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斜面+小兵群,上甘岭上的志愿军如何让联合国军的范弗利特弹药量彻底破产?

反斜面+小兵群,上甘岭上的志愿军如何让联合国军的范弗利特弹药量彻底破产?

00:00
19:58

2020年12月27日,期待已久的《跨过鸭绿江》终于搬上荧幕。作为再现抗美援朝事件的影视剧,《跨过鸭绿江》也是对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最大献礼。

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是14亿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存在,因为近代百年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即便是抗战胜利也丧城失地、惨遭蹂躏。只有在抗美援朝之后,中华民族才真正站了起来,成为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的存在。

而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彻底扭转朝鲜战局的第二次战役,爆发于1952年10月14日的上甘岭战役堪称抗美援朝中最震撼人心的战役,志愿军寸土必争的决心和意志令联合国军乃至世界都不寒而栗,此战也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最终的胜局。

而在联合国方面,这场战役被称为三角形山战役。

一、背景

1952年5月,为竞选美国总统,美国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卸任回国,随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顶替艾森豪威尔,6月,马克·韦恩·克拉克则成为新的联合国军总司令。

由于美国总统大选之年的历史背景,同为民主党的杜鲁门总统迫切需要克拉克在朝鲜战争打个漂亮仗,为总统竞选造势。因为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在朝鲜战场早已陷入“打也打不过,谈又谈不拢”的尴尬局面,而不远处苏联的虎视眈眈又不能不让杜鲁门胆战心惊。

所以在杜鲁门看来,即便不能给民主党增光添彩,能在战场上打个胜仗为联合国军在板门店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也是好的。再加上新上任的克拉克也需要通过一场胜仗给自己立威,所以克拉克就任后,立刻带领一众参谋前往三八线进行实地视察。

但考察的结果令克拉克绝望,因为在宽达250公里长的战线上,联合国军几乎难以有所突破,虽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经过大幅度提升依然难以和联合国军抗衡,但志愿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三八线以北挖掘了能绕地球一周半的坑道,这一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令美国绝望,美国高层甚至发出了“20年才能打到鸭绿江”的悲观预言。

而和三八线以南数24.7万人的前沿兵力加61.7万纵深预备兵力形成对应的是,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有35.3万人的前沿兵力加60.5万纵深预备兵力,这意味着克拉克纵然有雄心壮志,但终归是壮志难酬。

心灰意冷的时刻,第八集团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带来了希望。1952年10月6日,范弗利特给克拉克写信,建议第9军在前线发动一切有限目标的进攻计划,而地点就选在朝鲜半岛“铁三角”地区,具体为三角形山。

二、准备

“铁三角”指的是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的铁原、平康、金化三郡,其中平康位于北顶点,金化、铁原分别位于东、西顶点。战前双方的战线将铁三角分割,金化和铁原被联合国军占据,平康和中部制高点则被志愿军控制。

从战争的态势来看,谁完全控制了铁三角地带,也就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全局,而铁三角的要害部位,在平康东南19公里,金化以北5公里的五圣山,作为朝鲜北部的门户,一旦五圣山失守,背后的平康平原将成为联合国军机械化部队大显身手的舞台,所以五圣山绝对不容有失。

而五圣山,也是范弗利特的最终目标。

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范弗利特没有选择直扑五圣山,而是选择了五圣山以南的两个高地,其中西部的597.9高地因东北和西北两道山梁形似三角形,因此被美国称为三角形山,东部的537.7高地由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组成,被美国称之为狙击兵岭,其中南山被美军控制,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而两个高地北侧有个小村庄,名叫上甘岭。

因为这两个高地距离美军前沿阵地仅100米不到,甚至嵌入了美军的金化战线之中,令美军相当难受,所以范弗利特的目标是首先夺取这两个高地,而后志愿军防线将不得不后退到1143米之外的781高地至679.1高地一线,无法利用地形优势监视联合国军,而美国也可以由此获得进攻五圣山的基础阵地。

对于克拉克而言,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在10月8日美国单方面宣布板门店谈判无限期休会后,克拉克当天晚上就批准了这个计划,计划为“金化攻势”,代号为“摊牌行动”。

