菩提心或者是从密宗菩提心来讲的话,他还是在站在果位上来讲,他还是算这种正因,这里我们可以辨别开,大家思维一下。
然后看了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这里就是做恶。即使,这个这不是真的,即使这样的话,众生谤佛,谤法谤僧,像一阐提,这种断了善根,只是依靠这颗心才会造业。从这里的说起邪见的谤法,这都要依靠这颗心。第三个就是说若此发明,不是心者。如果这种能推心,像如佛所说的这个发明,就只是前尘虚妄相想,不是心,这个能推的心像佛同你说的,这只是这种前尘,那不是心,那我是变成无心的,无心就是跟那个土木一样的。这心明明是造作这么善恶之事,如果还不承许是心的时候,那我就变成一个无心之人,这个发明就是佛陀之前的发明。你这个非心的延续过来,从这里的来看的。阿难如果是没有心,那就变成没有谁发菩提心,也没有谁度众生,谁在做好事也不知道啊,就变成不承许是心,就会出现很多很可怕的事情。然后这里达摩祖师的这个无心论也是提过。如果无心怎知万法实相?用个比喻来讲,就像一个天鼓虽然无心,却可传授正法。摩尼宝珠虽然无心,却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所愿,无心,就一定是坏事,那是未见得。这里我们知道这个心,我们说都是一种妄心。那我们妄心息处乃是了了分明,这个就是一种空寂灵知。这个词在在以后也会经常看到,我们说空一切事物都没有,寂就是不来不去,不动不摇。还有个灵知,就是了了分明,而且像密宗里面讲的。我们说空性跟光明无二无别,也可以时时空寂,时时灵知,又不住于空寂灵知,如果有所住的话,还是属于妄心的范畴。这个大家知道一下,这个在空寂灵知,它本身不能住,有住的话,还是属于妄心的范畴。有时候我们说的无心,但是却能觉了,能了知,确能觉了。那我们说回光返照当下就是。这个也是这颗真心。我们说见性之后,不单觉了,还得要绵密保任。绵密保任简单的说就是说要长久,连绵不断。这个是绵,密的话,还要勇猛,然后精进,不疏松。让这种保任,保任就是说这种妙明真心无所住者,时时空寂,时时灵知。有所住,还是妄心。这个叫做圣堕,但是就是要保持这种见性的话,一直要维持这个。这跟密宗里面大圆满里面的彻且的修法也是一样,就是要保持这个我们说的空寂灵知。
然后我们看离此觉知更无所有。如果是离开这个觉知的时候,那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那没有其他一些法了。云何如来说此非心,反正说这个妄觉,不是心。我实惊怖,这边就是来看阿难,岂知此觉知何尝是有,乃尘影,尘有则有,尘无则无,你觉知也是一样的。那你说说这个觉知本身啊,他也是没有。他依靠这种尘,他是个尘影,尘有就有尘无则无,这种觉知也是属于这种情况,这里就是看了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大众里面也是跟他一样道理。这属于小乘根基的大众。就是说属于有实宗的大众。但阿难不理解佛法妙义,离开妄心就不知所从,也是这种众生的特点。而我们自己如果说这个心我们不了,不是我们的心的话,我们只有这个分别念。那你说不是我心,那我是什么?那我们肯定也是会在那样想,佛陀这么问我,我们要该怎么答,我们的心又在哪里啊,要离开这种虚假的幻相,妄心能够息下,恢复本来不生不灭的真心,才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这里也是很关键。这里也是讲出来我们分别念,平时的用的这种妄心,他不是心。那我们说要要离开这种心,那我们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离开他,能够将将他息下,不执着他,不去攀缘,那就能够恢复本来无生无灭的真性,这是一个窍诀性的修法,然后唯垂大悲,开示未悟。这就是让佛陀来垂念我们,为众开示遣除众生的无明愚痴。未悟就是指我们愚昧无知,对甚深之法而没有通达的众生,就来请法,众生请法。世尊开示令入无生法忍,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这里出现一个无生法忍,他要让众生能够趣入无生法忍。我们说能够,要令悟见见性为真心,得入无生法忍。你要悟见性作真心的时候,你要入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说对无生法的堪忍,这是真正的一种安住无生无灭法理而不动,从无生无灭,法理而不动,你能够真正安住于无生无灭的法理而不动,于三界的内六凡、外四圣,这种法界,不见有少许法的生灭,一一法中都能够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然后能够为证相应,怀之于心不向人吐露,这就是一种境界。我们说这境界,交光大师也一说:如果在入无生法忍的时候,在别教要初地,圆教在住地就可以了,住此忍者。如果是别教,就是除了天台宗这圆教之外,其他大乘都算是别教。初地方始证入。这里我们说忍,在《仁王般若经》里面有有分成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这是相对应的无生忍,伏忍,我们说在三贤地,就刚才所讲的那个住地等,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信忍就是一到三地,顺忍四到六地,无生忍就七到九地,然后寂灭忍就在十地跟佛果,这种无生忍的,说能够、要令接受、通达,安住、不退转。这就要需要有这些,还有能够所修证,能够为证相应。自己对无生法,不但我要堪忍,还能够要有修证,能够安住而要不退转。,这要求就比较高一点。我们说《楞严经》的真实意义,就是我们要认识真心,它是一个心地法门为核心。我们证见本性的时候就要知道,的确是不生不灭的。众生所以不入,就是妄识来障碍它,知道为什么入不了无生法,就是有妄识来障碍它。我们说现有十界诸法,何以不见少法生灭?我们都像眼中有翳一样,有眼翳,妄见空花,看起来好像是有飞蚊症的情况,我们说的,十界就像空花,如果悟得到这种空花,就是无少法生灭。你知道这一块的话,就知道生命都是假的,都没有生灭。那如果是翳眼见空发,花实不成生,花都没有生。生即不生,灭何所灭。众生虽见十界,实则涅槃。我们虽然能看到十界,但实质上它不生不灭,就是涅槃的状态,生死就等同空花,哪有生灭之相可得?,故不见有少许法生灭。因此从这个能够了解到实相的话,就不会看有任何一个法有生有灭。