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005

《南山律在家备览》005

00:00
22:18
《南山律在家备览》005



第四课 归依功德
(遍按:“归”同“皈”)

请先翻看第1页的《大纲表》,本课属于“戒法”这一科的第二段—— “归戒仪轨”。既然知道戒的重要性,接着就要得到戒体,才有未来所谓持戒之事。所以接着介绍得到戒体的方法,这是持戒的必要前提。


在正式介绍归戒仪轨之前,必须先说明“戒德高胜”。因为只有对戒法怀着强烈的好乐心、希求心,在登坛受三归依、纳受戒体时,才能够生起强烈求戒的心,并发起菩提心,从而得到上品戒体。所以要先介绍三归依、五戒乃至八关斋戒的功德。首先介绍归依的功德,归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虽然它不是戒法,但它具有很大的功德。

甲一、归意

我们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归依不仅仅是个仪式,也不是为了跟某位法师结缘,而挂他的法名。那归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示境:《多论》,就是《萨婆多论》。此论中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所归依的境界,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显义:归依的意义是什么呢?“所归以救护为义”,归依的目的, 就是为了得到救护,求三宝救拔我们离开生死苦海而归依。
第三、举喻:“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譬如有人得罪了国王,走投无路,只得投靠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寻求保护。于是,那个国家的国王就告诫他说:你希求无畏惧、而来投靠我,希望得到我的保护,是可以的,但是有两个条件:
一、“莫出我境”。不能出我的国境,出了国境就没人能保护你了。
二、“莫违我教”。要遵守我们国家的法令。这样我就一定能够救护你。

第四、合法:“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众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为烦恼魔、鬼神魔、五阴魔、生死魔等四魔所系缚,所以有生死的过患。也就是说我们都有烦恼,所以都在轮回中,不断地头出头没,“如人获罪于王”,难以超脱。
那怎样才能得到三宝的救护呢?“莫出我境,莫违我教。”
“莫出我境” 就是不要离开三宝的境界,要多在三宝的境界中熏习;“莫违我教”,就是佛 菩萨在经典中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国家的法令一样,我们不要违背。例如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做杀盗淫妄的事情,我们就要照着去做,这就是“莫违我教”。
“魔无如之何”。这样,四魔就没有办法控制这个人了。
归依三宝的目的是求救护,因此我们应当导正心念,忆持此事,不要只是挂个佛弟子之名,或者只是图“我是某某人的弟子”。所谓拜师、挂个名,往往就只是满足世间人的虚荣心罢了,那是没有意义的。为我们授归依的师长, 只是十方三宝的代表,我们的心最主要是归依十方三宝,并祈求三宝的救护。

甲二、显相

为什么三宝能够救护我们呢?这就要先了解何谓三宝。

▲《戒疏》云:“有四种三宝: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

“理体”,是指一种清净无染、诸佛所亲证的法身理体,它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彻底地开显。
第一、五分法身为佛宝。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是指证得清净法身时,永断一切恶的功德;
定是指佛的心,恒常安住在自性当中,不动摇、不生灭;
慧是以根本智,观一切法都不离自性;
解脱,是指因为安住在法性中,所以能够起种种的神通妙用;
解脱知见,就是当证得解脱之后,能自知证得了解脱,这是后得智。


成就这五分法身的是谁呢?就是理体的佛宝。

第二、灭理无为是法宝。“灭理”就是灭谛之理,不生不灭的法性就是灭理,也就是无为之法。所谓无为,不是离开有为之外另外有一个无为,而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为,能了知一切法当下就是全体真如,是不生不灭的理体,因此一切法皆是无为。
我们归依三宝的核心,就是归依法,这个法就是“灭理无为”。因为它是三宝共同的体,也就是清净无为的真如本体。佛宝彻底亲证了这个清净的本体,僧宝则分证此体。所以三宝共同的体都是“灭理无为”,这是我们正式归依的境界。为什么三宝能够救护我们?就是因为它所依止的体是灭理无为,这是魔王到达不了的境界。魔王只能到达六道,他牵引我们在六道中头出头没;但灭理无为的境界,他到不了。


因此,只要“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我们的心要常常安住在不生不灭、法性的智慧当中,如观察《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或者即使对法性的道理还不是很懂,就只是常常诵念这段文,乃至读诵简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多去读诵、思维这些诠释灭理无为的般若经典,我们的心就能跟三宝的境界相应,这是魔王所到达不了的境界。

