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朝鲜只为争一口气?毛主席抗美援朝到底是怎样的高瞻远瞩?

出兵朝鲜只为争一口气?毛主席抗美援朝到底是怎样的高瞻远瞩?

00:00
11:14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6个军分3路跨过鸭绿江,掀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序幕。

铺天盖地的质疑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围绕这场爆发于70多年前的战争,人们的争论依然甚嚣尘上。在很多人看来,浪费了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牺牲了超过18万将士,最终只保住了一个朝鲜政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输家。

而伴随着这种质疑甚至否定之声的,是对毛主席艰难决策的无底线抹黑。在它们看来,如果我们不出兵朝鲜和美国对抗,也许在美国的帮助尤其是50亿美元的帮助下,我们早已一跃成为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战争结束后美国及西方世界对我国长达20年的严密封锁,才让我们彻底落伍于世界。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

就像燕雀永远无法理解鸿鹄的志向一样,伟人的思维和胸襟,不是某些小人之心能够感同身受的。在很多人为林彪的避战思维引吭高歌的同时,它们总能习惯性忽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红利。

一波三折的决策

从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开始,毛主席就无时不刻不在关心着朝鲜战场的局势,除了在7月13日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应对朝鲜局势变化,甚至对联合国军可能发动的仁川登陆进行了准确的预测。

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形势迅速逆转。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越来越担忧,这种担忧很快转化成推动中国出兵的压力上。

但是包括林彪在内的大部分同志都不赞成出兵,10月2日,毛主席尊重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向斯大林发出了“暂不出兵”的电文。

但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了出兵朝鲜的必要性并对大家进行了耐心的分析,再加上彭德怀对出兵朝鲜的大力支持。于是在10月5日,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并派周总理前往苏联争取苏联的空中支援,尤其是空中掩护。

不过,由于10月8日美国飞机轰炸了苏联距离边界约100公里的海参崴附近的卡亚华契卡空军基地,斯大林在关键时刻打了退堂鼓,表示空军没有准备好,毛主席不得不在10月12日致电彭德怀要求暂不出兵。

但联合国军早在10月1日就全面越过了三八线,如果我们继续按兵不动,朝鲜的全境沦陷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在10月13日,我国确定了即便没有苏联空中掩护也要出兵朝鲜的方针。

10月1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入朝参战。10月19日,即联合国军攻占平壤的同一天,26万志愿军将士在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的率领下进入朝鲜,并在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1枪。

应该说,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对于毛主席而言这4个月时间相当煎熬,尤其是10月份,不仅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令人焦头烂额,关键是他再一次遭遇到了“单枪匹马”的尴尬局面。

从1927年土地革命开始,毛主席在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太多被孤立、猜忌甚至排挤的局面,但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他才是唯一的正确者,瑞金如是,打鼓新场如是,朝鲜更如是。所以纵然是大多数甚至所有人反对,他也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并最终形成了集体的意志。

那么,为何毛主席要如此艰难地去做好这样一件事?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到随时可能被一夜打回解放前的险恶局面下?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他要用以弱胜强的胜利,去证明新中国的实力,去重塑中华民族的尊严!

作为戎马生涯半辈子的革命家,他见惯了旧中国的屈辱,所以才立志要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但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不是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声高声宣告,而是战场上敌人的胆战心惊。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曾有过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作为战胜国的我们,却失去了比德日战败国更多的利益,因为我们的胜利实在“名不副实”。在美英等国眼中,我们的胜利固然有自己努力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反法西斯同盟同仇敌忾的结果,所以这个人口超过4亿的大国终归只是其他大国的棋子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紫石英号巡洋舰在渡江战役前夕大摇大摆地开进长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它们相信我们没有开炮的勇气。

甚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被不屑的尴尬依然如影随形,甚至连战俘营关押的日本俘虏都不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

当然,在毛主席看来,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只有美苏两国。

苏联的冷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就在1949年12月,以为斯大林祝寿的名义访问苏联。

而毛主席此行的目的,除了祝寿和疗养,更重要的是签订新的中苏条约。毕竟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本质上不平等更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一直以来,毛主席都有意和苏联签订新的条约。

事实上,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时,就曾探讨过中苏新约的事。不过当时斯大林有意将这个悬念留给毛主席,但当毛主席到来后,斯大林也没有修订条约的意思,其拒绝改变的姿态令毛主席怒不可遏。

斯大林虽然一向信奉实力,视条约为废纸。但却一再表示条约不能改,否则其他国家比如德日也步中国后尘怎么办?

