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诠释《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00:00
18:43

  《道德经》

   - 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简单解释:

       大道无边无际、博大精深;大道广泽万物,也平衡着万物的发展。

万物虽然都依赖大道的“平衡法则”而生生灭灭,大道却从不宣扬自己的功绩。

        大道滋养万物,却从不居高临下,也没有自以为主,仍旧默默无闻,安安静静,从不引人注目,似乎她极其微小,甚至感觉不到大道的存在;大道是一切万物的归属,而万物犹如孩童离不开父母一样离不开大道,无不老老实实遵循“道”的法则来运行,似乎“道”又是那么伟大,而大道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伟大。

正因为“道”始终没有认为自己很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了真正的伟大。

详细解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道德经》是一部描述宇宙真理的奥典。其实,能引领世间凡夫返璞归真,一部《道德经》就足够了。

         可是,凡夫自以为是,非要弄出这么多“文化”来扰乱凡夫众生返璞归真!什么“易经八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文化”到底给世间人带来了什么?是不是除了妄想颠倒还是妄想颠倒?是不是更加成就了世间凡夫的无明,使得凡夫更加贪嗔痴淫杀盗妄?是不是让本来已经不清净的凡夫心更加不清净了?这不仅没有让凡夫返璞,反而让凡夫更加堕落。

       可怜那么多“饱学”之士,沉浸在这些世间浪漫诗词中,淹死在浪漫爱水中;还有更多的学士前仆后继地钻进《易经》的八卦、算命、风水中,寻找世间之术,甚至在《道德经》里面寻找世间谋术,导致自己找不到东南西北,回不了家。他们宁可为了世间轮回而大所作为,孜孜不倦地钻研世间巧取的“文化”,在世间术中玩转,也不愿意回归安静无欲的“本我”而离道背道,沉沦六道。

        “大道泛兮”:

        “”,指广大无比。

      关于“道”的描述有很多。

      那么“道”的特质是什么样的?老子认为,“大道”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无欲无求。因为“道”没有欲望,不需要追求名声,因此“道”在人们的眼里,时常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因为“道”从不自认为大,所以才成就了最伟大的“大”。

        很多研究“道”的学者们,也总是想找一些事物来类比。要是这么去类比的话,永远也找不到“道”。为什么?因为“道”是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放在“道”的旁边进行类比,因为“道”大啊,大到遍法界;“道”又小啊,小到无孔不入。你说拿什么来比?

      《道德经》从头到尾都在描述“道”,尽管老子打了不少比喻,但是,每个比喻的目的都是指引我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视角来认识“道”。


      “大道泛兮”,无边无际。我们就浸泡在“道”里面,就像鱼在水里一样。“道”与所有的一切万物是一体。其实,我们就是“道”的化身,包括地球、太阳等等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化身,而且都在“道”的“规则”上有序地运行着。

     “道”,“其可左右”。万物虽然都依赖大道的“平衡法则”而生而灭,复复返返,精确无误。但是,“道”不张也不矜;不强也不懦。

      “左右”就是平衡,是按道法规则办事。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在这里是动词,指宣传,标榜。

     “衣养就是养育。

     “道”的属性是什么?

      有人认为“道”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而“道”又无欲无名、可小可大,所以绝对不是超时空的无差别的本体。

       其实,“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

    “是依赖,依靠。

    “指“大道”。

    “不辞是不敢违背。

     这一句经文是对“道”客观又真实的描述。《道德经》以【有相】的“事物”来描述【无相】的“道”,说得那么贴切!

     从相上讲,万物是依赖自然“道法规则”才能得以生长的。“道”一直是自然地,有序地,恒常地左右着万事万物的发展,调的调,御的御;昌的昌,亡的亡。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这就是“道法自然”,没有一个敢说“我不要”。因为离开“道法”等于什么都不是。

   道,制度谨密,像父亲一样严厉;

   道,和风细雨,像母亲一样温柔。

,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从不强加干涉万物。

   道,之所以称“道”,是因为【道心】含虚空;【道心】就是“大我心”。

         “道”不但广泛无边,充斥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依赖她而生长和运作,而“道”不矜不伐,不居功自傲。“道”摒弃占有欲和支配欲,“不有”也“不为主”,对自己的“功业”从不宣扬。

         “道”是“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为“道”歌功颂德。

         世间凡夫总是喜欢“作为”。比如,为了树立榜样,非要说小羊羔跪乳是懂得感恩。瞎说!小羊羔前腿这么长,不跪着吃能吃到奶吗?要不你去试试!