即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就是首楞严大定。从这里就能够生起无生法忍,那您就能入首楞然大定。无生法忍,我们说在《大宝积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无生无灭本来是空性,能够接受通达,我们前面也还是说要要跟证相应。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在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刚才也讲过,还要了达无生无灭的境界,才能够得到坚固心,证入一切究竟坚固的境界。这种空性的境界入到我们,相当于我们要实证,这个要很熟悉啊。就看这里的话,要登地菩萨以上,才能够象天台中讲的,在圆教,天台宗本身,住地、才能够堪忍。这因为他们根基比较利的缘故。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知言:这个常说唯心,狮子座表示毫无畏惧,如狮子吼,这一方面是安慰阿难。另外一个呢,准备为大众宣说深奥之法,这是摸顶的意义。然后开始要做直指,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来常在很多经典里面所说万法,万事万物,它的产生都是依靠这个心而显现出来的。我们所以这个这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这一切的因果。因果我们说包括法界,四圣、六凡。前面是正报,表示人方面,补特伽罗这方面,后面的话是是依报,正报的环境,器世界这部分就包括世界微尘。大如世界,小的像微尘。都因心成体,一切色相都是由真心变化出来的,一切色相都是从因缘和合,本身是空的。我们说体即妙明真心,他体就是妙明真心。有些古大德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吾一体。也是这个意义。我们说无明熏真如,起妄想,结想成蕴,蕴集不散,形成色,就会出现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再进一步结色成根,形成了六根。就是心生法生。然后心动的缘故,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反熏妄心,就是法生心生。这个就妄心妄动。我们平时要知道体现用是一即三,三即一的道理。圆瑛大师说一切诸法非别有所生,唯一真心之所起。他没有其他能生,只有真心。说一切万法都是从真心里面之所起,《起信论》说,心为一大总相法门体。所有一切一切都由这心来显现。我们说唯识宗里面讲三界唯心,万法为识,这里一个心跟识还是有所不同。它三界唯心是从本质没有差别,都是一个真心的一个本体,我们是从性方面来讲,相当于我们说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它根本就是性,它的本质就是性,没差别的。万法唯识就是指有分别的,它是属于一种妄心,属于如来常说的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这就是识,是有分别的分别识,指第六识。那从妄想中生,我们说有这方面内容。有时候我们说真如不守自性,这个作为因;无始妄想熏习,这是缘,然后就形成了阿赖耶识。就刚才前面所讲这些内容。我们真如佛性,它不是一种顽空,顽固的顽,他能生种种法相,能起种种妙用,不受之故,一切妄境都不会现。我们就会透过这个相见到本性,但住在这种境上的话,就会被前尘所遮蔽。这个要大家知道,如果是你住的话,住在境上的话就会遮蔽掉。如果我们要认识他的话,只能是通过相见到本性。假如不受的缘故的话,就是一切妄相都不会显现出来,这里就是妄境不现。我们通过这种相见到它的一个本性,如果是住在这种境上呢,就会被前尘遮蔽了。我们的心不能透脱,就见不到本性。因此我们说见性,实际上是要通过事相来见到他的本性,事相都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见一切境界,知道是佛性的妙用,不着于境界上,就是随时随地都都见性。如果是你一着这种境界的话,那又是妄心的。因此我们说所见能见,都摄一心里面。因此我们明白到这一点,这里是挺重要的一部分。大家要知道。我们说说他的一个本体,跟他的相,跟他的用,他是一即三,三即一。我们说要超越这因果,就是要不眛因果,而不是否定因果。因此的平常用功的话,应该脱开事相。刚才我们说的舍识用根,脱开事相,不执着,这是修行的一个重点。车且的一个修法也是一样,要放松,专注的情况下,但是一种恍恍然,不由不做任何取舍,不做任何希忧,那更多的就就是处于脱开事相,我们说用功,通过事相来洞察出我们的本性,如果是没有的话,就着在境上的话,那就会被前尘遮蔽,我们的心光,就没办法看到见性。这里其实很重要的一个修行的方法。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这句话就是举况真心有体。阿难,若诸世界,这是总的,我们说这个唯心所现的世界。一切的所有,这是别的。其中乃至包括一些草、叶、缕、结,我们说这些小的东西,包括草、叶子、缕的话就是那个丝麻,结的话就是蒂结一些瓜蒂、花蒂。诘的话就是追溯,追溯它的根元。根的话就是根本,元的话就是元由。咸是全部有体性。体性指特性。就有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小到一草一叶一丝一麻,追溯他的根源的时候,就发现任何一个法都有自己的一个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纵然空空荡荡的虚空,一无所有的虚空,它都有名称,跟它的相,像我们说的无质碍,虚空就是他的名,我们有时候通过无碍为貌,有时候说通过苍翠、蓝蓝的天空,这蓝蓝的天做貌,作为无为法的话,虚空的本体虽然跟有为法不同,但也是有自己的一个体性。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一个反问句。而更何况这种众生相续里面,本具足的无有垢染,微妙稀有、清净光明,周遍一切心,这种心怎么会没有本体呢?这里讲了清净:何况清净。清净是指体,这个体妙净明心、妙净明心是相,它包括妙相,净相,明相,然后性一切心就是他的用,我们说体相用,这都涵盖。何况清净,我们说这是带妄所显的见精,本身的本体就是清净的本体,体本无垢,由来清净之故,称为清净。