归依佛,因为佛亲证了这个理体;归依僧,因为僧分证了这个理体,他们皆能引导我们到达这不生灭的境界,因此三宝能够真正地救护我们。

所以归依之后,或许我们有自己的亲教师,这跟一般法师的缘不一样,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我们归依的是十方三宝,我们是三宝弟子,而非仅仅是某人的弟子,亲教师只是我们到达三宝不生灭境界的引导,这是一个佛教徒要常常去忆念的。
不要认为我的师父有很大的加持力,我就不必特别修行,仰仗师长的加持,就能了生脱死……这都是心外求法。师长也只是透过说法,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三宝。唯有当我们把心常常安住在三宝的境界中时,才能真正的得到救护而解脱。所以不管念佛、拜佛、诵经、持咒……都是透过这些方法,使我们的心安住、随顺于不生不灭的理体,这是根本。

第三、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

“声闻”可以包括小乘、大乘的声闻。“学”指的是有学位,就小乘来说是初果到三果,就大乘来说是初地到十地。
“无学”就小乘来说是阿罗汉,就大乘来说就是佛果。所以理体僧宝,指的是小乘的有学、无学位,和大乘的有学位,因为大乘的无学位就是佛宝了。这是“第一、理体三宝”,它的本质是清净无染的。

“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

接着说明化相三宝。化相三宝是理体三宝为了度众生,所显的幻化之相。因为理体三宝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是清净无染的大功德聚,所以凡夫众生接触不到,就必须要透过化相三宝与住持三宝,在世相上的显现,才能藉此引导众生。
所谓的化相三宝,简单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所显现的三宝的境界。为什么称为化相?因为它是由不生不灭的法身理体所化现出来的,因此称为化相三宝。
化相三宝的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道王三千”是说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演布谛教为法宝”。“谛”是真实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开 示的种种真实不虚的教法,就是化相的法宝。不过那时还没有结集成文字的经典,只是佛陀所宣说的法义,就是化相的法宝。
“拘邻等五为僧宝”,就是阿耨憍陈如。阿耨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最早的僧宝。佛陀成道后,观察到五比丘跟他的缘最深,所以他就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在佛陀三转法轮之后,五比丘次第证得圣道,也就是前述的“声闻学无学功德”的理体僧宝,五比丘因此也就成为了佛陀在世时最早的化相僧宝。

“三住持者。形象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佛陀灭度后,为了使三宝能久住世间,僧众们建立的种种形象,并代代相传的,就是住持三宝。
“形象塔庙为佛宝”。佛陀灭度后僧众们所创建的佛像、佛塔等,都属于住持的佛宝。这并非是偶像崇拜,而是透过这些形象塔庙,使众生生起归依、向道之心。
“纸素所传为法宝”,就是透过纸张等书写印刷出来的经典的语言文字,就是住持的法宝。

“戒法仪相为僧宝”。受了出家的具足戒后,所显现的出世的仪相,就是住持僧宝。虽然或许他们都还是凡夫,还有烦恼,但只要具足正见,仍然有戒体在身,就应当为一切人天所恭敬、供养。因为佛法必须靠僧团来弘扬,佛像本身是不说话的,经典如果无人解释,我们很容易错认消息。所以必须要专业的修行人,也就是僧宝,才能为我们诠显经典的真实义。因此纵然他只是凡夫,只要是住持的僧宝,就应当归依、恭敬供养。

“四一体者。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

前面理体、化相、住持三种三宝,都是属于清净,或者是分证清净的境界,而一体三宝,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它就通于凡圣了。
“如常所论”。如一般大乘经典所论说的。
“唯约心体”。这“心体”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依着自性清净心来说,我们也是具足三宝功德的。佛寺早晚课诵后,都会念:“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所谓
“自归依佛”,是归依我们的自性佛;
“自归依 法”,是归依我们的自性法;
“自归依僧”,是归依我们的自性僧

