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老子说的“愚民”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们都知道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的“柏拉图式爱情”更是为年轻人所熟知。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还提出过“愚民政策”。他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将知识信息进行封闭,在出版、传播、扩散方面,不公布于大众。他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国民及城邦。他还提出“高贵的谎言”,君主通过虚构的故事或理念来教化人民,维护城邦的稳定和秩序。所以他被人看成是在推行愚民政策,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不是愚民政策。对于柏拉图是不是愚民政策者,我们不做讨论。无独有偶,在我国,比柏拉图早一百多年的老子也被人称为愚民政策倡导者。老子真的是愚民政策吗?请看《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一章的开头,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古代善于推行“道”的人,不是用来教人民聪明,而是用来教人民愚昧。这句话中的“明民”就是使人民明白、聪明,“明”是个使动词;“愚之”的“愚”也是个使动词,“之”指代人民,“愚之”就是“愚民”,使人民愚昧。这不是典型的愚民政策吗?从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老子是用什么来“愚民”?是用“道”来愚民,是要人民回归到真朴、自然的状态。所以这个“愚”不是愚蠢的“愚”,而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一种纯朴、敦厚、没有机心、没有奸诈、不作不装的原始状态、本真状态。老子反对“明民”。“明民”表面上看是使人民聪明,实际上是使人民狡猾、奸诈。因为这个“明”已经离开了“道”,离开了纯朴自然的本性。河上公解释“明民”:“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解释“愚民”:“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王弼也是这种观点:“明,谓多智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老子处在春秋乱世之时,各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统治者处心积虑,用尽心机,竞相伪饰,造成社会混乱,战火遍地,人民痛苦。有感于此,老子呼吁统治者停止战争,不要动用机心,不要打着“明民”的招牌,使民心涣散、民心变坏,要返璞归真,使人民安居乐业。
老子所说的“愚之”,是对统治者说的,实际上不仅是“愚民”,还包括“愚己”,第二十章就说过“我愚人之心也哉”,就是说统治者自己首先要有愚心,也就是纯朴、自然的心。因为一个社会的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统治者是一颗“愚心”还是一颗“明心”。如果统治者是真诚、质朴的“愚心”,那么以此心引导人民,人民就会回归真诚、质朴的本性;反之,统治者是一颗机巧、狡猾、欺诈、虚伪的“明心”,那么人民一定也会趋向于机巧、狡诈、虚伪。
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慧太多了。注意这里的“智”就是前面说的“明”,是针对“愚”而言的,刚才说了“愚”是一种纯朴、敦厚、不作不装的本真状态,那么“智”就是一种机巧、欺诈、用尽心思、又作又装的假聪明。如果一个国家统治者教人民都这么“明智”,等到人民“智多”了、机心重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尔虞我诈,一片混乱了,就难以治理了。
可见老子的“愚民”和世人所认为的“愚民”完全是两回事。世人所谓的“愚民”,是蒙蔽人民、封闭信息,不让人民获得知识、不让人民了解实情。这绝不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愚民”是要人民不要被知识偏见所束缚,是要人民回归到看上去混混沌沌实际上最淳朴、最本真的原始状态。
老子对不以“愚”治国,而“以智治国”表示强烈不满,他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用所谓的明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明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老子是很少用过激词语的,可这里却用“贼”这个字来责骂“以智治国”者,“贼” 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是一个人持戈击贝,所以本义是破坏的意思,引申为叛国作乱、祸害百姓的人,这里就是祸害的意思。“以智治国”就是用机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机巧来治理国家,反而是国家的福气。因为用机巧来治国,会导致人民欺诈、虚伪、作假;不用机巧来治国,让人民都回归混沌、纯朴的状态,社会就安宁、人民就安心。当然统治者自己必须先要这样去做,不要运用机巧,而是要用敦厚的品德,淳朴的心态去管理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就跟着淳朴了。
接着老子比较了“以愚治国”和“以智治国”:“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知道了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遵循了治国法则。永远了解遵循法则,就是“玄德”。“稽式”一般解释为法则,是一个名词。这样一来“亦稽式”就没有动词了,不符合语法。其实“稽”字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是稽查、考核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遵循、效法。“稽式”的“式”字是格式、标准、法则。“稽式”就是遵循法则,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用不用“智”的问题实际上是用不用“道”的问题,用“智”者就不是用“道”,不用“智”者就是用“道”,所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实际上反映了是不是“稽式”——是不是遵循法则。根据是不是遵循法则,就可以区分什么样的统治者是“国之贼”,什么样的统治者是“国之福”了。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老子将这种掌握法则、能区分“国之贼”与“国之福”的人叫做“玄德”,第五十一章中,老子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人称为“玄德”。“玄德”就是具备玄妙纯朴德性的人。“玄德”,是最高的德,是道的体现。可见只要符合“道”的人都是“玄德”。
最后老子总结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深奥啊、遥远啊,与万物一起反复,然后回归于自然。“与物反矣”的“反”就是“反者道之动”的“反”,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反,即与表面现象相反,比如统治者是“明民”,我就是“愚民”;二是返回,即返回到事物的自然真朴的状态,返回到“大顺”。“大顺”意思是最大的和顺,那就是自然、淳朴的状态。“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一句表达了老子追求的社会理想,也就是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与万物一起回归“道”的纯朴,最后达到一种太和顺畅的自然状态,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状态。
那么要达到这种状态、实现这种理想,统治者应该怎么做呢?请听下一讲。
以道观之,民无明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一声叹息
愚也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就没有欺诈利用百姓这个意义上的愚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