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214 三大洲风云变幻,一赌徒倾其所有

欧洲史话 214 三大洲风云变幻,一赌徒倾其所有

00:00
19:28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1942年10月末,英国蒙哥马利将军以绝对的优势,在北非发动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刚刚接受德军指挥权的施图姆,眼瞅着就要替回柏林养病的隆美尔背上这口大黑锅,关键时刻,老爷子是一点也没犹豫,就在蒙哥马利进攻的第二天,直接在战场上心脏病发作,蹬腿死了。

死人,当然是不用背锅了。

一、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瓜岛战役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施图姆死后,德军的高官们都站得远远的,谁也不想捡起地上那口大黑锅,背自己身上,没办法,隆美尔只能带病从德国飞回来,于10月25日赶到前线,叹一口气,把锅背自己身上了事,重新指挥北非的德国军团。

这个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完全是一场不对等的作战,所有德国士兵都只有少得可怜的口粮,很多人和隆美尔一样生着病,更因为英军在开战之后,不计血本地轰炸德军补给线,扳着手指头算了一下,隆美尔的油料也仅仅只够三天用的。

即便这样,隆美尔还是在第二天神奇地挡住了盟军的进攻,气得丘吉尔在后方破口大骂:“我们连一个打胜仗的将军都找不到吗?”不过很快地,他又开始笑了,因为英国皇家空军在地中海上发威了,击沉了意大利所有替德军运补给的船只,隆美尔在前线彻底陷入被动。

这场三十多万人的大混战持续了10天,或者说隆美尔坚持了10天,1942年11月4日,在耗尽所有补给之后,他带着德意军团从利比亚全线撤退,回到突尼斯,转入防守,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还有新西兰的海军在南太平洋上,和日本人展开了瓜岛战役(Guadalcanal campaign),从1942年的8月份,断断续续一直打到了1943年的2月份,其中包含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最后日本在付出了将近20000人的伤亡,38艘军舰被击沉,800多架飞机损毁的代价之后,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全面转为战略防御姿态,换句话说,珍珠港事件之后一直得瑟的日本人,在太平洋上得瑟不起来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还有这个瓜岛战役,现在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转折点战役。不过通过上面的描述你也可以知道,论起战争规模,它们仨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瓜岛战役双方投入了大概不到10万人,阿拉曼一共是30万人混战,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参加的人数是350万,仅仅阵亡的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70多万,是另外两场战役参战人数的两倍。

之所以把这三场规模相差如此悬殊的战争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欧洲、非洲和太平洋三个战场,从这三场战役之后,盟军就算是进入了反攻阶段,之所以说就算,是因为欧洲战场上,苏德之间还有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之后,苏联才算是全面进入反攻阶段。

有人可能问中国战场上是什么样?实话实说,还是相持阶段。虽然超出了本欧洲史的范围,但我还是想简短地说一场战争,那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Battle of Changsha,1941–1942)。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国的薛岳将军率领30万国民革命军,对阵日本阿南的12万日本陆军,它发生在1942年的1月。

在那个时候,苏联在苦苦保卫莫斯科,日本在太平洋上扫荡一切能看到的英美力量,隆美尔正在北非得瑟,可以说盟军的天空上一片黑暗,一点儿亮都没有,士兵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而就是这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的国民军打败了日本陆军,让对方付出了几万人的伤亡代价,狼狈撤退。

无论是丘吉尔,还是罗斯福,都对这场胜利伸出了两个大拇指,小日本死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战役让盟军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中国人都能打胜仗,咱们差哪儿呢?英国媒体上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了这场胜利,说“……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云彩光辉夺目”。

二、北非战场最后一仗:突尼斯战役

言归正传,在1942年3月之后,二战攻守之势转换,轴心国开始防守,同盟国开始进攻。

进攻是不假,但英美私下里一商量,决定还是不理会斯大林让他们登陆欧洲作战的强烈要求,而是先从非洲下手,登陆北非,然后再是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从这里慢慢地打进欧洲,用丘吉尔的话说,这是欧洲“柔软的腹部”,从这里给轴心国致命一刀最好。

