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 ②-2 快乐之方

《孟子》梁惠王上 ②-2 快乐之方

00:00
14:43
《孟子》梁惠王上 ②-2 快乐之方




人的一生,到底该如何才能快乐?我们分四个阶段来讲,先看原文当中的,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梁惠王认为有麋鹿鸿雁,拥有很多东西就会快乐,所以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贤者也会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讲贤者而后乐此,一个贤者,要把快乐放在后面,快乐也只会在后面,为什么会这样讲呢?



一个贤者,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好之时,无所亏欠,才可能得到快乐。所以我们从这里开始延伸,我们生而为人,就要有很多的社会关系,比如,我们有父母,比如有孩子,有朋友,有爱人,有同事等等,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是有所亏欠的,怎么可能快乐呢?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做天下的君主,如果没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怎么会快乐呢?此时在这里看着鸿雁麋鹿,可是离开这里之时,就会有很多烦扰。如果事情来到,比如说民怨四起,比如说战争频发,又如何才能安心的得到快乐?



我们在讲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让自己的父母,老有所养,当别人提及父母之时,又如何去快乐呢?比如说我们的孩子,没有给他一些教育,和生活上的帮助,当提及孩子之时,心里是有所亏欠的,要如何去快乐呢?



再比如说,我们在参加工作之时,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并没有做好,要如何才能快乐呢?领导问起工作之时,我们要如何交代,同事问我们做的如何、做的怎么样了?要如何交代?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说一个上学期间的孩子作业,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业没有完成,当父母问及当老师,要检查作业,我们如何才能快乐呢?所以生而为人的第一点快乐,很简单,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自己的内心是无所亏欠的,我们才可能踏实和快乐。



比如说,我们对于感情上无所亏欠,对于感情这方面就是快乐的,我们对于父母、子女无所亏欠,在这方面就是快乐的;我们对法律层面无所亏欠,没有触犯法律,在这方面,就是踏实和快乐的;我们在道德上无所亏欠,在提及道德之时,我们就是快乐的。



所以生而为人,我们要去处理各种关系,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参加工作,那么我们就要尽好自己本职工作,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自己无所亏欠。如此就可以快乐,那么由此再来延伸第二点,无论我们做到什么样子,都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不能做得圆满,为何呢?因为人的欲望会不停地滋长。



举个例子,当我们拥有了一,就想要有二,有了二,我们就想要有三。我们用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对孩子,我们要完成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就会有更多的欲望,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想要给他更多,这个时候我们的欲望就会不停地去膨胀。



再比如说工作也是一样的,我们说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无所亏欠,就是快乐的,但是做着做着,我们的欲望开始滋生,我们想要赚的更多,我们想要坐在更高的位置,我们想要得到领导和同事更多的认可,这个时候就因为欲望,而让自己不再快乐。



比如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说努力赚钱,买个车子,买个房子,当我们有了这些之后,本应该是快乐的,但是欲望会不停地滋生,会让我们换更好的车子,想要更大的房子,反而又疲于奔命,就不会去快乐。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懂得第二点的快乐,叫知足之足,常足矣。当我们在按照自己的义务生活的同时,我们就要学会知足常乐,有一个好的心态,只要孩子的教育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可以赡养父母,可以去好好的工作,可以让当下的人际关系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欲望一直去膨胀,要学会知足,才能常乐。



但是它是按照次第而来的,首先我们要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所亏欠,在这个基础之上,不要让欲望不停地滋生,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知足常乐。



我们进而再延伸第三点,只有一个仁字,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快乐,何为仁呢?简单来讲是付出和帮助他人。《论语》讲,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也就是只有仁者,才能长久地处在快乐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生活当中,当我们今天在工作上,帮助了一位同事,或者帮助了一个客户,当晚上回到家之时,再去想一想,我们的心里是不是快乐的,是不是开心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个人,他并不识得这里的道路,而我们把正确的道路告诉给他,当我们回想起来的时候,是不是有成就感的,是不是快乐的,所以其实人的快乐,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仁字,当懂得去付出,当懂得去帮助他人,才会体会到这种快乐。