在难以达成目标的情况下,毛主席闭门不出以示抗议,但明显无济于事。

虽然斯大林也担心毛主席打道回府并从此倒向西方,但中苏国力的巨大差距让斯大林不愿意对落后的新中国做过多让步。

直到英国路透社打出《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这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才迫使斯大林做出了较大让步并最终促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不过,即便如此,两国关于援助的具体细节也是语焉不详。而因为新中国作为一穷二白的弱国,始终缺乏和苏联讨价还价的底气,因此苏联的援助更多的只能是遵从苏联的意志。

所以,毛主席即便通过外交手段收回了旅大军港和中长铁路等权益,也迫切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增加和苏联谈判的底气和筹码。

因为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一再暗示我们如果不出兵,就只能允许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届时不仅联合国军在鸭绿江边大军压境,大量的难民也会让东北彻底“沦陷”。更恐怖的是,朝鲜战争本质上是美苏冷战的激烈体现,如果朝鲜不保,东北势必成为美苏争霸的下一个战场,届时日俄战争的惨剧也将再度重演。

所以我们不仅要出兵,更要打赢。只有第一次战役的出其不意,才能召唤还没有准备好的苏联空军;只有第二次战役的风卷残云,才有朝鲜战局的转危为安;只有第三次战役的穷追猛打,才能保障苏联武器的大批量列装。

而在战争结束后,苏联追加了对于我们的援助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可能,这都是朝鲜战争的胜利才换来的宝贵财富。

美国的挑衅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就曾多次试图调停国共矛盾,毕竟美国好不容易扶持蒋家王朝作为遏制苏联的棋子,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国家的任何改变。

但令美国失望的是,国共双方都不愿意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双方也最终在1946年6月爆发了激烈的内战。

而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美国是蒋家王朝的坚强后盾。在试图将我国分裂为南北朝以及拉回军阀混战的努力陆续失败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又抛弃了蒋家王朝和李宗仁的广州政府,寻求我党进行对话。

不过,美国和我们相互承认的底线相去甚远,美国不仅要我们继续维持美国的在华权益,也就是继续做美国的殖民地,更要我们接纳亲美人士组建政府,公然挟持我们的未来。

而在援蒋问题上,美国则始终保持暧昧不清的态度,这让中美双方的接触最终不欢而散,其标志就是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

当然,尽管毛主席在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重申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美国依然没有放弃拉拢新中国的努力。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敏锐地发现:

我国相比于东欧那些靠苏联帮助建立的政权有着本质不同,尤其是有着更大的独立性,这必然会导致我国强烈反抗苏联的操控,中苏蜜月不可能超过10年。

而且,艾奇逊还意识到:

如果美国不能在现在和新中国建交,那么中美双方则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修补伤痕。所以美国为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可以用宝岛问题作为拉拢新中国的筹码,宣布宝岛问题是中国内政,美国不会干涉。

用我们的土地和我们谈条件,美国对我们的鄙视和不屑可见一斑,所以这种所谓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注定难有建树。

果然,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美国迅速放弃了原来的立场,表示宝岛“地位未定”,甚至在6月20日制定了所谓的《保台意见书》。

这也意味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不是阻挠我国统一大业的根本因素。因为即便没有朝鲜战争,美国也会以其他理由和蒋帮狼狈为奸。

而美国在6月27日开入海峡野蛮阻挠我国统一的行径,强烈刺激了我们。所以毛主席才力主出兵朝鲜,用强大的战斗力捍卫我们的领土安全,重塑我们的尊严。

时至今日,抗美援朝战争依然是美国不愿提及的“被遗忘的战争”,其对美国的刺激可想而知。战后的我国,在1954年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在朝鲜和印支半岛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后,法国终于突破美国“枷锁”与我国建交,美国在越南战场再度被打得满地找牙后,也开始寻求和我们关系的正常化,而后联手对抗苏联。

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真正的立国之战、复兴之战,是从棋子到棋手的尊严之战。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东北亚的基本格局,也维护了东北的安宁,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捍卫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可以说,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享受着这场胜利带来的红利,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更没有理由非议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用户7896522

    打赢了抗美援朝苏联才援助我们的工业化,联合国才开始尊重我们。

    静夜史 回复 @用户7896522: 是啊

  • 金玉一满堂

    毛主席万岁

    用户7896522 回复 @金玉一满堂: 是的。

  • 听友185809712

    只为增一口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