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启对人性的讨论,一共会用三节课的时间,分别来看看西方的人性论、科学家对人性的观察,以及我们中国儒家的人性论。
关于人性,老一辈的中国人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中国人在长大之后都会经历一个价值观重塑的过程,随着社会上经历的事情增多,总会有一些情景触动我们,让我们感慨人怎么能坏成这个样子。这个情感冲击是很大的。
但对于多数西方人而言,就不会有这种认知崩塌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人性恶的观念。西方的人性论从犹太教开始。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们为了躲避迫害,一路逃到埃及,又要被迫出埃及,然后又被巴比伦人囚禁,成了巴比伦之囚,最后被罗马人放逐,形成了 2000 年的大流散。遭遇这一切,犹太人就会问,为什么遭罪的总是我们?原罪论就此产生。信徒们因此得到了一些内心的平和,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我们所受的苦都是老天对我们的惩罚。
基督教和犹太教是同源的宗教,都相信人生来就是有原罪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驱除了伊甸园。从此人的目标就是要赎罪,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信徒都只信奉一个神,他们虔诚地相信就是要辛勤地侍奉上帝。等到最后的审判来临,根据你赎罪的成果来确定你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从宗教的功能这方面来讲,原罪论是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它把人贬低到一种罪人,宗教就容易控制人,这是宗教的驭民术。宗教学说里面必然要有来世,因为没有来世的话,宗教教义就可能被证伪,就无法形成理论闭环。原罪和来世配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教民。
16 世纪末期,霍布斯出生。托马斯·霍布斯,他是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霍布斯主要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他认同原罪论,因为原罪就是人性的贪婪,而贪婪导致竞争、猜疑、追逐荣誉。人和动物一样,个体之间要争夺地盘,争夺食物。因为竞争,所以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而这一切都事关荣誉。“霍布斯的丛林”就这样产生了,他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长期的战争关系。所以,才有了他后来的利维坦理论,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当然西方人性论也不是完全站在人性本恶的一边。18世纪出生的卢梭就是人性善理论的代表人物。卢梭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可以自然地生长,不需要竞争,清心寡欲,而且具有怜悯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替代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还能让身强力壮的野蛮人放弃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者老人到别处去寻找食物。
卢梭认为,他描述的自然状态存在于人类的孩提时代,是一种十分天真、自然的状态,但是这更多是卢梭构建的,而非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全把它当作了人类早期的真实场景。比方说19世纪初期,一些西方人真的去寻找凭着天性生活的野蛮人。事实上,卢梭提出人性善的假设是为了他的论证目标服务的,他想论证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就是一个坏的社会,这个社会被现有的制度、现有的人污染了。卢梭实际上是在用人性善的理论来批判现实社会。
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性保持审视立场的是大卫·休谟,他也出生在18世纪,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休谟认为,是情感在支配人的行为,而不是理性,因此人性是多样的。这种观点承袭自苏格兰经验主义。在这一点上,苏格兰的经验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经验主义是非常相通的,都相信人性是多样的,既有向善的部分,也有向恶的部分。而对于休谟等苏格兰启蒙运动者来说,人类社会就是要弘扬人的善的方面。怎么去弘扬,应该因势利导,比方说,通过市场来释放人心中的善的部分,而恶的那部分,则要通过法治来抑制。
现代经济学秉持西方单一人性的传统,构建了理性人假设。什么是理性人假设呢?理性假设有两个部分,一是人具有计算能力,就是给人一个问题,哪怕再复杂的问题,人都可以把它计算出来。我们经济学的很多模型,即使是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可以把这样的模型计算出来,这当然不是现实,只是一种假设。
二是人能够确定未来的状态,并且描述这些状态,而且还能给这些状态赋予发生概率。实际上,这也不是真实的,我们哪怕是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预见未来,不可能知道未来有多少种状态,更别提描述这些状态的性质了。
但是经济学又需要理性人假设,才能去构建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经济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一个看似比较简单的理性人假设之上,经济学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大厦。当然,我们不能认为经济学所构建的就是现实的,更不能认为经济学的结论都是合意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哲学的参与,这也是经济与政治哲学这门课的价值。
西方的人性论就讲到这里,从犹太民族讲到理性人假设,你可以通过我的讲述画出一份思维导图吗?我画的那幅已经放在了声音页里,你可以对照着看看。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遇到的困难,或者是受到的启发。下一节课,我将借助灵长目动物学家对黑猩猩的观察,来看看人性中还有什么底色。
人之初,性本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