然后我们说妙净妙明,这妙涵盖这两部分,它的一种心就是它的佛性,我们说剖妄所出的真心,出障离染。明的话我们说它是寂照含空,心的话就是一个性。明心的话,我们说出障圆明,然后性的话就是一种佛性,我们说这种体性、此性平等,能为法所依,不为一切法所变,一切法皆依此心为体。这个是用性的意义。它是从佛性中生起种种心,就是这个性作为动词,来周遍一啊,周遍一切的话就是包括四大等四科七大。都涵盖这个周遍一切。像真心所现的物,我们说尚皆有有体,所现的物都有体,那本身能现的心,难道没有体吗?岂反自己没有体吗?这肯定有体,这个用反问句。这句话可能用个问号好一点。我们说不着事相,这种妙净妙明的心相就会朗然现前,这里是一样。如果是你着事相的话,遮蔽妙净明心之相,但是对本体也是无碍的,依然还是清净的。我们说真心决定有体。如果是汝执妄心的时候,就会迷彼真体。因此我们说离开觉知的话,更无所有吗?这真的是更无所有?还是有。我们刚才说还是有本体,它妙明出来。这里对应的六祖讲的几个何其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里对应清净的本体。然后何其自性,何不生灭,这个就是个妙相;然后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个对应的明相;何其自性,本无动摇。这里对应的就是净相。这个妙明净三相。还有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里就是对应一个用,在前面清净是体,能生万法是用。相包括这个妙相明相净相,也可以从这里来做一个对应。我们说物不自物,因心故物,一切一切事物,都是从这个妙明真心生起了。如果想要亲证到本体的话,就要放舍一切的贪求,要不住一切的一种形象,渐渐能够脱离妄想、分别执着。因此心胸宽阔调到如同虚空,进而豁然打破虚空,就能够亲见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说的见道,证悟了,是真正的证悟,这里我关键。大家要分析,清净是他的体,然后妙净明心是他的一个相,性一切心的话是他的用,他竟然有体现用,那肯定就有他自己独立体性,肯定有体性。
佛陀接下来就直指,这最开始是托尘似有,反难离尘当有。若如执吝,若如,如果,执吝什么呢?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你还是这么执取固执,来吝惜,不肯放舍,不肯放弃妄识为真心这种观点,很顽固。分别觉观,分别我们说是对境起念,包括内守幽闲,接下来就起心动念,第六识跟前面五识共同生起分别念,这叫做分别。觉观的话就是思量取舍,觉的话就是一种寻,粗心的缘虑。在因明里面讲的那个寻,然后观的话就是细心的静住,就是伺。觉观也可以理解成寻伺。所了知性。所以所了知的体性,我们说的这个也是心的一种功能,对境有,离境而无,就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种体性,像第六识的一种现行,它不是一种妙明真心。妄心用这种“分别觉观”而起,那个遮蔽真心光明,使见不到这种妙明真心,实际上这种所了知性,它是一种妄心虚妄,不实,只是六尘落谢影子,六尘落谢影子就是说六尘外境已经灭了,它还是有影子所了,因此它没有任何本体,它好是前尘。我们前面说的前尘虚妄相想,前尘的影子,而且是个落谢的,落谢是已经灭掉的,只是我们一种回忆。可能感觉上之前见过,这属于一种落谢种子。我们说执此为真心,从而就会吝惜他。蕅益大师说这是总说认识心的方式。这里难点的就是“所了知性”,他这就讲感觉上是能了知。上师在这边讲如果是这个能分别、能执着,能推断、能明觉的“知性”,就是你的真心。这里比较多用能知的部分,然后蕅益大师在这讲凡夫连能了知的,这种了知能推之心也体会不到,更别说要体会心体。因众生以缘影之影是所了的境界,称为所了知性。而所了知的这个道,他是尘影。我们说心想着家,现出家的影子出来,这个就是尘影。像他心通的人,就是见尘影就知道对方的一些心思。那只是所了知的影子而已,凡夫能够知道心都不会出了这范围,我们说绝非能知,那都是所知的范围,都是影子,我们尘影他还是所知的范围,不是能知心,能知心都没有。因为他连这种能知的这种了知能推之心,他都没办法体会到,更不要说要体会心性心体了。我们说能了知的话,是无形无相的见分,这我们根本上就没办法知道这种无形无相的见分。凡夫体会不到,他心通也看不到,这种能知。然后妄心是所了知,是见分中现出的相分,像镜中影。他能了知的这种妄心所能知是他的一个见分出现的一个相分而已。因此我按照这个来理解为什么用个所了知,而不是能了知。这里是妄心的一种状况,而其实它只是一个尘影。只是一个六尘落谢影子,没有一个本体。从这又言心不自心,因物故心。妄心是假的,对镜而有,离境则无。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特点。那你说离开尘,肯定就没有。佛陀在这里讲,如果是你认为这个是心的话,这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告诉他: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那如果你认为这个分别觉观所了知性,是自真心的话,这个心就应该离开六尘事业。我们说一切的色、香、味、触,诸尘就包括身、法,六尘的事业。我们说这个相当于攀缘尘境就会造业,这是叫做事业,造出所造的事物。事的话就是营业之初。业的话就是事办之后。相当于我们说这种攀缘尘境,就会造业。这我们称之为六尘事业。除了这个六尘事业以外,别有全性,另外还有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体性,全的话就是全然独立的一种体性。这个根本上没有。慈师说我们在没观察时,认为心是一种载体啊,观察的时候,作为这个世界载体的心都了不可得,就像我们在盛食物的碗,被打碎一样,里面的食物也不复存在,世界都并不存在,这只是一种幻觉。我们说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在空中显现出来。这心也是一样,我们要认为这个能推断是我们的心,那就离开这个四尘对境,还有六尘。诸尘的话也包括在里面。还有一个全然独立的一个心。那是没可能的事情。这样凡夫的话,它不缘前境的话,就就会缘这前尘落谢影子。就是我们说的旧事,就像回忆的旧事,他不是缘现前的这个境的话,它就会缘前尘的落谢影子。这就前面回忆,就是通过意识来回忆之前的事情。我们把它定个名词,就是前尘落谢影子。它是是已经过去了已经灭掉了。但是我们把它再用我们的意识去攀缘这一部分。这里是讲缘外境的分别性,这是心,离开了六尘的话,心应该有个独立的体性。按这个推的,应该有个独立的存在的体性。如果没有的话,那就肯定不会是真心。那是我们说六尘落谢影子,它就是一个生法尘。我们说不缘六尘,只缘幽闲就灭法层。