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可这哥俩安的什么心,全世界都心知肚明,就是想让苏联和德国死磕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两败俱伤,这样的话,不仅自己最后的损失最少,而且还可以尽最大可能削弱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可谓一箭双雕。

但有意思的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当丘吉尔不断往北非战场派兵,送物资的时候,他看到美国人也和他玩起了一样的游戏。轰炸可以,给你物资也可以,但就是迟迟不派大兵登陆作战,目的当然是一样的,自己损失少,还能尽最大可能削弱大英帝国这个二战前的世界老大。

一直等到隆美尔的德意军团彻底龟缩在突尼斯,美国人才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率领下,从三个方向登上了非洲大陆的西北部,这一天已经是1942年11月8日,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结束之后的第四天。

简短地说,美国人登陆北非的这个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那是相当地顺利,仅仅两天时间,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就来到了北非。当然,英国人肚子里是不是在骂娘,我们是不知道了,因为现在所有媒体上都说两家是相亲相爱,好得好像是穿一条裤子。历史老爷爷只在乎谁胜谁败,至于说真相是什么,那不重要。

美军登上非洲大陆,促成的第一个变化就是维希法国军队的态度。这些名义上属于德国的法国人,一直驻守在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隆美尔和英军在东边打仗的时候,远离战场的他们坐山观虎斗,让他们帮德国人,自然是不愿意的,但是让他们帮英国人,他们也不愿意,除了德国附属国这个身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袭击凯比尔港”事件——当年英国人卑鄙地袭击了法国海军,毁掉了一支舰队和1300名左右的法国士兵,这个仇法国人一直记得。

但美国人来了之后,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战场上的形势,都让维希法国的士兵倾向于倒戈投降,于是,顷刻之间,盟军多了6万新生力量,而倒霉的隆美尔多了6万敌人。

面对着非洲战场的巨大转变,希特勒也有点儿坐不住了,他重新做出部署,从1942年11月中旬到1943年1月,有24万的德意混合军队和87万吨的补给物资从海上和空中运输到了突尼斯。只是整体上,德军依旧处于劣势,大概是35万人对盟军的50多万,坦克的数量更是只有对方的九分之一,但希特勒也没想着再次占领北非,他的计划是德国能在易守难攻的突尼斯坚持一年,甚至几年,等他打败了苏联,再来帮隆美尔一统非洲。

长话短说,虽然隆美尔依靠巧妙的战术让盟军损失巨大,并且在1943年2月份的凯瑟琳隘口战役里,以极小的代价干掉了7000名美军,一度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但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后勤跟不上,所有这些负面因素,让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力挽狂澜。

1943年3月9日,隆美尔把指挥权交给了副手阿尼姆,飞回了柏林。

之所以这时候希特勒要召回隆美尔,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隆美尔自己不想干了,他强烈建议希特勒放弃北非,把德军召回意大利进行防守。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战略部署,因为无论突尼斯的防线多么坚固,只要意大利的海军控制不了地中海,那轴心国的军队在突尼斯就只能忍饥挨饿,被动挨打,对方海陆空全方位的组合王八拳,肯定揍得你晕头转向。可这个建议和希特勒要求“守住北非”发生了严重冲突,那他就只能把不想打的隆美尔撤职。

第二个原因就是万一北非战场失败,希特勒既不想让隆美尔这个德国军神名声受损,更担心万一隆美尔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里的保卢斯一样,也投降盟军,那德国元帅誓死不降的神话就真的成了一个笑话。

当然,这个“万一”很快就变成了“一万”,隆美尔坚守了四个月的突尼斯,在阿尼姆手里,仅仅两个月,就土崩瓦解。1943年5月13日,二战北非战场最后一战,突尼斯战役(Tunisian campaign)结束,轴心国30万军队投降,其中三分之二是德国军队。

