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
简单解释:
得到荣誉,是不是会感到忐忑不安?为什么?因为怕失去荣誉,于是就更加小心翼翼。这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得失,太患得患失。
大家仔细想一下:感觉自己得宠了,这本质上是不是就说明自己的卑下?故而得宠后既惊喜又不安,担心有一天会失去得到的一切。
遇到顺境也一样,顺境来了,在惊喜万分的当下又怕失去,于是惊恐不安。同样,在逆境中,往往也是束手无策,痛苦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小我”利益。
很多人说大道理是一套一套的,其实个个我执很重,很在乎自己的面子。就是因为撕不下这张假面具,所以破不了“小我”啊。
如果能够放下“小我”,放下“吾身”,就一定是“宠辱不惊”。
能以“大我”之心来处理天下事,必定事半功倍。
�
详细解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意思是:没有得到,就盼着能早点得到,于是焦急难耐。但是,一旦得到了,又惶恐不安,担心有一天会失去。所以,“得”也不安,“失”也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贵大患若身”,太患得患失了。
“贵”:表示“程度很深”。
“大患”:就是非常担心。
“若身”:就是“小我”自己。
�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什么是“宠”?“宠”是荣誉,胜利,赞美,掌声等一切顺境。
什么是“辱”?就是耻辱,失败,批评,污蔑,嘲笑等一切逆境。
“若惊”,就是恐惧,不安,心情低落。
得宠是一种殊荣,那么,有了殊荣是不是就想永远保任啊?是不是会担心失去?这样一来,为了不失去这种被宠的殊荣,便会在给予自己殊荣的人的面前诚惶诚恐,小心逢迎,以博得他们对自己更久的宠爱。长久以往,人格全无、尊严扫地,内心受到无形的损害。
其实,“宠”和“辱”对于人格和尊严的挫伤是一样的。
这说明:“宠”和“辱”是同时依存的,是同时存在的。
各位,
请好好思考下面几句话:
一旦“宠辱若惊”,那么“顺境”的当下就是“逆境”。
如果“宠辱不惊”,那么“逆境”的当下就是“顺境”!
所以,随顺自然,才会自然而然。
�
但是,话要说回来: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经受过任何“宠”和“辱”,从来没有尝过“得”与“失”的滋味,那他的成长是不完美的,是不健康的!
“得”与“失”,“宠”和“辱”,“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成长路上的有机肥料,缺一不可。尤其是逆境挫折!
记住:
老天,若降大任于你,必先——
苦你心志,劳你筋骨,饿你体肤,空乏你身。
�
朋友,温室里的花,离开了温室是很难成活的。人也一样,不经历磨难,不经历顺境和逆境也是不堪重用的。
其实“顺境”才是最大的磨难!
请时时提醒自己:
所遇困阻,皆为阶梯;所遭苦难,皆为养分!
使我痛者,令我强大;亡我心者,助我重生!
从“宠辱”中锻炼出来的人,在任何境界面前都能临寒不惧,傲然屹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
生活就是修行,人人都在修行。
人生路上的一切磨难,都是烈火炼烧。“得”与“失”,“宠”和“辱”,“顺境”和“逆境”,都是在历练我们。唐僧取经也有九九八十一难!
一个人,如果不敢面对挫折,不敢面对宠辱得失,不能在掌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他迟早会堕落万丈深渊。
同样,一个人,若不敢直视自己的错误,不敢狠狠刨析自己的内心,那这样的人,也是一无是处。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为什么我们如此患得患失?是因为“吾有身”,是因为“吾有小我心”!
“大患者”是什么?就是“吾有身”,吾有自私“小我心”。
如果能够放下“小我”,放下“吾身”,就一定会“宠辱不惊”!一定会以“大我之心”治天下事!!
有幸的是,很多人经历了种种宠辱后,反倒从宠辱中破茧而出,能在任何境界面前如如不动,哪怕将他的头踩在脚底下摩擦,他依然像严寒中的梅花一样,坚韧不拔。因为他开悟了!
�
人生在世,难免有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现在的社会,机会多,诱惑更多:名望、财富、地位、美色等等,像一只只无形的爪子拽着我们,大家都是身不由己地在这名闻利养中纠缠不清。
很少有人会反思:
为什么我们要做功名利禄的奴隶?为什么?!
是因为“吾有身”。
这个“身”就是坚固不化的自私“小我心”,是“我执”。
若“吾无身,吾有何患”?!有何患?!
我们之所以有各种忧患,就是因为有这个[小我]。[我执]难破,死要面子。如果放下这个臭面子,那还会有什么可忧患的呢?
人啊,真是麻烦,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就有了“我执”。为了死要面子,就处处装孙子,往脸上贴金子,造下了很多的业力。等到死时,用全部因果业力,去兑换一张“旧船票”,继续上船,在六道苦海里漂摇!
再说这个“身”,就是个“业报身”。这“身”,就是“业”的“果”。我们之所以有各种忧患,就是因为业力纠缠干扰。要是放下过去的“小我”邪知见,恢复原本的“真我”,心地就敞亮了,也没有业力纠缠了。
真正的修行其实没什么可修的!因为“本自具足”啊。
其实所有的“修行”,就是给我们的“心”洗澡,洗去留在内心深处的邪知、恶习。
我们的命运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业力不一样,污垢不同。所以,人人都要修行!人人必须用大智慧涤除留在阿赖耶识里的“玄览”知见,重塑正知正见,恢复本来的“我”,也就是重现“本我”,“真我”。
�
“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这句经文是本章宗旨。
我们老是以为,只有当了国王才算【得天下】。你以为“天下”是指“国家”啊?错啦!
“天下”是指整个法界!“天下”就是“宇宙大我心”!
“得天下”就是得“宇宙大我”,拥有整个法界!与法界合一。此时已经没有“小我”了。
“身”,不是肉身,而是我们的“法身”。“法身”是不灭的。
所以:
“贵以身”就是保护“法身”,破除要危害“法身慧命”的一切邪知,一切恶习,让“法身慧命”得以安全地延续,重现大智,与“宇宙大我”合一,与“天下”合一。在“大我”中“无为而无不为”。
�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整个法界,是一个“本我”,可是非要搞出个“小我”来玩,时间久了,逞强逞能了,把【天下大我】给忘了,自以为是了。而要重新拥有十法界,就只有回到【道】上。
要想重新回到【道】上,就必须先“贵以身”,后“爱以身”。
�
� 这一章,一定要弄清楚“贵以身”和“爱以身”。
“贵以身”是“出世间”。就是破除“人我”、“法我”,重归“大我天下”这“一”中。就是返“璞”归“空”。
这是“无为”境地。只要一“有为”,就成“二”了。
�
“爱以身”是“入世间”。就是捡起“法我”、“人我”,“从空出有”,大所作为,无所不为。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境地。
各位,当一个人私心不起后,妄念也是正念!此时与“天下”合一,与“大我”合一,能毫无障碍地处理一切事,顺道而行,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贵以身”是“得天下”,是“寄于天下”;
“爱以身”是在“得天下”后“托于天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