也就是我们自性所具的佛、法、僧三宝。
虽然它们现在还是染污的,但就像“衣里明珠”的譬喻一样,佛的“三 德”与我们众生的“三障”是不二的,所以我们自性本来就具足三宝。佛寺早晚课的前半段,都是修事相上的法,持咒、诵经、念佛等等,最后透过念三自归,将这一切有相行,全部汇归到自性不生不灭的三宝理体。
在藏传佛法中,修一切法之前,都会先念诵三归依,并观想归依境等,那是为了祈求三宝加持,以破除修法的障碍。而汉地的传承,会将三归依的诵念放到最后,就是为了将前面的有相行,全部汇归到自性不生不灭的理体,也就是自性三宝。

“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同性”的“性”,就是指真如理体。在《涅槃经》中,开示自性三宝之体,皆是真如本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自性的佛宝,就是内心照了的功能。因为“佛者, 觉也。”觉是觉悟、照了的意思。我们能够产生照了的功能,就是自性的佛宝在起作用。只是我们用它去照烦恼、虚妄分别的境界、虚妄地分别好坏、大小、美丑等等,而起烦恼。但是凡夫这照了的功能,与佛是不二的,都是真如本性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自性佛宝。
再说自性法宝。法是清净无染之体,也就是智慧所照了的境界。外在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影像,虽然相上有生灭,但体是不生灭的,就如同梦境(生灭)、梦心(不生灭)的道理一样。因此真如所显的一切境界,就是自性法宝。
僧宝的僧,本义是“和合众”。和合,就是不二,出家众住在一起,为什么称为僧团?因为大家依着六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而共住,所以称为僧团。自性僧宝,就是能照了的自性佛宝,与所照的自性法宝不二。
譬如:在梦境中,能看的眼睛,和眼睛所看见的佛像,有能有所(眼睛为能见,佛像为所见)的差别,但实际上能照见的眼睛也好,所照见的佛像也好,本质都是这念能做梦的心,因此虽然相上有差别,其体是没有差别的。
自性佛宝与自性法宝,皆是真如所显,其无二无别的体性,就是自性僧宝,此即“三宝同性”之理。所以一体三宝是通于染净、凡圣的。这是我们的 本来面目,只是我们在迷惑中而没有开显而已。
因此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礼敬诸佛”,不只是礼拜外在的佛,同时也是礼敬我们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的自性佛。“称赞如来”,乃至“请佛住世、请转法轮……”都是一样的道理。能依止自性三宝之理而修,这样的三归依就是圆顿法门了。

在此以宋朝灵芝律师《补续芝园集》中的开示,总结四种三宝:
“众生妄念,天真本具,一体三宝也。
诸佛果德,清净无染,理体三宝也。
乘时利见,启迪群庶,化相三宝也。
垂裕后世,流及无穷,住持三宝也。”
因此我们必须常常忆念一体三宝,内心于境界上不迷、不取、不动,再透过外在理体、化相、住持三宝的加持,内外和合,才能得到解脱,这是三归依的真实义。

接着是赞叹三宝的功德:

首先是“约义略释”:“此三益世”。为什么三宝能够利益世间?因为“近拔三有”,就近的来说,能够使我们超脱六道,拔除三界轮回之苦。就远的来说,“远清二死”。“二死”就是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和三界外的变易生 死。因此归依三宝不但能够使我们超越三界内的轮回,还能灭除界外的变易生死,而成就佛果,这就是远清二死。
接着引《宝性论》中六种譬喻,广泛地说明为什么三宝是尊贵、殊胜的。
“一、稀有义。世宝贫穷所无,三宝薄福不遇”。首先就存在来说,三宝是稀有难得的,称为“稀有义”。就像贫穷的人,无法拥有黄金、钻石等世间的宝贝,薄福之人,也遇不到三宝。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理体三宝,这种清净无染的境界,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如果不懂圆顿之理,是无法照见实相而接触到的,这是第一种薄福。因为福者慧之体,没有福报,就不可能证悟,也就见不到理体三宝。
第二、化相三宝,能够亲见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那是必须有大福报的。
第三、住持三宝,佛像、经典,或是出家僧众,对于福报不够、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也是遇不到的。
第四、一体三宝,二乘的人不知道佛性的道理,不知道自性本自具足三宝的功德,这也可以称为薄福不遇。


