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艾森豪威尔想使用原子弹实现朝鲜停战?为何丘吉尔强烈反对?

1952年,艾森豪威尔想使用原子弹实现朝鲜停战?为何丘吉尔强烈反对?

00:00
11:21

1952年10月8日,美国方面片面终止板门店谈判,朝鲜战争再度陷入僵局。

从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以来,朝鲜战场的局势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诡异”。

彼时的新中国将联合国军赶至三八线,美国也保住了李承晚政权,双方各自达成了战略目标。企业虽然美国在海空方面占据巨大优势,但在地面战场中美双方依然势均力敌,在双方都无法彻底消灭对方甚至难以改变三八线对峙局面的情况下,停战谈判是从战争中抽身的最好方式。

但问题是占据了主动权的斯大林不肯让步,中美双方又因为战俘遣返问题争执不下,所以停战谈判成为比战场对抗更焦灼的第二战场。

而当美国单方面退出板门店谈判后,意味着朝鲜战争彻底陷入了“打又打不过,谈又谈不拢”的僵局之中。

但这明显不是美国想看到的局面,毕竟当时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最主要的对手仍然是苏联,如果长期陷入超星战场,必将不利于全球争霸。所以美国比我们更迫切需要脱身。

而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到来,似乎为朝鲜局势带来了转机。

1952年5月,艾森豪威尔辞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统帅职务,回国参加总统竞选,并在当年7月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

彼时的美国因朝鲜战争拖累,战后的经济繁荣早已不复存在,民众对美国政府也越来越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曾指挥过诺曼底登陆的英雄几乎就是众望所归,再加上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总统时公开承诺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亲自去朝鲜并结束这场战争。

尽管杜鲁门希望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朝鲜战场打一个漂亮仗为民主党加油助威,但上甘岭最终成了美国的伤心岭。

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竞选对手史蒂文生,出任第34任美国总统。

竞选结果公布后,如释重负的杜鲁门向艾森豪威尔发出祝贺,表示如果总统先生还想去朝鲜,那么总统座机“独立”号将随时接受调遣。

艾森豪威尔当然要去,一方面,这是自己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对选民的承诺;另一方面,军人出身的他当然对战争深深迷恋。试想连文职出身的杜鲁门都亲自飞往威克岛和麦克阿瑟会面,那么艾森豪威尔有什么理由不亲自出马到朝鲜一线视察?

1952年12月2日,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带着他的国防部长、司法部长来到汉城。与此同时,美国参议院主席布莱德梅、太平洋舰队司令梅泽孚、远东司令克拉克以及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等军政要员也纷纷汇聚汉城。面对如此庞大的美国视察团阵容,早已如丧家之犬的李承晚像打了鸡血一样,重新燃起了统一朝鲜半岛的雄心壮志,并组织了体现韩国高昂斗志的群众游行。

不过艾森豪威尔想要的绝不是这个,他在三八线以南足足向北眺望了20分钟,最终得出结论:“任何情况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三天后,艾森豪威尔启程回国并在昔日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会面的威克岛驻足停留。而在这里,艾森豪威尔和其新班子对如何结束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谋划。

从艾森豪威尔的角度来看,作为美国总统的他自然有将美国带出朝鲜战争泥潭的美好愿望。但作为军人,艾森豪威尔不能接受美国付出了数万将士的性命却依然一无所获的尴尬局面。

虽然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艾森豪威尔就曾经说过的“我国既已诉诸武力,就必须保证成功”完全可以食言而肥。但问题是美国的对手是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联合国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种超级大国败给“东亚病夫”的即视感令有着强烈荣誉感的艾森豪威尔根本无法接受,事实上不仅是艾森豪威尔,整个美国都难以接受。

再加上当年支持自己上台的共和党大佬们比如杜勒斯、麦卡锡等人,背后基本都是军火及媒体大亨的影子,而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极力主张继续打下去的。

所以尽管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停战,但当坐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在其位谋其政,艾森豪威尔的思想就逐渐转化成:

“不仅要打,而且要赢”。

尽管从军人直觉的判断,这场战争美国不可能赢,更不能体面,但艾森豪威尔此刻不仅仅是名军人,更是一国总统,所以他很快就在1953年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上作出了绝大多数美国总统都做的事,那就是说谎。

艾森豪威尔表示:“我们早知道,没有一种办法能简单而迅速地结束朝鲜战争。但通过我亲临一线的了解,至少让我对这场艰巨的任务有所准备。”

而这个“准备”,就是他和同僚们在威克岛上制定的所谓《朝鲜方案》。

根据美国后来解密的档案,艾森豪威尔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允许蒋帮参战

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湾岛死灰复燃的历史契机,所以委员长曾一再表示要派军前往朝鲜参战,报答美国的庇佑之恩。为此麦克阿瑟还专门跑到湾岛和委员长通气,但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担心战争扩大引起美苏直接对抗最终予以否决。