为了完成目标,志在必得的范弗利特除祭出了号称“滴漏器师”的美军王牌,即步兵第7师,加韩军第2师配合,还配属了16个炮兵营310门火炮、30多辆坦克、200多架次的作战飞机进行支援。要知道,范弗利特是典型的“火力制胜主义者”,其“范弗利特弹药量”虽然被美国媒体嘲讽,但超出美军平均数四倍的火力,绝对令对手有来无回。

范弗利特的计划是5天内以伤亡200人的代价拿下两个高地。毕竟在异常恐怖的火力下,范弗利特相信胜利毫无悬念,而且能以绝对恐怖的火力彻底打破对手反攻的可能甚至勇气,让美军摆脱拉锯战争夺的战争怪圈。

三、激战

然而,志愿军不同意这个计划。

从磕磕绊绊的开城谈判再到时有时无的板门店谈判,志愿军方面始终坚持“就地停战”的原则,为了这一原则志愿军坚守阵地,多次粉碎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这是志愿军的底线,不是范弗利特想变就能变的。

所以,范弗利特的计划注定难以达成。虽然战前双方均出现了叛逃事件,尤其是韩国第2师32团2营参谋李吉求向我军投诚,供出其将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进攻的情报,但均未引起我军重视。

范弗利特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在战前进行了大量的迷惑性操作,比如白天将军队西运到西方山附近,晚上又拉回三角形山。而任务层层下达后,美军为保证迅速占领阵地后有效组织敌人反扑,将一个营的进攻兵力增加到3个营加1个连。

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15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尤其是597.9和537.7高地,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

彼时守卫平康地区的是第三兵团第15军,军长秦基伟,这是位参加过长征、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身经百战的他对战争有种异常敏锐的嗅觉,但联合国军的进攻却一度让他难以判断。

因为联合国军同时对45师正面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29师和44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虽然秦基伟断定以联合国军的兵力,不可能和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样全部是主攻,但却难以判断他们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在秦基伟看来,联合国军的主攻方向应该是44师正面的平康方向,目标是夺取西方山和斗流峰,因为平康谷地地势平坦,方便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推进。而之所以在一开始将五圣山考虑进来,根本原因在于海拔1062米的五圣山主峰,秦基伟曾亲自登顶勘察过,这里地势相对陡峭,易守难攻,联合国军进攻这里很明显就是以短击长。

但他忽略了联合国军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候,事实上直到3到4天之后,秦基伟和志愿军高层才真正确定了联合国军的意图,而此时15军已经在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和疯狂进攻中伤亡惨重。

15军前身是中野9纵,以游击队起家,在我军中不属于一流部队。战役开始前,由于判定联合国军将平康作为主攻方向,所以命令最强的44师守卫平康谷地,炮兵作为协同,45师则守卫五圣山地区,其中第135团的9连和8连的一个排守卫597.9高地,第135团1连防守537.7高地。

双方谁也不会想到,这片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的山包,会有数十万士兵的拼死搏杀,更造成了超过4万人的惨烈伤亡,将战斗演变成恐怖的战役,最终震惊世界。

由于联合国军进攻的突然性,以及志愿军在战前的准备不足,导致战斗一开始我军就陷入苦战。联合国军在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后,也在不断成长,其各兵种的协同作战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美军可以在打击志愿军前沿阵地的同时,以绝对的海空优势封锁志愿军的第二梯队的支援。

而更恐怖的是,联合国军一开始就使用军级别的火力,平均每平米土地上落弹76枚,上甘岭主峰被削低2米多,高地土石被炸松1到2米,积雪和植物早已不复存在。

从10月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到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15军和后来赶到的12军对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其中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成建制消灭联合国军1个营,18个连,218个排。

而在这43天的激烈对抗中,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达20%。“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高达40%,这远远超出了此前最严重的硫磺岛战役,彼时的美军伤亡率高达32.6%,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美军伤亡大于日军的战役。

