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 ①-2 义利之辩

《孟子》梁惠王上 ①-2 义利之辩

00:00
18:10
《孟子》梁惠王上 ①-2 义利之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饜。”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就是孟子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梁惠王开门见山,叟是指的老先生,这个时候,孟子见梁惠王之时五十二岁,而梁惠王这个时候八十岁,也就是比孟子大了二十八岁 ,八十岁的年龄,称五十二岁的人为叟,老先生,里面还是有恭敬和尊重在其中的。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利我魏国的方法吗?有没有什么好的策略?”我们可以体会到梁惠王的心情,魏国开始变得逐渐衰落,并且屡战屡败,甚至割让河西之地,被迫迁都,所以他此时的心情,是非常急迫的,直接就问孟子,有什么可以利益我国的方法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我们看孟子是怎么讲的?孟子也很直接,说:“大王,您何必曰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这里的观点非常的鲜明,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梁惠王开门见山地直接问利,有什么利益我的方法?而孟子亦很直接,您何必去谈利,只要谈仁义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谈利的。为什么孟子要如此讲?我们再往下看。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大王,如果您讲的是如何利吾国?如何对魏国有利?那么大夫就会讲,如何利吾家?因为每个大夫,有他自己的封地,那么他所想的都是,如何利自己的大夫之家,如何利自己的封地,如何让自己的利益变得更多?



士庶人,士是指的为政者,庶人是指的百姓,其他的官员和为政者,以及百姓,就会讲如何利吾身呢?怎样对自己有利?如此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我们从上到下,都是在言利的,都想着利益,自己如此充满着欲望,国家岂不是很危险吗?



我们注意这里的上下,上行而下效,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从上就开始想着,如何利益自己,大夫、士人、百姓都在想着如何对自己有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国家岂不是太危险了。



举两个生活当中的例子,看看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在自己的家庭当中,如果父母想的都是自己,如何过得更舒服,如何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置儿女于不顾,如果儿女都是想着自己的欲望,不去管父母,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每个人想的都是利益自己,而不是利益对方和共同的家,夫妻的感情怎么可能变好呢?家庭危矣!



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如此,企业的老板,如果想的都是利益,如果想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他下面所有的领导层,都是一样的,进而到每一个员工到客户,大家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企业不是危矣吗?



孟子这里讲的道理,是从长远来看的,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身边的人就会跟着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大王,您不能去讲利,您要去讲仁义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接下来,进而又开始说,万乘之国,指的是有一万乘的国家,通常只有天子才能称为万乘之国,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大乱,并没有人遵从周天子,所以这里的万乘之国,到了战国这个时期,已经变成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都是拥有万乘的。



千乘之国是指的诸侯国,这里还有五个诸侯国,是可以达到千乘的,所以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万乘的大国,君主被臣下所弑,一定是身边的人;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同样的道理,说一个诸侯国,国君被臣下所弑,一定是他身边的大夫重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乘之国有千乘之家,相当于取了十分之一,千乘之国对于大夫来讲,百乘之家也是取了十分之一,不为不多矣,已经拿了国家的十分之一,已经很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饜。如果把义放在后,把利放在先,不夺是不会满足的,即使拥有一个国家的十分之一,如果利在先,义在后,一定还会继续争夺,这里讲了一个利的害处,如果一个国家,从上到下,看到的都是利,也就是自己的欲望,会不停地膨胀。



正所谓官至宰相望王侯,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比如,一个人即使官位做到了宰相,他还要想着更进一步,因为当欲望在不停地膨胀,是没有办法停止的,所以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也同样的道理,因为大家追求的都是利,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不停地弑君,甚至弑父,都是欲望在不停地膨胀所导致的。



还有很多大臣去弑君,同样是因为这个利和欲望在。这里孟子直接讲出了问题的核心,如果从国君开始就是讲利的,那么下面的大臣也是讲利的,最后他会弑其君夺其国,不夺不饜,不得到他是不会去满足的。