“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秽,三宝绝离诸漏”。第二是约着三宝的本质来说。“世宝体无瑕秽”,就像世间的宝,如黄金、钻石等,体是清净、没有瑕秽的一样,“三宝绝离诸漏”。三宝的本质,也是远离一切烦恼垢秽的。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之体,是清净无漏之法;住持三宝、一体三宝,相上或许随顺于有漏、无漏,但本质都是清净无染的。
“三、势力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第三是约着三宝度化众生的妙用来说。“世宝除贫去毒”,世间的宝贝能够消除贫穷,以及因贫穷而生的烦恼毒。
“三宝六通难思”。同样的道理,三宝有大势力、大神通,度化众生时,佛菩萨能现种种神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广大的六神通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佛祖统纪》等古籍中记载,最初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来汉地弘法时,有很多道士不服气,要求与两位尊者在皇帝面前斗法。结果斗法时, 道教的法术全部不灵,而两位尊者则现出种种神变。同时焚烧佛家与道家的经典,结果道教的经典立刻被焚毁,而佛教的经典不但烧不坏,还放大光明……所以三宝的六神通,是不可思议的

“四、庄严义。世宝严身令好,三宝能严法身”。第四是就着外相来说, 三宝可以庄严自他。世间的宝物,只能庄严我们的色身,而三宝能庄严我们的法身。我们依止三宝修行,就能将我们法身自性本具的功德开显出来,也就是庄严法身。
例如我们修行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受用净土种种清净庄严的功德。这些清净庄严、妙乐的境界,实际上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只是被我们的烦恼所障蔽,而显现不出来。当透过修行净土法门,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持之下,我们自性本具的极乐功德就能开显,因此三宝能庄严我们的法身!
“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第五是总结三宝的功德。“世宝诸物中胜”,就像世间的宝物,在一切世间的物品中,是最珍贵的一样,“三宝诸有无上”,三宝在一切有为法中,是最殊胜的。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质是无为法。只要是有为法,就有对待,就一定会有更好、更庄严的。只有无为法,远离一切的比较、对待,才是真正的“无上”。
即使是通于凡圣的一体三宝,它的本质也是无上的。因为虽然我们现在是烦恼的境界,但是自性本具的佛性,是没有改变的,与诸佛无二无别,只是没有开显出来而已。所以乃至是一体三宝,在一切有为法中,也是无上的。
“六、不改义。世宝炼磨不变,三宝八法不动”。第六是断除疑惑。从上



述五方面的观察可见,三宝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佛陀说一切法无常,那么三宝也是无常的吗?为破此疑,而有第六的不改义。
“世宝炼磨不变”。就像世间的一些宝物,比如黄金,经过火烧、捶打, 它的性质都不会改变,特别坚固,
“三宝八法不动”,三宝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当中,也是不会被动摇的。
理体、化相、住持三宝一旦显现,就像昊日当空,一切魑魅魍魉无不遁逃。所以三宝犹如金刚,能破坏一切万物,而不为万物所破坏。
一体三宝,也就是我们的自性,虽然还在迷惑中,但其体依旧是随缘不变的。如《楞严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即使虚空可被破坏,乘性所起的精进愿心也不会退转。以虚空无尽故,我愿亦无穷。当我们恒常忆念自性三宝时,就相当于同时在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乃至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贤十大愿王了。
再说佛陀时代的化相三宝,虽然表相上已经消失了,但其实也是随缘住世,不生不灭的。例如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在诵《法华经》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豁然入定,在定中,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现在仍然在灵鹫山说《法华经》。
这就是三宝的不变义,只要福德因缘具足,它就能恒常地显现。以上是《宝性论》中,从六个方面来赞叹三宝的功德。



▲《戒疏》又云:“四宝为言,理宝为胜,由常住故,为世所归。余三随设,体是有法。”

“理宝为胜”。是说在四种三宝当中,理体三宝是最殊胜的,因为它是圣人所证得的、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本体。
“由常住故,为世所归”。因为它是常住的,所以是世间人所应当归依的境界。尤其是灭理无为——理体法宝。