从战役的伤亡和战役的结果来看,志愿军无疑是最后的赢家,这一点连美军也不得不承认。11月6日,第8集团军新闻发布官向外界宣布:

“到此为止,联合国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从此,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发起过营以上的进攻,双方战线基本稳定下来。

四、制胜

那么,志愿军凭什么创造了劣势装备下以弱胜强的辉煌胜利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两点:

1、反斜面坑道的炉火纯青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对于志愿军而言,除了趁手的武器,最重要的是坚不可摧的坚固阵地,这是志愿军将士们躲避敌人炮火和发起反攻的重要依托。

在此前优秀影视剧《三八线》中,对反斜面坑道就有过较为粗略的再现。简单说来,志愿军之所以能够在范弗利特弹药量之下顽强坚守,就是因为坑道的存在。

为了应对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的进攻,战前45师挖掘了 48 条坑道,全长 760 多米。为了避免被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杀伤,志愿军的坑道修在背对联合国军的反斜面之上。这种最早从猫耳洞发展而来的坑道,虽然难以完全避免敌人炮火,比如迫击炮吊射,飞机轰炸,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志愿军将士。

根据志愿军方面规定的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水、防寒要求,坑道不仅要作为防御和进攻的依托,更要考虑到生活要素。

所以,坑道标准为宽度不少于1.2米,高度不低于1.7米,而坑道口为防止敌人轰炸,覆盖层一般要求为15米,最少也要有4米。

当时的志愿军军中有“坚不坚,一丈三”的说法,指的是坑道上方的掩体厚度至少要达到4米,才能抵御敌人的炮火,而上甘岭上方的掩体,厚达35米,是联合国军炮火难以摧毁的存在。

直到10月17日,联合国军才发现了志愿军依托坑道坚守的情况,于是后面的战斗联合国军开始疯狂破坏坑道。

而45师从20日开始也全部退回坑道作战,双方开始了对坑道口的激烈争夺。

为了破坏坑道,联合国军在占领山脊棱线后,用炮火、巨石、铁丝网甚至毒气居高临下对反斜面的志愿军坑道进行破坏。而志愿军除坚守坑道,保持坑道口安全,更利用夜色掩护不断出击,夺回表面阵地,尤其是棱线。

为防止联合国军自上而下投掷炸弹毁坏坑道口和通风口,志愿军在坑道上方建立了一系列可攻可守的简易工事,并呼叫后方炮火予以杀伤。而在坑道内部,志愿军将坑道修建得弯弯曲曲,尽可能减轻炮火弹片和冲击波的杀伤。而且坑道口开在反斜面的侧后方,避免受到敌人空中火力的直接杀伤的同时,也能够对两翼的坑道进行配合打击,这一点在优秀影视剧《上甘岭》中有高度再现。

从10月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除9次失利外,其余149次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令敌人胆战心惊。与此同时,纵深部队先后对537.7高地组织过7次反击,3次夺回全部阵地。对597.9高地组织过五次反击,一度占领主峰。

这些反击,为坑道部队的坚守和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坑道虽然比地面阵地安全,但内部环境相当恶劣,为了防止氧气不足导致窒息,战士们连蜡烛也不敢点,黑暗的坑道内,火药味、血腥味、屎尿味混杂,缺水缺药缺弹药缺食物,这让志愿军的坚守遭遇了空前的考验,很多战士们因为缺水少药最终牺牲在坑道内。而由于联合国军的疯狂封锁,导致大量战士牺牲在后勤补给的道路上,往坑道送一个苹果就能立二等功,可见后勤补给难度之大。

而志愿军将士们,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令敌人胆寒的奇迹。

2、小兵群作战的登峰造极

作为小兵群作战的典范,“三三制”是志愿军轻步兵巅峰的典型表现,在战争前期的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猛烈的穿插给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杀伤,这是对人海战术最有力的反击。