我们把这个道理延伸到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如果在生活当中,我们不懂得停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任欲望不停地膨胀,最后就会想争夺更多,永远没有满足之时,所以这里讲到看利的危害,讲看利的危害以后,既然孟子提出来的,是仁义而已矣。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讲仁义,为什么一定要讲仁义?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如果一个人有了仁,他所追求的是仁,就不会遗弃自己的亲人。这里的亲人,当然首指父母。但是我们把亲再延伸出来,不只是在讲父母。比如父母,再比如亲人,再比如我们身边的人。一个人如果是讲仁的,就不会遗弃和伤害身边的人。



我们在刚才已经讲到了孟子言说利的害处,如果是讲利的,弑其君者,通常都是身边亲近之人。所以要讲仁,如果我们是讲仁的,身边的人是不会遗其亲者,这个时候自然就不会受到伤害,这里的仁义和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去讲利,就会导致自己和身边人的欲望不停地膨胀,最后会导致弑君。如果从君主开始就是讲仁的,身边的人自然就会讲仁,不会做出遗弃亲人和伤害身边人的举动。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一个人是讲义的,就不会把君主放在后,而是放在前,他是懂得尊重的。



把这个道理延伸到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是讲义气的,就会把朋友放在先,而不是放在后。如果我们自己的企业,是上仁下义的,处上位的人是讲仁,处下位的人自然就是讲义的,是不会把企业的事情放在后的,而是放在先。



所以一个人有义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样如果一个人看中的是利,那么自己做事情一定是私欲在前,而公事在后。孟子做了一个总结:先讲仁义,就不会遗其亲后其君。如果我们去讲利,就一定会遗其亲后其君,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所以说大王,您只要去讲仁义就可以了,又何必讲利?



这里要做一个总结了。这里出现了义利之辨,也就是仁义和利之间的辩论。这里要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孟子要把梁惠王这一段的对话放在孟子的开篇?我们想一想,只有梁惠王会开口问利吗?是不是从古到今绝大多数人开口言的都是利呢?



比如,梁惠王讲何以利吾国,一个大夫讲何以利吾家,我们一个普通人讲何以利吾身,我们现在依然如此,开口在讲什么,我们遇到了一位智者,通常会问智者什么问题?我们怎样才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段感情?我怎样才可以创业成功?我如何才能升职?我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习变得更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到如今我们依然如此,开口就在言利,都在想着如何求得一个结果,如何可以让我们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所以开篇就讲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千百年来依然如此,我们开口都在言利。所以孟子在开篇,就要给我们讲这样一种思想,何必言利,仁义而已矣。



一个人开始从思维上扭转,每问的一件事情,都是关于仁义的,比如什么叫仁?懂得为他人着想,帮助更多的人,我们称之为仁。有了仁才有了义,义是做合时宜的事情,义者宜也,如果有了仁心,有了仁的思维,才可能做出合时宜的事情,如果都是利益的思维,那么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所以我们开始懂得仁义而已矣,就会转换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我们再去思考和问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更大的价值呢?我在一个企业当中,还能做些什么贡献?我能为我的父母做一点什么?我怎么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我对朋友还能付出什么呢?我对自己的客户,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和帮助?这是仁义的思维。



再来看仁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求利,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会导致我们的欲望不停地膨胀,无法满足,并且会让身边的人,也产生极大的欲望,最后危害自己的家庭工作,乃至自己的一生。可是当我们思维当中是在想仁义这件事情的,想的都是如何帮助他人利益他人,当我们在帮助他人之时,利是自己获得的,这个才叫大利。



可是我们这里要注意,千万不要为了利而行,那是假象,我们终将得不到利。当我们思考仁义,那个利是自己获得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追求而来的。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孟子》,孟子这一生都在讲仁义,开篇就讲仁义,从来没有讲利,更没有追利,但是如今却得了大利,我们称之为亚圣,称之为圣人。



我们再讲到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情,亦是如此。比如,我们开一个店铺,做生意,我们不用想着利,如何我们才能赚得更多,我们去想仁义就好了,我怎么才能给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商品?如何才能让顾客在我这里得到满意?我怎样才可以帮助他更多?当我们帮助到别人更多,那个利,是自己而来的。



所以《孟子》开篇的义利之辩,就给我们一生定下了一个标准和准则,而这个准则,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去践行,会给我们一生带来大利。所以利并不是求来的,而是我们自己修仁义,自然而获得的结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