然后如汝今者,�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如果你现在来听我说法,此就是能分别的心。因为声音,声就是声尘,所分别。而有分别就是声尘起作用,心而有分别。因为分别声尘而有。没有外尘不行,我们说它不离,像听法这个事情,如果是你听着有这个声音,声尘有,你才会有所分别,如没有,你就没办法分别。闻法的心,因为对境来起心动啊,不能离尘有体。如果是离开声音,那你是什么?你听什么呢?那我们还是用攀缘心在闻法,我们说此断定执吝觉观者,非也。这破意识缘佛声教的胜善功能。本来意识,它能够有缘佛声教的胜善功能,这里就给它破破除掉。那是不能离尘,就不是真心。我们说分别可以理解成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像五识取境、当八识转前七识都属于自性分别。随念分别就是第六识起现行,就是随量分别。计度分别就是散位独头意识详度尘境。我们第六识的运作,就是属于计度分别。我们说这里用两个,一个就是从前面的前六尘的落谢影子,我们说生法尘。另一个: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纵灭掉见闻觉啊,这种境界,有时候在打坐,把那个所有东西都关掉了。闻无所闻,听无所应。一直安住于明清状态,但是这里告诉你它只是法尘分别影事,它也是分别念的范畴。你别以为那个是多高境界,那只是我们分别念。它是以这种法尘,乃至前五尘的落谢影子,非妙明真心。这里还是属于分别的范畴,它是法尘上的妄相。我们说对境生心,这是着相,不对。对境所生的心泯灭也不对,这是偏空,前面是偏有。阿难在听法时,声尘在起作用,心生分别。没有声尘,那就没办法来缘声尘,就没办法来闻法。如果是声音停止了,五根的见闻觉知全部熄灭掉,这个情况属于幽静闲寂的境界。这也不是你的真心,只是像镜中影像般的分别念这种细微的法尘而已。只是这只是法尘而已。然后我们说意识,它本身有明了意识跟独头意识。明了意识就是同时意识。缘境明了,亲得法的自体。我们说五俱意,它与前面的五识俱时而起作用。属于分别尘境同时,随念分别,尘有则有,尘无则无。跟五根识一起起作用。然后独头意识,包括散位独头、狂乱独头、梦中独头,定中独头。散位独头,就刚才所说的,缘独影境,缘回忆之前的事情,生法尘,那属于散位独头。缘病中狂乱所发境就是狂乱独头。还有梦中独头就是缘虚妄梦境,定中独头是定中所住境。定中也有缘定中所住境,属于刚才所说的法尘。内守幽闲,灭法尘属于定中独头守所缘者,因要有守境,要保持这种状态,就有守境之心,所守之境。因此它是法尘分别影事,不是一种真心。要明白刚才所讲的法尘分别影事的意义。前六尘落谢影子,是生法尘。不缘六境只缘幽闲,是灭法尘。用个比喻,本心像镜子一样。法尘像是物体一样,内之所守就像明镜上所现之影,现还是一个影。它虽然不是物,法尘,但是它是法尘的一个影子而已。前六尘的境我们称之为动境。法尘尘影我们称为静境。因此这里就来断定执吝觉观者亦非。来破意识能够止散入寂的胜善功能。见闻觉知对应眼耳鼻舌身意这一些内容。这里会涉及是根性跟识性。我们用六根的时会用根性跟识性。根性对应的就是真常,六根对境本无分别,这个是真本。那我们说识性的话,它就是分别。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识舍识用根?,根性就是真常,六根对境没有分别,是真本。识性是一种虚妄,六识对境有分别,它是一种妄本。《楞伽经》里面讲过,当于静处,观此妄想流注生灭,凡夫不觉,妄谓不动。凡夫人以为那个境界挺好的,没有动。其实他是一种流注,他心还在不断不断的微细而流注。意识分别属于缘影之心,内守幽闲是定中独头意识,一种独头意识,就是微细的法尘分别缘影之事。这里要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本身的这种离念的灵知灵觉,他没有能知所知,是无相的,这里就要鉴别出来。内守幽闲他还是属于分别念一个范畴。就是法尘的影像,而不是究竟的境界。佛陀为阿难直指的真心,不是五根识,六根识、第七末那识。那真心是什么?就是本身具足的无为法,这里很关键,我们说认识真心的方式,不能说因缘有为法的方式来认识。本身具足。这很关键,就是本来都具有的,而用一种无为法的方式来认识觉性。把客尘去除掉的时候,就能够呈现出真性。不是通过因缘聚合出来。然后在内观境界中所显明清相,是阿赖耶识的感受,还是一种假法,不是真心。阿赖耶识的本性,才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他没法通过分别心来认识。因此通过无为法的方式,舍去妄念、客尘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能够呈现出来,因为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的,不可能生起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无生无灭之故。就能够呈现出来。这里要大家知道阿赖耶识的本性,才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有时候会涉及一个词,唯识宗里面,特别是玄奘大师系,他会把如来藏归入第八识的范围。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看语境,《心性休息》里面讲的就不同。他是从法界里面出来,有个第九识,阿赖耶,清净阿赖耶就是如来藏,阿赖耶就属于第九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属于明清的部分,真实义阿赖耶就是如来藏。种种习气阿赖耶就是轮回之基。这里要知道有所不同。我们有时候安住于明清,明清是阿赖耶,还是法性?决定关键点是你是否认识心性。认识心性的时候,属于法性就是如来藏。如果是你还没认识,一直都保持这明清状态,那还是属于阿赖耶,不是法性。我们说客非主,正执着的心,不是真心,正在安住的心也不是真心。