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事情萌芽之时为什么是成败的关键?

077:事情萌芽之时为什么是成败的关键?

00:00
13:52

77、事情萌芽之时为什么是成败的关键?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在喜马拉雅《张其成讲黄帝内经》音频课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章里面的一句名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智的人不会等到生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预防,不是等到动乱已经发生再去把控,而是在动乱发生之前就进行防备。“治未病” 是《黄帝内经》治病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来源于《易经》豫卦的预防观念,并直接受《道德经》第64章的影响。也许各位听友注意到,我在讲《黄帝内经》的时候会说起老子《道德经》,现在讲老子《道德经》又经常提起《黄帝内经》。只是因为黄帝学说与老子学说原本一脉相承,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黄老之学”颇为盛行,所以我认为《黄帝内经》很可能是黄老学派的专家整理而成。今天我来讲《道德经》第64章,我先读一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一章比较长,郭店楚简本有这一章,但出现在三个地方,也就是出现过三次。其中从开头“其安易持”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现一次,从“为者败之”到最后出现过两次。说明这一章论述了两个问题,前一部分论述“大生于小”的问题,后一部分论述“无为故无败”的问题。
先看开头两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握,事物没有迹象的时候容易谋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消散。句首四个“其”字指代事情、事物。“其安易持”的“持”是把持、掌控的意思,在事情安静稳定的时候,是容易掌控的。“其未兆易谋”的“未兆”指事情还没有征兆的时候,还没有苗头的时候,是容易谋求、解决的;“其脆易泮”的“泮”是分解的意思,在事物还脆弱的时候,是容易分解;“其微易散”,在事物还细微的时候,是容易消散的。开头四句连用四个“易”字,表明抓住事物开始、微小这个时机的重要性。前两个“易”是从正面说的,说明抓着萌芽时机就容易成就大事;后两个“易”是从反面说的,说明不抓住萌芽之时事物就容易消散。西汉高士严遵解释:“未疾之人,易为医也;未危之国,易为谋也;萌芽之患,易事也。”(《老子指归》)没有形成疾病的人容易治疗;没有出现危机的国家容易治理,刚刚萌芽的祸患容易解决。干任何事情都应该谋于始。起始为因,终了为果。大人重因,小人重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要想成就大业这个“果”,必须重视为什么要成就大业这个“因”。任何事物在起始“因”的阶段,甚至于迹象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是最容易把握的。一旦失去这个良机,就困难了。
老子接着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也是治理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和后面宾语构成介宾词组,在古汉语中是放在后面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也就是在事物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去处理它;在事情还没有混乱的时候就去治理它。在事情处于“未有”、“未乱”的阶段,治理起来是非常容易,等到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去处理就非常棘手了,有的甚至无能为力了。所以《黄帝内经》强调要“不知已病治未病”。
老子接着举了三个例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小小的细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起来的;一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是一个大的结果,“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是一个小的起始。任何一个大的愿景都是从一个细微处开始的。这证明了上一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观点。细小萌芽的“毫末”,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块块土石能堆积成九层高台;脚下的一步能迈到千里之外。“风起于青萍之末”,在青萍小草上轻轻飞旋的气流,最后竟然可以形成势不可挡的狂风。可是一旦成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人们却往往忘记了当初的第一棵嫩芽、第一块土石、第一个脚步,这是危险的。所以老子要我们始终牢记起始的重要性、“因”的重要性,一定要“慎始”,还告诫我们一定要明白从“无”到“有”、“从细微到宏大”的事物发展之“道”。   


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开头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强行作为必然失败,硬性把持必定损失。所以圣人无所作为,就不会失败;无所把持,就不会损失。这里的“为者”和“无为”、“执者”和“无执”是两种相反的做法,最后的结果也恰好相反。拼命去做事、拼命抓住不放,结果反而做不成事、抓不住东西。反之,不人为刻意去做事、不拼命抓东西,结果反而做成大事、抓住了东西。老子又一次强调“无为”“无执”的重要性,“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就不会失败,不执著就不会损失。
老子接着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民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能在结束的时候还像开始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几”就是几乎,“几成”就是几乎要成功、马上要成功。在快要成功的时一下子就失败了,这种功亏一篑的事常有发生。怎么办?
老子给出了答案,四个字:“慎终如始”。“慎终如始”像开始那样谨慎地对待结束,也就是从始至终都谨慎小心,那就不会有失败。普通人做事情往往是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谨小慎微,慢慢就丧失兴趣,粗枝大叶,最后功败垂成。这一章的第一部分强调了“慎始”,这里强调了“慎终”,可见老子将开始和终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慎终如始”,这是因为老子看到很多人办大事往往功亏一篑,其原因就是慎始不慎终。如果既慎始又慎终,就不会失败了。那么真正的慎始慎终是什么呢?老子告诉我们就是“无为”、“无执”,不要硬性去做,不要执著不放,自始至终要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自然而然去做事。
     
老子最后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圣人想要的就是不要什么,不重视那些稀有的财物;想学的就是不学什么,改正众人的过错,用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自己作为。“欲不欲”、“学不学”,第一个“欲”和“学”是动词,分别表示想得到、要学习。想要的和想学的恰恰是它们的反面,要的就是不要,学的就是不学。看起来别扭,其实就是要无欲、要无学。“欲不欲”河上公解释“圣人欲人所不欲”,比如一般人想要文饰,圣人却要质朴;一般人求色,圣人求德。所以“不欲”就是不想要世俗的欲望,具体表现是“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那些稀有的财物,“贵”是意动词,看得很珍贵。再看“学不学”,河上公解释“圣人学人所不能学”,比如一般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一般人学治国的法术,圣人学治身的守真,所以“不学”就是不学习普通人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艺,具体表现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改正众人的错误,“复”本来是恢复的意思,在这里是改正的意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一句特别重要,这是一个“圣人”——得道的统治者的终极使命,就是要辅佐万物,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违背万物自然本性和成长规律去胡乱作为。因为要让万物自然成长,绝不是靠所谓的知识、经验,更不是靠计谋、机巧。所以“无欲”才是“大欲”,“无学”才是“大学”啊。
      那么怎么用“无为”“无执”“无欲”“无学”来治理国家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燕_zhao

    慎终更要慎始。老师讲得太好了。不去拼命抓东西,放下我,成就事情,而非自我。

  • 晓燕_zhao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荒城之月47

    终即为始,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