“余三随设,体是有法”。其他的化相、住持、一体,三种三宝,是随着众生得度的因缘而施设的,因此体是有为法。
但是在末法时代,这四种三宝中,以住持三宝最为重要,为什么?因为理体三宝,除非达到大证悟的境界,不然是见不到。
化相三宝,随着释迦牟尼佛的灭度,佛陀的圣弟子们也次第灭度了,所以凡夫众生也见不到了。
而一体三宝,仍然在迷。所以众生唯一能接触到的,就是住持三宝了。
我们必须透过住持三宝的引导,才能真正归依理体三宝,并依此理而修行,从而开发出自性本具的一体三宝。
因此虽然我们看到的佛宝只是木雕、画像等等,但仍然要以虔诚恭敬的心来面对,因为佛的法身是遍满的,所以佛像也不离佛的法身,若以虔诚恭敬的心来礼拜佛像,就可以得到佛清净法身的加持。
像西藏有名的“狗牙舍利”的公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透过虔诚恭敬地礼拜佛像,也就是住持佛宝,就可以得到佛清净法身的加持。
就住持法宝来说,虽然经典只是“标月指”,但如果没有它的指引,还是 见不到月亮的。所以对住持法宝,也必须怀着如对佛天般的恭敬。
就住持僧宝来说,即使他只是个凡夫僧,但只要他说的是正法,我们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听法,一样可以得到利益。经典里有个公案说,
古印度有位老比丘,按照僧团的轮替制度,被邀请到一个老妇人家中应供。在接受供养后,依佛制的规矩,应当为居士开示。但是这位老比丘平常很放逸,很少用功,当这个老妇人很虔诚恭敬地请他登座开示。他根本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但又不能不说,窘迫慌乱中,不禁感叹道:“苦啊!苦啊!”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优婆夷是以极为虔诚恭敬的心来请法的,她以为老比丘就是在对她开示世间苦的道理。因此心中起观照,并进一步观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于是她当下破了我执,居然就证果了。正因为她以非常虔诚恭敬的心来面对,所以无论老比丘说什么,她都能往法上会,而正是这念虔诚恭敬的心, 感应到三宝的加持,因此能够证果。
所以末法时代,以住持三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凡夫众生所能接触到的境界,所以我们应当对住持三宝特别地恭敬。同时,要依止理体三宝涅槃之理来修,并常常忆念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一体三宝,这才是真正的归依之行。

甲三、功益

这段是就世出世间法,来说明受持三归依的功德利益。首先说明出世间的功德:

▲《归敬仪》云:“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

这里首先引经典的印证,来说明受持三归依的功德。
“经云”,指的是《涅槃经》,《涅槃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得以听闻“常住”二字,此人生生世世不堕三恶道。所谓“常住”指的是常住真心,就 是理体法宝,灭理无为之理,也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
这里的“闻”,不仅指的是耳闻,还必须要欢喜受持,才可称之为闻。
举个《贤愚经》中的公案:
古印度有个长者叫须达(给孤独长者),他养了 两只鹦鹉,只要有比丘来托钵,这两只鹦鹉就会很欢喜地在前面引导。阿难尊者有时也会到长者家,去接受应供。看到这对鹦鹉这么有善根,因此有一次尊者去托钵时,就为它们说“苦、集、灭、道”四个字。鹦鹉听了很欢喜,就从地面飞到树上,又从树上飞下来,来来回回飞了七次。
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对鹦鹉就被一只野狸给咬死了,阿难心中很不忍, 就问佛陀鹦鹉死后到哪里去了?佛陀用天眼通观察,看到鹦鹉升天了。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听闻四谛法后,心中生大欢喜,在地面和树上,来回飞了七次,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感召到未来七次往返欲界天的果报,它们最后一生,天的果报结束后,将来到人间修行,最后证得辟支佛。
你看,连畜生道众生听闻四谛法,功德利益都这么殊胜,更何况要是能够听闻大乘圆顿常住之理,而且以欢喜心来受持,必然能生生不堕恶趣的。
“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为什么呢?因为知道法身佛的本性常住不坏之故。“法身佛”指的是理体的佛宝,也就是五分法身,也就是常住涅 槃之体,都是一样的。
因为知道法身佛的本性常住,因此“一时闻解”,一旦听闻并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以欢喜心来受持,称为闻解。“熏本识心”,用这个法义来熏习阿赖耶识的心,这时候“业种既成”,这种清净的业种就能成就,“净信无失”,并能在心中不断地忆持,而不失去。

“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

何况能“立愿归依”,因为所谓归依三宝,实际上就是归依法身,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我们要是能发愿受持三归依,也就是受持法身不生灭之理。同时,“奉为师范”,依理体三宝为轨范:理体佛宝——五分法身,理体法宝——灭理无为之理,理体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作为我们修行的引导。则“固当累劫清胜”,必将生生世世投生人天。“义无陷没”,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必定往生人天或者净土。