我们用词来描述他:清净的、常有的、赤裸的,光明觉性,他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动摇。所以尘境的动摇、生灭,那肯定不对。那不是心性,我们说他本自具足,用清净的,明空无二的,来解释他。然后我们说这里关键性对认识心性要很大帮助,就是要如理推理,揣摩这一段经论,能思维后结合自己的修行来理解,这一段法义有一些可深思的内容,要我们下功夫下去。六尘相关的分别念是生灭无常的,不是真心。真心就是觉性,就是刚才所说的,赤裸的常有的清净的本所具足的这一部分。然后内守幽闲的指你认为内在安住远离生灭。我们以为他是真心,实际上它只是法尘的影像而已。在密宗里面说他是潜藏的分别念,因为它比较细微,你觉察不出来,就像海底的一个暗流一样,在安住的时候虽没有粗大的散动,但是内心里面源源不断会出现一些念头。这就是我们说的法尘的分别影事而已。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这里指的就是离尘实无,如果是离开尘的话,实在就没有。这暂纵离有即许为心。让你自己看看,假如是有的话,这就是你的心。敕就是命令,没有强制性的命令,来让你把缘尘分别这个心执为非心,但汝于心,但是你要对你的心要细细的去揣摩。反观你自己的心,看看他是怎么样的情况。这里要我们自己看看。在这里《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讲的话,有一分生尘,散位独头意识所缘,起计度分别者。有一分灭尘,即此内守幽闲之境,定中独头意识所缘者。全托分别,而后分明,一不分别,境即沉没,此之分别甚细,如无波之流,望如恬静,流急不住,非实无流,故曰:法尘分别影事。我们说执着非心的时候,就是离波求水一样道理。我们说执妄想非心也不对,我们说执妄想为心也不对。我们要揣摩心,我们用一个比喻,用金子来做一个人像,你说执着这个人像那也不对,因为他的体是金。那你说这不是人像,那也不对,他还属于人像,因此我们不要耽着,这个很关键,不要耽着。我们揣摩这个心也是一样。我们看圆通善本禅师,他也讲过,妄想原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你想要把妄想解除的时候,你以为除掉他的时候来看真心,其实又起了一层尘,又多了一重分别。言思动静承谁力?仔细看来无别人。其实就你在用,在言思有相的时候,他的本体就是真心。然后他开悟的时候讲过,妄想本来是就是真心,离妄想无真心可得。这里大家要知道,真心的体相用在哪里?妄心跟真心的关系是在哪?真心前面我们也有做一些描述,妄心也做蛮多描述。那真妄的区别在哪里?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佛身。这也是一样。像天台宗里边一念三千,讲的两重三千,十界十如,十界就是十法界嘛,十法界里面又包括每一法界,涵盖所有法界啊,那变成百界。百界千如,如就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十如,十如再乘以百界,就是我们说的百界千如,再加上器世间、有情世间,还有五阴世间。加起来一念三千。从理上讲,空假中。那也是一念三千,就有两重的一念三千,心也是一样,这一念心,就是十法界、百法界、三千界,这就是一念三千。所有东西心都包含,没有东西它包含不了的,好好去研究这颗心。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这里头在讲,如果离开前尘,色境等前尘,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分别心,分别心本身就是一种妄心。他对境而有,如果离境则无。离开前尘,绝对没有自体。所非真心。这肯定不是真心。没有自体,不是真心。如果是离开前尘有分别性,这才是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如果分别心离开诸尘后,就没有实体,没有自体,只能告诉你那只是一个前尘的分别影事,这就是随夺离无不得为心,离开前尘,就没有体性。那我们说它不是心。是什么?是前尘分别影事,只是前尘的像。影像般前尘分别念而已。它不是真心。离开前尘,它没有独立的体性。
诚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尘是前尘,所托的前尘,本来就肯定非常住。我们说尘,属于外境,它不是常住的,它是会变化的,无常的。若变灭,变即变化,灭即幻灭。若变灭,变化幻灭的时候,那能托的影事之心,此心就是分别心,因为本身是依靠前尘,它才有。这颗分别心如同龟毛兔角,那就变成有名无体的龟毛兔角了,我们说随尘变灭,尘变灭,它也变灭,就变成龟毛兔角,有名无体。它变成我们说的尘影,即同断灭。就没有了,这是断灭,则汝法身。心变成断灭的,那有什么过失呢?如断灭那谁成至道?谁能成佛呢?同于断灭,如断灭那有谁修证?修就是修因,证即证果。无生法即法身不生不灭,忍即堪忍。无生法忍,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就没有谁修证。生我们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灭的话,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是虚妄的体性,其实尘有变灭,那心也同样是变灭,所托尘有变灭,能托心隐私自然就有变灭。阿难认缘影为真心啊,认为心就是法身,从这里来修行,误认为他是心。然后这里佛是告诉他,那就变成断灭。成至道的是主,非客,这种心不是。你说的执着前尘分别心是真心,那你的法身就变成断灭了,不存在了。那你就没办法来修行。从这里来断定执着前尘的分别心是妄心,而不是真心。这里也有不同的解释,章嘉国师解释:你细心揣摩,如果是离开前尘后,单独有一个执着对境的分别心,而你承许是真心的话,那分别心离尘的缘故。因为没有尘,因为分别心是跟尘的关系:尘有则有,尘无则无。那分别心变成无实法。如果心是无实法,那心前的六尘除了影像般的显现之外,并非实有。这个法没有实有。这样一来,你的心变成有断灭的过失,那就变成没有任何修证,就是谁来修证无生法忍?蕅益大师把这分成“两番纵夺”。纵就是纵对方的观点。假设对方的观点。夺就是遮破,说他的不对的一部分。