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 二十年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天眼”

南仁东: 二十年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天眼”

00:00
10:59

南仁东 二十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天眼”

从壮年到暮年,他用一生探索宇宙的奥秘。

为了实现观天望宇的梦想,他放弃高薪毅然回国,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世界领先的超级工程。


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1945年出生于吉林辽源的南仁东,从小就是个热爱天文的少年。据他童年伙伴回忆,上地理课时,南仁东还提问过:“南半球看到的星星是不是跟我们看到的一样?” 


为了学习更多的天文知识,还在读高中的南仁东认真阅读了每一期的《每月一星》杂志。高考那年,他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在清华大学开始了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的研习。


1978年,南仁东来到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随后出访荷兰。1984年,他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南仁东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


20世纪90年代,南仁东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却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大约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有科学家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外太空的讯息。 


而此时,我国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这让不服输的南仁东心里很不好受,他想在祖国建造一个最大的单口射电望远镜。“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当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为25米,要建一个500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抛开昂贵的造价不说,去哪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呢?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想法“不可思议”。


但南仁东没有退缩,他被探索宇宙的梦想所吸引,憧憬着中国引领外太空探索领域的前景,他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推开了中国参会代表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FAST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为此,南仁东如饥似渴地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有人告诉他,贵州的喀斯特洼地多,能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天眼”台址,于是,南仁东跳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开了近50个小时,一趟一趟坐着,车轮不知不觉间滚过了10年。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dàng)。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时任贵州平塘县副县长的王佐培,负责联络望远镜选址,第一次见到这个“天文学家”,诧异他太能吃苦。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王佐培说:“他的眼睛里充满兴奋,像发现了新大陆。”


1998年夏天,南仁东下窝凼(dàng)时,偏偏怕什么来什么,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yà] 口。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天眼”就像是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他不再有时间打牌、唱歌,甚至东北人的“唠嗑”也扔了。他说话越来越开门见山,没事找他“唠嗑”的人,片刻就会被打发走。


即使到了70岁,他还在往工地上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邢成辉,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撞见南仁东。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经过南仁东及团队的不懈努力,2008年底,FAST项目终于在从上千个洼地中选中的大窝凼成功奠基。在奠基石上,镌刻着他亲拟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


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南仁东扛起了这个责任。一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好的梦想,最终成为中国的骄傲。 


脚踏实地为国探星辰

2011年3月,筹备多年的FAST正式开工建设。然而,工程的建设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而射电天文观测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为了让无线电波汇聚成一点进入接收机,南仁东带领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设计——主动变形反射面,使球形的反射面实时变形为抛物面。


这个设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通过控制近万根钢索所组成的复杂的索网结构,FAST系统可以灵活地控制由4450块独立面板所组成的反射面,对准天体目标,再由6根钢索拖动重达30吨的馈源舱,抵达焦点位置,实时接收天体发射的电波。


工程建设期间,南仁东常常独自登上高高的塔顶,俯瞰着整个工程的全貌。上坡下坎时,谁要是想伸手扶一下,他的手会用力一甩,脸上还会露出不悦。工地上的人都知道,年已七旬的南仁东,最欢快的时候是像个孩子天真烂漫地在FAST圈梁上跑步。他那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高塔的身影,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一代的科学家应该为中国未来的腾飞做好准备……


2015年,也就是FAST项目后期,70岁的南仁东被确诊肺癌晚期。手术结束后三个多月,他放心不下,忍着病痛返回施工现场。由于声带受损,那时南仁东的声音已经变得非常沙哑,说话要靠着气往上顶。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在落成典礼的前一天下午,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十分虚弱的南仁东坚持从北京飞到贵州前往FAST基地。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望天巨眼”完全建成后的模样。那是他耗费了整整22年心血,终于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为中国打开的“天眼”。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他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眼睛。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从此,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守护着“中国天眼”,也守望着中国年轻一代天文学家,继续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