“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
“如经”,是指《弥勒下生经》。在《弥勒下生经》中说,如果有人曾在释迦牟尼佛法时代,乃至曾经受持三归依,他最晚将在弥勒菩萨成佛后龙华三会的初会中,即能解脱生死。至少能够证得阿罗汉。弥勒菩萨成佛后说法三会,在第一会中,就是先度那些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曾经栽培过善根的人。根据《弥勒下生经》的说法,那时候会有九十六亿众生,证得阿罗汉。这是以经文引证,来说明归依三宝的功德。

最后总结:

“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此”是指归依三宝,尤其是归依理体三宝,是“出苦海之良津”,“津”就是渡头,归依三宝,是使我们脱离生死苦海最佳的渡头。
同时也是“入佛法之阶位”,进入佛法的初阶。佛法如大海般浩瀚无际,入门之初,就是要从三归依开始。如果没有三归依,纵然读了很多经典,或者参禅、做种种加行,功德都是很有限的。因为我们修行的功德,主要就是来自于三宝的加持。这一点,密宗尤其强调。他们甚至认为,我们修行的功德,实际上并非来自于特别的聪明,或者特别的精进,这些都只是助缘,修行的功德,完全来自上师与本尊的加持。
在显教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了很多经论,或者精进的参禅、念佛,但如果心中对佛、法、僧三宝没有归依之心的话,就得不到三宝的加持。这样精进的修行,就只是栽培人天福报而已,对于解脱来说,意义不大。
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内外道的差别在于是否有三归依,而不全然是思想的差别。就像有的研究佛学的学者,其实是不信佛的。他可能写了



很多论文,关于天台,关于中观,或者关于唯识等等,但他只是对佛教的哲学理论有兴趣,对于受持和实践,就没有太大兴趣了。甚至有些很有名的佛教学者,还是基督教徒,他只是喜欢佛法的哲理思想而已,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外道,并不能称为佛教徒,因为他连最基本的三归依都没有。

我们也是一样,要检查自己是不是佛教徒,就要看我们对佛、法、僧三宝,是否有真正的信心。这种信心不只是相信三宝能给我福报,能使我身体健康,不只是这么浅薄;而是真的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解脱生死。就像前面所说:“以救护为义”,归依三宝是希望三宝能救拔我们,使我们能够脱离今生的苦恼,以及来世轮回之苦。所以有没有三归依,是判定内外道的根本,也是入佛法的阶位。
对于上述“甲二、显相”所说三归依的相状,以及三宝的功德,要常常去体会。如《宝性论》所说,三宝的六种功德,乃至其他经论中所描述三宝的功德,也都应当常常去体会。因为这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进入佛门、能不能得到三宝加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基础的话,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栽培善根、福报而已,跟解脱的关系就不大了。以上是说明归依所成就出世的功德,下一段则是教诫我们,对三宝不要有轻慢之心:

“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

末法时代的众生罪障多,恶业重,因此很容易对三宝产生轻视、骄慢之心。认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得到解脱,不需要依靠三宝的救护。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虽然曾经受归依,“随缘还失”,只要有恶因缘出现,就可能失去三归依。因为三宝虽能救护我们,但如果遇到恶缘时,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够,不向三宝祈求,反而去找天魔外道、鬼神帮忙,那三归依自然就失去了。
在受归依,诵念三归依文这段文时,我们会念: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归依法,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归依僧,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但是现在有些人在遇到障碍时,对三宝的信心不够,就找鬼神帮忙,三归依的戒体自然就消失了。

又如有人学佛之后,身体还是不好,或者事情还是不顺,就可能产生邪见:认为信佛没有用啊!当这种恶念生起时,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弃舍之心,这时三归依的戒体,也就自然地失去了。
或者有的人会认为:我要先学好世间善法,把人先做好,否则没有资格学佛。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也很容易失去三归依。因为固然学习世间善法,打下人天乘的基础,对学佛是很好的辅助,但如果认为必须要靠世间善法,才能把人做好,佛法太高,无法达成这目标的话,很可能在这念头当中,就已经失去了对佛法的信心,因此也就失去三归依了。
所以在现在这五浊恶世的大环境中,种种见浊、烦恼浊炽盛,如果没有学习经论,确实是很容易失去三归依的,而一旦失去了三归依,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一切修行,就都谈不上了。
因此这段文字告诫我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轻视三宝,要对三宝绝对地尊重。遇到障碍,就祈求三宝加持,不要信心飘摇,而失去戒体。要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归依对于我们今生乃至来世的解脱,都是非常重要的。若不慎失去了归依之体,那实在是非常可惜啊!