无论是谁,只要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都会认为希特勒在最后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扔进去20多万人,不到半年就报销了,小胡子元首是不是老糊涂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客观地研究一下当时的局势,就会对希特勒的做法多了一些理解,突尼斯之所以必须坚守一段时间,他应该是至少有两点考虑。

第一点是政治因素,意大利虽然打仗不咋地,但它也是德国南方最重要的屏障,如果德军完全撤退到意大利境内去和盟军打仗,意大利人民会怎么想?是不是会集体反叛,将是一个大问题,基于这个考虑,死守突尼斯是拉住意大利的最佳方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希特勒的这个担忧是正确的,德军退入意大利之后,这个国家很快就政变倒戈了。

第二点还是政治因素,但却和意大利、美国、英国什么的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和苏联有关。我们说1943年3月是什么时候,恰恰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刚结束不久,德军高层普遍认为,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算是彻底失败了,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和苏联打持久战,所以,大家都劝希特勒,说咱们是不是要和苏联握手言和,专心致志对付英美呢?同一时间,斯大林同志对英美那也是失望透顶,很明显,那俩货是坐看他苏联和德国死磕,宁可登陆北非去保护那一大片沙漠和虫子,也不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缓解苏联的压力,尤其是那个丘吉尔,居然公开演讲说什么“对苏联意识形态的批评,我一句都不想收回”。

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机械大战:库尔斯克会战

所以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打完,苏联也派人和希特勒秘密接触,寻找双方和谈的可能,咱俩这样打下去,除了便宜了英美那一对王八蛋,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但是,希特勒最终没有接受来自敌我两方面的建议。

这个落榜美术生执着地认为,让他从苏联撤军的唯一条件,就是“A-A”线。苏联必须放弃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退到东边的大平原去,最好到乌拉尔山脉以东去,给德国留下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刚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胜利的斯大林,怎么可能答应这个要求?所以,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再和苏联来一场大战,或者说一场豪赌,战胜之后,不仅可以强迫苏联答应自己的条件,还可以移师意大利,去打败英美。

在这样的计划下,北非突尼斯这个据点,当然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一来,不至于让自己和苏联殊死一战的时候腹背受敌,二来,打败苏联之后,想和英美对决,也必须在北非有一个根据地。

希特勒在1943年2月计划的和苏联“最后一战”,就是现在军迷们经常讨论的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只是俗话说得好,计划没有变化快,让希特勒万万没想到的是,没有了隆美尔的突尼斯,居然2个月不到就丢了,到了5月份,轴心国更是丢掉了整个北非。

让德国高层也没想到的是,苏联这时候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更加积极地促成和德国和谈,斯大林的使者们明白无误地告诉希特勒,苏联“不会为了英美的利益继续战斗一分钟”,只要德国同意退兵,一切都好商量,甚至苏联连一分钱赔偿都不要。

有这样的好事,大家的目光是齐刷刷地看向了元首,大哥,您必须要答应啊。可惜的是,小胡子这时候已经是一个红了眼睛的赌徒,他绝对不甘心德意志举全国之力对付苏联,最后却落了一个无功而返。于是,这个赌徒表面上说考虑考虑,实际上,更加紧密地开始准备库尔斯克会战。顺便说一句,我个人认为,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德国高层很多军官开始对希特勒产生了怀疑,进而有了推翻他的考虑。

1943年7月5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机械大战,库尔斯克会战,拉开了帷幕。

我在这里说的“机械”包括了坦克、火炮和飞机,而“大战”两个字,我们只需要听听数字,就明白了。苏德双方一共在这场会战里投入了8000多辆坦克,35000多门大炮,5000多架飞机,当然,跟在钢铁洪流后面的大头兵也不能少,总共268万士兵参与了这场会战。