这里“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是总说认识心的方式,然后“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这是第一番纵,发过失,假如你按照你所说的这样,那会怎么情况呢?进行遮破。“如汝今者…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告诉你这样情况,只是法尘的分别影事。不管你是缘外境,还是缘幽闲,都属于法尘分别影事。然后就是第二番纵夺,“我非敕汝…即汝真心”你说的这个心是心的话。那离开这个前尘,还有分别性,这个就是你的真心。这相当于说按照你的观点,接下来就是夺。夺就是遮破。遮破就按你讲的就会怎么样:“若分别性,离尘无体”属于刚才说的。从三层意义遮破:离无即是尘影。第二个尘影即同断灭,断灭就谁成至道?给你发这个过失来遮破你。然后阿难认为不论是否执著尘境,始终认为他还是有一颗能观察能推断的心。这跟我们大家的理解差不多。在密法里面说,你认为本身有一个观察者存在,那你要仔细观察他本体到底是怎么样的,本体根本上就不存在。虽然两种方法大同小异,但是密法更加直接,没有太多推理,直接观察他本体在不在?这颗心在不在?然后憨山大师认为这里面遮破了第七识跟第六识,遮破妄心。心法可以通过遮破对境来破。可以观察:对境不成,有境也不成。有境不成立,对境也是不成立。我们说“意不住诸根,非住色与中,既不住内外,余处亦不得。”这里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住处所在。我们明知的心,我们所执着的话,对治方法就是我们要认识到心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这跟密法所讲的内容是一致的。然后上师讲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要认识所缘对境是无为法,怎么会以无常的心作为能缘来认识他呢?肯定是一种无为的方式,去除客尘。按照分别念来剖析,那个肯定不是真心。但是只要你放弃的妄事,最终才能够见到真心,本来面目。上师用个比喻。乌云的生灭变幻都无法对虚空的本体形成影响一样。我们认识常住心的本体,对自性光明有所了达的时候,就会明白,虽一切法看起来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的境界。像虚空一样,这就是获得无生法忍的一种方式。就是以无为法的方式。他本所具有。我们是去除乌云,自然虚空就呈现。那我们的乌云在哪里?乌云就在我们的妄识里面,我们诸多的分别妄识,认为有这么实在的外境,实在的事业、金钱,美女…所有东西其实都不是真实的,是我们真心幻化出来的,不认识他,我们还会缘着这些幻化东西出来一些想法,诸多的妄想就从这里不断不断铺开、展开。那我们知道这些东西以后就要放弃这种妄心。更不要说那种铺开展开的事情,乱想的事情。起码对他的分别,我们也要慢慢要舍弃,要明白所有的外界都是心的想象。都是心幻化出来的,是法性的游舞。那你的内心就不用更多取舍这种状态,更多让他能够啊放弃这种分别,不执着。而不耽着。一直放松专注的状态啊,怡然自得。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即时就是我们推破妄识无体的时候,阿难跟大众就默然自失,自觉若失,若有所失。为什么若有所失?因为他不知何者为真,又不敢依旧认妄。至此词穷,默然无语,无所依赖。他本来依赖的是妄心,你说妄心都非心,不是心,只是我们的前尘分别影事,那我就没得依赖,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很难懂了。因为本来说无常的心不是真心,常有的才是真心。这些比较难懂,他就没话可说,我们说若有所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得圣果。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诸修行人。包括凡夫、外道,还有权教菩萨、小乘的,错用这种妄本而修的修学人。虽修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我们说四禅八定再加灭尽定。一般来讲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灭尽定是出世间禅定。我们说九次第定包括欲界定,包括未至定,到初禅,这个开始算九次第定。这里很多大德有不同的观点,不得漏尽成阿罗汉,为什么?就因为执此生死妄想,有这种有生有灭的妄想,这是第六识,第七识的细微的执着,误认为真实。不只是执此生死妄想,还误为真实。执此还要误为真实,因为误为真实,误为他是常驻真啊,这种缘故,汝今虽得多闻,你虽然多闻,但不能成就圣果。漏就是诸修行者的烦恼,漏常涵盖见惑、思惑。见惑里面包括边见,常见断见,身见、邪见,还有见取见,戒禁取见,属于见惑的范畴。还有疑也是属于那部分。思惑包括贪嗔痴慢。这部分有九地八十一品。前面见惑有八十八品,这个《俱舍论》里面有讲。这里有蛮大的一些争议,争议比较多。观点一般的有三个:一个认为九次第定不包括灭尽定。他把前面的未至定归入这个,再加四禅八定。但是这不是通常的说法。我们一般讲九次第定的时候就是四禅八定加灭尽定。这样的话,也是可以解释。第二个解释方法说阿罗汉不是普通的小乘的阿罗汉,是佛,大阿罗汉,就是指佛果。但是后面讲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很多阿罗汉他们也成就,他本身也是一样获得圣果。那不能说他们就没有漏尽,这个好像也可解疑惑。还有蕅益大师认为的解释方法,我觉得比较可取。他认为在小乘里面通过九次地定的三果圣人。他入定的时候,入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他能够趣入灭境定,然后在定上能够灭掉烦恼,我们说漏尽。但是他出定的时候,他又恢复到非想非非想定。这相当于我们说非学部分就是阿罗汉,他在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能够入到个灭尽定,能够压伏俱生我执,这属于漏尽。但他第七识本身还有非无学的部分,本身的第七识的四种根本烦恼,这特别微细我爱还会出定之后起现行。因为出定之后,恢复到非想非非想定,还没有灭尽定。这里三果圣人在出灭尽定的时候还是属于非无学,因此这个定也叫做非学非无学定。