“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因此,有智慧的人,一受三归依,就应当专心缘此。“缘此”,就是缘着



三宝的境界,就像《三宝歌》所说:“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相信 三界苦海中,只有三宝能够真正救拔我们。
有人说:我求鬼神,感应特别快。这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没有错。为什么呢?物以类聚嘛。鬼神也是六道众生,甚至很多还是属于三恶道的众生(鬼道),我们的心跟三恶道自然更容易感应,所以求鬼神往往感应来得快。
而要跟佛菩萨感应,必须有极为虔诚、清净之心,那相对来说,就不容易了,必须要很努力才行。很多人目光短浅,为了图快,直接求鬼神,还美其名曰“求护法”;岂知从此失去了三归依,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只有三宝是依怙,应当专心地祈求三宝加持。在初学阶段,缘着住持三宝,种种事相上的境界修归依;随着对般若经典的深入,慢慢将心安住在常住涅槃之理,这才是三归依的真实归依处,这样也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或者对经论的学习,要坚定归依之心,其实是不容易的。当归依的量成就时,不管遇到什么障碍,自然就会祈求三宝,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而不求其余了。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我们归依三宝,主要是归依法,也就是归依涅槃无为的境界。但是很多人归依之后,对听经闻法兴趣不大,只是欢喜修福报,这样子的归依心,往往也是不圆满的。只是祈求三宝赐福,而对于三宝能够救护,得到今生以及来生的解脱这件事,信心不够,因此对听闻佛法兴趣不大, 这样的归依也是不完整的。
只要能够一心一意缘着三宝的境界,守护这念归依的心,自然而然能够感应到善神的随逐护助。
在《佛说灌顶经》中说:“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人辈受三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因此,受了三归依,就能得到三十六位神王的日夜守护。

而根据本经的说法:“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恒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所以真正归依三宝之人,不用再求鬼神的帮助了,因为自然已有三十六位神王,及其万亿恒河沙的眷属,日夜地轮班守护。
有人曾问一位活佛说:“师父,如果有人用邪咒加害你,你怎么办?”他说:“我就忆念三归依。”因为他有信心,忆念三归依时,自然会得到佛菩萨,还有三十六位善神的日夜守护,还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呢?所以我们不要对三宝有轻慢的心。以上说明归依三宝所得到的出世间的功德,接着说明世间的利益:

▲《归敬仪》又云:“《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

在《校量功德经》中说:假设四大部洲的人都成就声闻、缘觉二乘的果位,有人尽形寿地供养这些圣人,并在他们灭度之后,各各起塔来供养他们的舍利子,这个福报自然是很大了。供养一个二乘人的塔,功德都很大,更何况是终身供养满四大部洲这么多的二乘人,乃至起塔,那福报当然是很大。
可是这么大的福报,还不如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虔诚地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福报,因为归依三宝所得的福报,是不可思议的,所有的福田中,三宝是最胜的福田。
因为我们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你心中缘的是十方的佛、法、僧三宝,而四大部洲的二乘人,除了数量有限之外,他们还只是二乘,只是僧宝当中的一小部分。三归依时心中缘的,是遍法界的三宝,对此境界生起虔诚、恭敬之心,自然所得的福报无比殊胜,这是说明归依所生的世间福报。

最 后 , 总 结 一下 本 课 的 内 容 :

“ 甲一、归意”中,说明归依三宝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求救护。
“甲二、显相”中,说明了四种三宝的差别,同时,引《宝性论》的六义 赞叹三宝,使我们对三宝的救护力量生起信心。
“甲三、功益”中,更近一步地说明,三宝之所以能为救护,是因为它具 足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功德。
常常如理思惟、忆念这些法义,才能使我们三归依的戒体,越来越坚固, 三宝的“救护”义,也才能对我们真正产生深远的力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