由此我们再讲第四种快乐,这个也是最难达到的,但是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一个人只有一无所取的时候,才是最高的快乐。我们去体会这个道理,为什么一无所取,才会快乐呢?我们先讲取,注意这里的取不是索取,什么叫索取?说我不停地想要,而取是明明做了很多事情,却可以一无所取,这是至高的快乐。



我们先来举例子,比如我们从《论语》到《孟子》,所学习过的尧、舜、禹、孔子、颜回、孟子,这都是一无所取的人,所以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这世间最高的快乐。



比如说尧、舜、禹,并不想拥有整个天下,而是天命传到了那里,不得不为,但是即使在为也是没有索取的,我们去讲孔夫子、孟子也是一样的,做了那么多事情,做着文化的传承,推行着周礼,推行着仁德之道,但是却没有从中有所取,所以这个时候有了孔颜之乐,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居陋巷,乐在其中矣。



甚至可以乐以忘忧,废寝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已经变得很大了。快乐到什么程度,忘记了自己还有忧愁的事情,我们从这里就要思考了,为什么无所取才会快乐呢?我们去试想一下,我们当下的烦恼从哪里来呢?只要我们有所取,必将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



比如说我们生了一个孩子,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因为我们取了这个孩子。再比如说我们去参加一个工作,因为我们取了工资,就会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行为要去做。比如说我们开门做生意,想要赚更多的钱,即使今天不想去开门,想休息一天,我们做不到的,因为我们觉得休息一天,会有损失,会流失顾客,所以但凡我们有所取,就会带来相应的痛苦。



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是不是如此?我们只要想取得对方的关心,同样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就有更多不得已的事情。再比如说我跟客户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赚取他的利润,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迫不得已的事情要去做,所以我们去思考,自己生活当中,所有的事情皆如此,但凡我们有想要所取的地方,就会给我们带来相应的烦恼和痛苦。



所以我们讲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快乐是,一无所取,一无所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取,当我们什么都不有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快乐,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限制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事、物,可以束缚于我们,我们是自由和自在的,但是这种境界很难达到,我们无论理解到什么程度,都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在刚才这一讲课程当中,似乎是有很矛盾的地方,我们说要无所亏欠,后来又讲到最高的快乐,却是一无所有,一无所取,并不是矛盾,是境界的问题。所以我们先讲第一点,快乐就是无所亏欠,去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事情,无论是对于感情,对于家庭,对于事业,对于工作,对于朋友,对于法律,对于道德,我们都是无所亏欠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到了第二点的快乐,叫知足常乐,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那再延伸到第三点快乐,只有仁者才可以常处乐,因为不停地去帮助他人,不停地去付出,内在才会有持续的这种快乐。



进而我们又要延伸到了第四点,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仁者,不停地去付出和帮助他人,就一定会获得,因为我们的德行,会给自己匹配很多和我们相应的东西,相应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无所取的,才能得到这个世间上最大的快乐,也就是我们讲的,尧、舜、禹、孔子、颜回、孟子这些人所得到的,人世间至高的快乐。



所以我们自己去对应,我们看看自己当下的修为和德行,我们当下的生活,处在哪一个阶段,我们去对照,相应的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没有做好,连自己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还没有去做好,我们就要做到无所亏欠,这是我们当下的坦然和快乐。



如果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好,我们要学会减少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调整我们的心态,这是我们当下可以获得的快乐,如果我们当下既完成了本职工作,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懂得知足常乐,我们就要再去修仁,只有仁者才可以长处乐,我们去帮助,我们去付出,可以让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可以因为有我的存在,让更多人变得不同,当有了仁以后,也就是我们有了德行,有了仁德,我们就会拥有很多。



当拥有了很多,我们到了最后一个境界,也就是一无所取的境界,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得到至高的快乐,所以无论我们在哪一个阶段,我们去相对应的去修身,去让自己得更多的快乐,就可以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