         你看,小奶猪吃奶都五体投地趴在地上,你怎么不说小猪猪懂得恭敬啊?什么跪呀,五体投地呀,感恩啊,恭敬啊,这些教条都是人类的无聊。作为圣人的老子,才不会对我们进行这种弱智的“榜样教育”。

与大道相比,人类的行为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在人类看来,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思想和意识,既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人类常常自认为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主宰万物的命运,也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平衡法则”。人类非但不能主宰自然,而且也是“恃之生而不辞”啊。有谁逃得出自然“大道”的“左右”?

        千万要弄明白:人类同样是从“大道”中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大道”是人类的妈妈,而且,人类在自然界里面是极其弱小的,是不堪一击的,人类根本离不开“大道”的呵护,更离不开“大道”的“左右”,也离不开自然界一切事物提供的生机和能量。人类不敬畏自然,不敬畏“大道”,过度开采森林资源,肆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肯定会带来各种灾难。

大道”不为主、常无欲、不自为大、功成而不有。

    《道德经》始终潜藏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大道”【无我】

而人类因为有了【我】,才会追求快乐和满足,也体会了快乐和满足。但是,又因为有了【我】,才会陷入难以满足的欲望当中,于是就有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人类生命的意义就是要提升【自我】,泯灭内心中无法自控的,难以满足的欲望;清除患得患失的情绪,和对“生死”的惶恐。

      索取、兴旺、扩张……这些【小我】意识,犹如铁笼里的猛兽,每时每刻在冲击着铁笼;仿佛大海中翻腾的巨浪,肆无忌惮地拍向礁石,无法控制。

      而老子早就洞察到了人类内心的恐惧,也早就知道人类之所以如此颠倒不安,就是因为人类都活在【自私小我】中。

    《道德经》以“大道【无我】的真理,让人类从【自我】的囚笼中跳出来,融入到能“左右”天地万物的大道之中,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世界上,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善人还是恶人,只要觉道、悟道,明白“大道”与【我】是什么关系,自然而然心比天广。所以任何人都能成圣!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推翻腐朽的朝廷,逼得崇祯帝在煤山上吊。然而,一进北京城,这些起义军的领袖们就开始骄傲自满,每天只知道豪夺抢掠、争功争名。李自成也以为自己功成名就了,可以不可一世了,将当年体恤百姓、为天下造福的誓言,早忘到九霄云外了。结果,他们很快都被击败,不得不逃出北京。最后李自成的起义军以失败告终。

         可见,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是“自大”、“自满”。只有“终不自为大”者,方能“成其大”!这就是“道”。

       “道”恒常,无欲也无事,自然而然,微乎其微,“小”到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不过,可以称“道”为“小”,因为她是“朴”,她是质点,是圆心点。而这个“小朴点”无私无为啊。

        “道”也“大”,因为那个“小朴点”又遍及法界,无处不是,虚空法界的一切万物都是她。可是,她却从不自以为大,不以己为主。正因为“道”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道”的伟大!

         “道”,“无相”也“无不相”。说她“大”,是因为她遍虚空法界;说她“小”,是因为她“无孔不入”。

          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大小一如】!

      《道德经》的“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啊!

         各位,我们有多少成功,并不是我们写了多少论文,也不是我们有了多少荣誉证书,而是我们帮助了多少人,我们有多大的心量,我们有多大的格局啊。

         伟人可以叫出“人民万岁!” 而不是要求人民叫他“万岁”。  

         伟大的人,是人民说他伟大他才伟大的!

         “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原来,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

哇,忽然想到:“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