虽然上面我吐沫横飞地讲了半天希特勒是如何筹划库尔斯克战役的,但严格来说,寄托了希特勒全部希望的库尔斯克会战,却是由苏联发起的,这事儿是这样的。

7月4日的午夜时分,苏联第13集团军抓住了德国第6步兵师的一名下士,此人没等老虎凳辣椒水审问,就主动说德国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发动全面进攻,第13集团军按照惯例向上汇报。苏联最高指挥部接到消息之后一核实,差点没吓尿裤子,该死的德国人这是孤注一掷了啊。紧急磋商之后,为了打乱德军的进攻节奏,苏军在7月5日凌晨2点,率先炮轰德军阵地,库尔斯克会战就此打响。

整个战争过程基本上就是举起手边所有的钢铁,砸向对方的阵地和士兵,我们这里省略。

8月23日,德国军团率先崩溃,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全线撤退,回到了今天乌克兰的境内,甚至进一步西撤,最后在第聂伯河的西岸建立防御工事。随后就是德军的全线溃败,开始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自此之后,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和资源,对苏联发起战略进攻,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彻底来到了苏联这一边。

虽然苏军胜利了,但战损比上,德国要远远小于苏联的。我们仅仅拿7月12日一场局部“小战斗”来做个例子,你就能看出这里面的差别。那是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普罗霍罗夫卡,苏德双方发生了坦克遭遇战,也就是事先没有任何计划,调兵遣将的时候,两支军队很巧合地碰上了,更巧的是,双方都是主力装甲部队,而且各自都能召来各自的空军帮忙。那还说啥,反正行军到地方也是一个字,干,现在碰上了,还省得跑路了,直接开干。

结果两边一共2500辆坦克的钢铁洪流正面撞在一起,加上大量飞机支援,战斗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持续了一整天,最后以德军撤退告终,但结合俄罗斯90年代解密资料和德国国防部记载,这一战实际上苏军参战坦克被击毁了786辆,德军损失的坦克只有60辆至70辆,双方损失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0比1。

在整个库尔斯克会战里,德军的伤亡是40多万人,损失了15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而苏联却伤亡了80万人,5000多辆坦克和2000多架飞机报废了,实际上,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几乎二战期间苏德之间的所有战争,苏军伤亡都比德军大。

那为什么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小村子还要撤退,为什么德军总是坚持不下去呢?就像前面说的,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和生产能力都远超德国,苏联赔得起,而德国却是死一个少一个,很难补充得上。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最终打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只要苏联人不惜代价,誓死不降,最后两边就是消耗战,那打到最后,德国只能恨恨地后撤,即便它局部战场没输,战略上,它却是输了,输的很彻底。

而这场会战德军失败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英美终于回过味来:坐看苏德相互消耗,苏联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有可能叛变。

苏德之间的库尔斯克会战7月5日开打,一向悠哉游哉的盟军,在7月9日就赶紧手忙脚乱地发起了代号“哈士奇”的入侵西西里军事行动(Allied invasion of Sicily)。

我之所以说英美这哥俩是手忙脚乱开始进攻意大利的,自然是有事实为根据的,那是啥根据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三丫家的丫

    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云彩光辉夺目给薛岳将军和中国军人点大大的赞

  • 明哲_2019

    曾经薛岳这个名字让小日本闻之色变。

  • 药渣_fo

    库尔斯克前线,苏联摄影师 随机抓拍了一些士兵 和军官的影像 。战后去回访这些人,一个都没回来。一个都没有。 人类最惨烈的战争,莫过苏德战争。

  • 子非鱼qvq

    沙发🛋️

  • 晨钟暮鼓SH

    小胡子的敦刻尔克时刻和库尔斯克时刻,历史不敢去假设啊

  • 汤圆缘

  • yuannannan_7l

    板凳

  • 缪因子

    终于追上了

  • 听友195378008

  • 逍遥游_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