我们说灭尽定的包括有几个名字,一个叫做无心定,它是灭六识的。还有一个是灭尽定,就灭七识。还有一个是灭受想定,把那个染污的末那识相应的想、受伏而不行。这个指灭尽定。一般讲属于能够灭掉第七识的根本烦恼。这里这么解释的话,这三果圣人,不来果,他入定的时候,他入的是非学非无学定,那就可以解释得通。他不能得到阿罗汉,他还有第七识的微细我爱,他会起现行。就不得漏尽,这个可以解释得通。圆瑛大师讲九次地定是断思惑,没断见惑,思惑没有断,通过压伏这种情况。像子璇大师就认为这个阿罗汉就是指佛果,引用《法华经》里面“所得涅槃非真实”。从这角度来讲。然后圆瑛大师讲不得漏尽,跟诸修行人不得成无上菩提相对应。这里也是。但是我们说这里讲的是佛果,那前面跟后文好像对应不上。我们讲阿罗汉,他也是一个圣者,他不能说他没有得漏尽。从这角度上来看,我觉得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可能更加合理一点,大家可以多思考一下。这里上文阿难执妄为真,如来极破而令舍。在此之下,开始是阿难悟妄求真,如来极显而令用。我们说真原本有,近具根中,远该万法,无奈迷之已久,非遗似遗,若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此即二根本中的真本。我们说前妄本既破,今真本当显,既显平日所遗之真性,始自眼根显出,复为融会四科七大,同归如来藏体。这个就很关键。从这里开始要来显真心。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我自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阿难听了以后,就开始落下悲泪。因为我们凡夫悟之深者,心必有悲。或悟妄而悲久苦,或悟真而悲久失。此悟所执识心全妄,而真心未悟。从这角度上来说他因此悲悔,悲后悔。他说我自从佛出家以后,恃就是依仗,依仗佛的威神力,常常自己思维,这是妄心。不需要依靠我自己修行,如来能够惠我三昧。惠即赐予,如来能够给我三昧,三昧即置心一处,一心不乱,称之为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这里说不知道身跟心不能相互替代。失去本有的真心,既然遗真,必然执妄,虽身出家,心不入道。出家包括出世俗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这里从无始以来,迷不自觉,迷则非失似失。迷时失本心,看起来好像失,其实没失。然后心不入道,就没办法心入到修行正法的道来。因为前面所讲还是要有正因,他没有真心的正因,没有真心就不能够入道,执妄的时候就不能够入道。从真起妄,背觉合尘,如舍父逃逝。如下面说譬如穷子,舍父逃逝。穷就是比喻无福无慧,子比喻阿难,穷子也表示妄觉。舍就是背离,父比喻本觉真心。逃逝比喻合尘劳烦恼。穷子本来是富有的,但是舍弃本觉真心之后变成合尘劳背觉,这样变成诸多烦恼。富家子弟逃离父亲之后,结果一生贫穷。我们说的父亲代表佛功德、真如本心。这里用穷子舍富的一种比喻。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今日才知道,虽然有多闻,如果不去依教修行的时候,就跟不闻是等同的。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就像一个人说出食物来,但是不能填饱肚子一样。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阿难说世尊,我被二障,二障是烦恼障跟所知障,所缠缚,实在不知道这种寂灭、恒常的心,祈愿如来哀愍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来显发我们微妙光明的心,开我们的道眼。这是阿难的话,前面他认识为心,责己不知真处。现在开始闻妄识无体,责己不知真心。这里有所改变了。我等就是所有小乘的行人,今者就给二障所缠。二障就是刚才讲的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我执。所知障是法执,有时候也叫做理障啊,烦恼障叫做事障。所知障是根本无明,烦恼障是枝末无明。我们为什么称之为烦恼?就是说总是昏烦之法,恼乱有情身心,续诸生死,能障涅槃。它包括分别跟俱生,我们说遍计烦恼跟俱生烦恼。我执一样,它分遍计分别的。属于比较粗的,属于作意分别之惑,属于见惑。刚才说的八十八品的见惑。俱生属于比较细的,任运俱生之惑,就是思惑,这两块见惑思惑都属于三界之内的。法执所知障,就是被障障所知智境,所知的给障碍,障碍能够所知。碍正知见,能障菩提,不能成佛。它也分成遍计跟俱生的。遍计分别比较粗的。它是心外取境,不达外境唯心分别,心外还是一种实有,有所希取。在汉地多说属于尘沙惑,属于尘沙惑的范畴。外境不达唯心,遇事生执。俱生就比较细,自生法爱,不达修证性空,任运而生爱著,不能舍离。这叫做无明惑,说所修证不达性空,随分起爱,它有四十二品。包括生住异灭,它本身四个,四个再乘以十地,四十再加,生里面最细微那部分,要分成上中下,加起来就是四十二品,这属于二障的范畴。二障所缠,所缠相当于把遮蔽我们的寂常心性,良字是诚、是实在,实在是由于不知寂常心性。寂跟常有几种说法,心性,性我们说实性,不变的,心,真心灵知。寂是不生,常是不灭;寂是不动摇,常是不生灭。还有一个寂属于寂静,息灭烦恼;常属于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穷露也有不同说法。穷露就是说穷尽彻底的发露揭示,另外一个就是穷露代表一些无依无靠,功德匮乏如,赤身裸体,无所栖藏,没有法财,这两种解释都可以。一个贫苦孤露,无有华屋可安身立命,是属于穷露之一种解释,一个从彻底的发露角度上来说。发妙明心,发妙明心就是刚才所说妙就是寂,明就是照,我们说本妙元明之心,明空无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就是妙明心。开我道眼,就是见道之眼,见道之眼就是能够了知妙明真心不生不灭。这可以辨明奢摩他路,而起微密观照啊,照见楞严定体。我们说此心虽然是众生本有的,但是迷而不知啊,故求如来启发,以期破除二障。从这角度上要破除二障,真心才能够生起来。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体,一切修行都是徒劳无益的啊,这个是很关键。