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00:00
06:54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属)误治。那么,误治后变证多端。如果患者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儿往上冲?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时候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是要服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要看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想要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这样(说),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病邪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形式解除到体表,限于自然的良能,(但)没解出去,解除不了,就发现太阳病的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这时候大夫得帮助机体祛除病邪就对了,(假若)你再治理以“下”,(本来)机体的机能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但)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患病的人体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倒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证候。那么如果气不上冲呢,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气上冲在这块儿的反映,正反映了机体能否保持原来的抗病机制。中医的这点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若)把“正”对付“邪”斗争的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那么(此处)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给予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说明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也要注意,原文说“太阳病,下之后”,没提自汗,为什么用桂枝汤呢?“下”伤津液。汗、吐、下这种治疗,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种治疗(汗、吐、下)而有表证,绝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是安中养液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只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有汗无汗。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症状呢?气上冲是其中的一种症状,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所说),还得喝稀粥。


“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证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伤寒论第15条
《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后”字和“方用前法”四字;“得”作“可”,成无己本同。


【句释】“气上冲者”,这是对病变机转的概括认识,“气”即正气,指机体的调节机能,调节功能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有趋上向外排除病毒的机势,便是正气“上冲”,如太阳病的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头痛项强,鼻鸣干呕等,都是正气上冲的具体表现。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凡治病,正气上冲时,便不可抑之使下,向外时,也不可遏之使内,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表证之所以要解表,就是在这原则上确定的。假使正气向外向上的,不解表而攻里,这无异是给正气以打击,如身体健壮,虽遭到打击而不败,便应抓紧时间,赶快协助正气解表;如身体不健,已经因误治而变坏,便当随机应变,不要还是机械地执着于“解表”这一方面了。


【语译】太阳病本应该用解表的疗法,假如误用了下法,只要观察病变的机势仍还向外向上,欲从表解时,仍当给桂枝汤以解表,并照着原方的方法服用。假设病机已经因误下而改变了其他的趋势,没有表证的征候时,便不必一成不变地服用桂枝汤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