而艾森豪威尔的上台,无疑又让委员长燃起了远征朝鲜的欲望。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发布了第1个国情咨文,解除了湾岛“中立化”的地位,宣布第七舰队不再用来“保护”红色中国,言外之意就是此刻的湾岛已经是美国的盟友,将同美国并肩作战,国际社会将艾森豪威尔的此番操作称为“放蒋出笼”。

2、轰炸中国本土

自艾森豪威尔在三八线上的深情一望,军人出身的他就认定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将难以有所突破,毕竟朝鲜半岛多为山地地形,根本不利于现代化武器的展开。

而美国的海空军优势更是难以施展,所以艾森豪威尔决定扬长避短,将战场扩大到中国本土,通过打击中国本土的方式削弱中国的战争潜力。

而我国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就曾制定过应对战争扩大的三种预案,包括联合国军全面入侵中国、侵略沿海以及将战争局限在朝鲜半岛。

而当年麦克阿瑟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也曾无数次想要将战火影响中国本土,并痛骂杜鲁门等政客束缚了他的手脚。而现在艾森豪威尔身为美国总统,不会再有谁阻挡他的雄心了。

3、投放原子弹

根据美国陆军部近年来解密的档案宣称,事实上早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即志愿军将联合国军打至三八线的危险时刻,麦克阿瑟就曾向杜鲁门提出用26号原子弹“反败为胜”的疯狂计划。

而面对联合国军人兵败如山倒的尴尬局面,杜鲁门最终选择了同意,于是当时的联合国军对平壤进行模拟轰炸,并在1950年12月将原子弹运到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随时待命。

但随着第三是战役后朝鲜战局的逐步稳定,原子弹计划也就随之搁浅。

而艾森豪威尔将其视为“体面停战”,也就是取胜的大杀器。相比于麦克阿瑟的“临时抱佛脚”,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更加周密。比如为了检验原子弹对地面部队的杀伤效果,美国专门挑选了一批美国士兵参与原子弹试验,士兵在11英里外亲身感受原子弹带来的杀伤效果。

4、支援法国侵略越南

虽然二战期间法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投降亡国,但战后在法国却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重返殖民地的斗争中,尤其是印度支那。

不过此时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早已脱胎换骨,更得到了中国的有力支持,这使得重生的法国面对重生的越南越来越苦不堪言。

关键时刻,美国来了,为了将中国的影响力挤出中南半岛,美国对苦苦挣扎的法国盟友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这让法国没有理由不感谢美国的八辈祖宗。

而美国对印度支那的干涉,也掀开了美国侵略越南的先河,那是美国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深渊。

应该说,这些计划相当全面,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迅速整了一个《8—52作战计划》,计划大规模北上,将战线到平壤到元山一线。

但艾森豪威尔的冒险主义,却再度遭到了巨大阻力。

和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暗示美国要使用原子弹后英国首相艾德礼匆匆跑到华盛顿予以阻止异曲同工的是,就在美国准备“大干一场”时,美国的盟友英法再次跳了出来,尤其是英国梅开二度的首相丘吉尔,尖锐表达了反对“放蒋出笼”,将朝鲜战争继续扩大的观点。

而英法之所以如此不给面子,根本原因在于此时的英法作为传统殖民帝国,正在为殖民地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而焦头烂额。

作为新兴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在殖民地问题上态度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推动第三世界独立,对英法等殖民帝国形成釜底抽薪的打击。

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也让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看到了反抗帝国主义统治的可能性,所以英法等国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埃及革命,直接威胁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的权益,阿尔及利亚的暴动则直接威胁在非洲的根基,所以英法等盟国再度和美国唱了反调。

在仗极有可能打不赢,盟友还极有可能分道扬镳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很快怂了。1953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北约会议上,西欧各国呼吁美国看到当下欧洲各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尽快结束朝鲜战争。

而彼时的中国对美国谈判实行“拖”的决策。在这样的情况下,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彭德怀和金日成发报,建议先行交换病伤战俘,得到积极回应。

3月5日,斯大林去世,随即板门店谈判在4月26日恢复,在解决了双方战俘的遣返问题后,停战谈判的障碍全部扫除,在解决了李承晚这个肿瘤后,双方终于在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后,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喊打喊杀的操作,其实不难发现这其实是艾森豪威尔一招高明的苦肉计罢了,因为他深知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尚且打不赢,战争扩大后又怎能旗开得胜?要知道当时的苏联随时有令美国粉身碎骨的可能。

所以,艾森豪威尔高调地要求扩大战争,无非是为了满足国内军火大亨的胃口,满足美国的虚荣心。而通过英法盟友的后院起火,艾森豪威尔也找到了就坡下驴的台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用户7896522

    抗美援朝立国之战,致敬英雄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