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这里来表法,表真智洞开相,从胸口发光表智慧,表根本正智。从胸口里面放出万字,万德庄严、清净无染,吉祥如意。这是佛教的一个标志,表示清净道眼所生的功德。它涌出宝光,光一般指的就是功德。这种光非常非常明亮,璀璨,有百千色,有百千色表真心妙用千变万化。天台宗讲的百界千如。这可以显一切世界的妙用,妙觉明。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所有的世界都周遍,表示见性,表智光圆照法界相。前面也有所讲,自他不隔,回归一体一相。同一时间,遍照十方微尘数诸佛世界。万字中文意义就是有乐,他的翻译名字是阿悉底迦。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这表上齐佛界相,这里灌如来顶,所有珍宝刹土,所有十方如来都灌顶。旋即旋照,旋照回来,旋照到阿难跟所有大众。这表下等众生相,生佛一如。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这里告阿难,我现在为汝建大法幢。大法幢就是正知正见,像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是大法幢,能够摧邪立正。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这里有一些解释把逗号去掉,从性这边来划分,像圆瑛大师是从性里面划分,像元音老人也是跟上师一样从微密这边来划分。这讲妙,妙本身始本异称,迷悟同体称之为妙。它涵盖妙微、妙密。还有妙净,清净圆明的心。性是刚才所说的。微就是幽微,密,秘密。这个识精元明之体,密不是说见不得人,他是指没有指示不能知知晓。前面阿难所求寂常心性,发妙明心,开我道眼,这里如来就满他所愿。为他开示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这就满他所愿。微密性,隐微的秘密的体性。没有动摇、生灭之本觉理性称之微密性。净明心,它包括大用、圆明、清净,此心之大用。外观内照之始觉智用。阿难现在一一悉皆如愿以偿。他都如愿以偿前所求的心性。性即本觉,无动摇生灭之相。纯真之心,清净本然,未涉事用,并无众生之名,众生则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真堕妄中,故只得带妄显真。所显之真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前两种根本中的识精元明。所以说能够显真一定带妄,来显真。显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两种根本。前面的一个识精元明。识精本是妙明本体,用最初一念无明妄动,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全体是真,不过略带无明之妄。如二月。亦全体是真,略带捏目之妄。就象我们眼睛一样,看东西都是现量看到,但是它妄在哪里?妄在捏眼,捏住我们的眼睛而已,其实他看的全体俱真。识精是众生的根性,处染不染。随缘不变,众生日用之中,承渠恩力,众生都一直在用,迷不自觉。故佛为阿难眼中指出,即指根性为真心,要舍识心用根性,这里也是再重复一点,就是要舍识用根,得到清净眼,能够亲证到本来面目,能见道,能够明心见性,所以得清净眼,要众生获得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境界。今天内容还是比较多,阿弥陀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圆具师兄

    顶礼三师三宝,今天我们一起共修楞严经第十三课的内容。先看一下科判,前面讲了妄识无处,然后讲到妄识非心,开始讲到妄识无体。首先讲到阿难述怖求示,首先他唯用此心,只有用这个此心,他出家用此心,做善,做恶也用此心。然后阿难舍此更无,除了这个心之外,没有其他的。然后述自他惊疑,然后求如来开示,如来开始就安慰来显发,首先是安慰,许有。先垂教深意,首诉阿难令入无生法忍。然后,他自己常说唯心,说诸法所生,唯心所向、因心成体。这些都讲出此心。然后他举况真心有体。而所有的事物,它都有一个体性,包括虚空也有它的体性。何况这种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难道没有体吗?肯定有体。从这里也就开始讲出这个真心当有,然后…

    圆具师兄 回复 @圆具师兄: 然后显发虚伪。首先托尘似有,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反难离尘当有。告诉他如果是离了尘,对他发一个过失。如果也有的话,如果是你是真心的话,那肯定是离尘当有。离尘没有的话,那肯定不是真心的。然后正言不能离尘,从外缘不离跟内守不离。外缘不离,就是说听法用这种声音,有分别声音没有?你没有分别了,心就没有了。另外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那还是分别的范畴,属于法尘分别影事。然后就说第二个是讲离尘实无,如果是暂纵离有,即许为心。如果脱离了前尘,还有这种分别性的时候,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告诉你离尘的话,还有那个,即许可是你的心,但事实上是没可能的事情嘛,然后随夺离无不得为心。如果是离无,离开尘,那就不能成为心。

  • 圆具师兄

    13课问题: 1、 阿难有什么疑问?又为什么会惊怖? 2、 何为无生法忍?为什么说证得无生法忍十分重要? 3、 如何理解任何法都有自己的体性? 4、 既然阿难说分别外境的分别念就是心,那么即使远离了六尘,心应该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体性,但若如此承认,会有怎么样的过失? 5、 内在的独头意识?“内守幽闲”怎么理解? 6、 如果所缘对境是无为法,又怎么会以无常的心作为能缘来认识它? 7、为什么阿难在佛陀身边承侍了那么久,但都没有成就?那我们说依靠信心也能成就,上师让你发心你就发心,听话照做,修行也能成功,这两种情况相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