但问题是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是守方,难以和前五次战役一样进行运动战的机动,而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无论如何也难以和联合国军相比,比如45师在上甘岭构建的地面阵地在战役一开始,就在联合国军的火力打几下不复存在,所以阵地战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志愿军很快就找到了应对方案,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阵地表面的地面部队伤亡惨重,阵地一个个被联合国军夺取。但关键的9号阵地则始终岿然不动。原来,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3排防守时,见敌人炮火猛烈,为减少伤亡,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3个人,其余在坑道坚守,表面阵地伤亡1一个补充1个,靠这样的“添油战术”大大减少了伤亡,保存了防御和反击的有生力量。

而134团5连4班更为传奇,班长丁鸿钧从15日退守坑道后,依靠夜间从阵地收集的弹药、两箱饼干和坑道里储存的两桶水,坚持了长达20天,创造了志愿军坚守坑道的最高记录。

添油战术,历来为兵家大忌,《亮剑》中李云龙在围攻李家坡时,全团一起冲锋,就是为了避免添油战术的弊端。但在上甘岭这个正面只有2500多米的战线上,敌我双方都不可能完全展开,而敌人的炮火又空前猛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添油战术”反而成为克敌制胜的最佳法宝。

在上甘岭战役开始时,志愿军发扬寸土必争的精神,与联合国军进行惨烈的厮杀,阵地更是反复易手,但伤亡也是空前惨烈。彼时的志愿军在每个阵地上都布置着一个排,至少一个班,这使得一旦在敌人的炮火下伤亡惨重,但当采用添油战术后,伤亡率陡然下降。

不过,小兵群战术理论上也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压力。毕竟看着前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下一个就是自己,这种随时就会牺牲的压力无疑比牺牲还要煎熬。

但对于志愿军而言,这都不是问题。

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单兵素养,虽然没有到到很多人形容的个个特种兵的程度,但长期的战争锤炼,其素养之高无可争议,这种素养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战争本能。

和电视剧中喊打喊杀的局面不同,根据很多志愿军老兵的讲述,战场上炮火连天、枪声大作,根本不可能听到指挥官的口令,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讯被敌人完全破坏的情况下,本能地组织能力就成为志愿军战斗力的最直接体现。

所以,在联合国军部队伤亡30%就基本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尤其是上甘岭战役中伤亡超过60%,甚至很多连队打光重建都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这是志愿军能够一次次打败联合国军的根本保证。

要知道,西方电脑能模拟出所有可能的战争场景,但却难以模拟出在极端环境下志愿军超越极限的战斗意志。要知道,再坚固的坑道,再有效的战术,没有高素质的执行者也是枉然,而志愿军无疑是最优秀的执行者。

五、尾声

上甘岭战役后期,第三兵团司令王近山到12军31师师部视察,在听取参谋长林有声的汇报时,王司令突然问道:

“战士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林:“生死”!

王:“既然如此,会不会出现大家躲在坑道里不愿意出来的情况?”

林有声有些激动,因为作为在一线摸爬滚打的指战员,他深知战士们将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此很多战士们勇当突击队员,甚至为没有成为第一梯队而难过。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志愿军才能在伤亡不到800人的情况下,成功出击149次,毙伤敌人2000多人。

而林有声所言的,绝不是上甘岭战役的全部。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为了打退敌人进攻,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就有至少38名,孙子明、苏世英、龙世昌、邱少云、赖发均、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倒在上甘岭的英雄更是数不胜数,为了保护战友,更为了战役的胜利,这些英雄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成为威震敌胆的梦魇。

而在上甘岭上,更是有一人之力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的战斗英雄胡修道,32天击毙了214个美国鬼子的张桃芳,他们是脍炙人口的英雄,更是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丰碑。

整个上甘岭战役,15军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此战也让不是一流的15军由此昂首进入一流部队序列,而后更成为新中国第一支空降军。

10月25日,美国第7师撤退,将防务交给了韩第2师,韩第2师虽然比美第7师更加狡猾凶狠,但志愿军的反击炮火也更加猛烈,加上12军的鼎力相助,战至11月25日,联合国军终于放弃了大规模进攻,上甘岭战役也终于落下帷幕,范弗利特弹药量终归还是败给了志愿军的强大意志。

国魂之战,必当铭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用户7896522

    抗美援朝立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