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丨《街头官僚》:直接服务老百姓的基层工作人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社科丨《街头官僚》:直接服务老百姓的基层工作人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00:00
28:43

直接服务老百姓的基层工作人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街头官僚”就是指那些天天跟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提供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是公正无私的法官、辛勤耕耘的教师、维护秩序的城管,也是守护安宁的警察、救死扶伤的医生……往宽了说,小区门口的保安、公司门房的老李等,也都算得上是广义上的“街头官僚”。


本书是街头官僚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李普斯基。他通过深挖这些一线工作者的工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为我们清晰展示了政策执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      街头官僚的共同特征


首先,权力不大,但人数众多。他们普遍权力不大,处于政府科层体制的最底层,只有上级,没有下级,但占政府机关人数的绝大部分,是政府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力军。


其次,直接和我们老百姓打交道。不同于每天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的中高层管理者,街头官僚处于政策执行过程的最末端,主要是在现场执行法律法规、上级命令,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是政府里的“实干家”。


最后,有着较高的自由裁量权。在大家的普遍印象里,街头官僚似乎权力有限,只能按规章办事,其实不然。政策条文再详细,也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时候,“街头官僚”就得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来灵活处理问题了。所以,在李普斯基看来,街头官僚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实质上拥有较高自由裁量权的政策制定者。


二、街头官僚的个人困境


首先,街头官僚需要干的活很多,但所需资源却长期不足。街头官僚们就像是在资源稀缺、变数超多的战场上打仗,人手不足、信息有限、后勤保障也经常跟不上,但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比如,还有一二线城市的派出所,经常是只有几十个警察,却需要负责保障辖区几万乃至几十万百姓的治安,哪怕忙得脚不沾地,很多时候依旧力不从心。 


其次,街头官僚的工作目标经常是相互冲突或者模棱两可的。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服务对象需求与社会整体运作目标之间有冲突。第二,服务对象需求与组织目标之间有冲突。第三,公众对街头官僚的角色期望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由于公众内部本身就存在各种意见分歧,这些分歧传递到街头官僚那里时,就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街头官僚的工作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疏离感。具体而言,这种疏离感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他们往往只能处理问题的一部分,而无法掌控整个结果,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工作成就感。其次,街头官僚还难以掌控自己的工作节奏。尽管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他们更像是舞台上的提线木偶,何时行动、如何行动,往往不由自己决定。这种状态常常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工作牵着走,而非主动驾驭工作。


三、街头官僚如何高效完成工作


第一个策略是“限量提供公共服务”。


一方面,街头官僚会通过各种隐形门槛让你多掏钱、多跑路、多费心,还经常跟你玩点信息捉迷藏,办事各环节需要准备什么材料不一次性告诉你。这样一来,不是特别急的人自然就退缩了,工作量自然就减少了。 另一方面,街头官僚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服务对象“区别对待”,看人下菜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社会风气,还有对服务对象成功率的预估,来灵活调整服务方式,简化自身的工作内容。 


第二个策略是“控制服务对象”。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种小技巧,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和障碍,确保服务对象能够积极配合自己完成各项工作。常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建构特定的互动环境,强化服务对象的遵从性;要求服务对象亲自到现场寻求服务,便于他们掌控全局;将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结构化、流程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和误解;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提供服务,限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严惩那些不遵守规定的行为。 


第三个策略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


面对冲突不断的政策目标、理想与现实服务间的鸿沟,很多时候街头官僚只有看开点,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顺利推进工作。首先,街头官僚擅长调整对工作的认知。比如,将执行任务仅仅视作是完成上级命令,以此减轻内心的压力与矛盾。否认自己拥有自由裁量权,坚持严格按规则办事。其次,街头官僚还会通过改变对服务对象的看法,来提高工作的灵活性与效率。他们会在心中对服务对象进行区分与权衡,优先处理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或更容易完成的任务。同时,街头官僚们还会通过“外推责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遇到工作难题,不反思自己,而是找各种外部原因,归咎于服务对象的不配合,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四、如何提升街头官僚的服务质量


要提升服务质量,考核奖惩是王道。但李普斯基认为,这招对街头官僚基本没用。为啥?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他们手里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能随时调整工作重点,让任何考核标准都成为摆设。比如,书中说当时很多纽约的环卫工人,会给垃圾浇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为了让垃圾车到达垃圾填埋场称重时,重量达标,以满足管理机构的考核要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街头官僚们总能找到应对考核的“窍门”。


第二,他们跟老百姓打交道时,都是面对面私下进行的,外人想从旁边看个究竟很难。虽然。随着摄像头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监管者和公众仍无法有效监控街头官僚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更头疼的是,上级管理者不可能天天派人盯着一线员工看,大多数时候的考评严重依赖一线员工自己提交的报告。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提升街头官僚的服务质量呢?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几种常见改革方向,但很遗憾都有缺陷。


比如,有人推崇将服务流程标准化、透明化,尽可能取消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样一来,很可能导致服务的僵化。再比如,有人认为提升街头官僚的专业素养能改进服务。但其实很多时候街头官僚专业素养高,并不意味着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有人认为提升服务对象的话语权,建立相关评价、投诉机制,能倒逼街头官僚改进服务,但在实践中同样不理想。


不过,你也别灰心!人类历史上,很多当时无解的难题都是随着时代进步逐步解决的。本书首发于1980年,此后不久互联网大潮开始席卷全球。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街头官僚的工作方式正悄然发生变革。他们工作的场景逐渐从传统的“街头”转向“屏幕”,依靠各类系统软件来处理工作,自由裁量权受到很大限制,服务质量有明显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层政务处理数字化后,那些困扰街头官僚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解决,只是被转移了。原本街头官僚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系统设计员和后台系统手中。这种转移虽然减少了人为干预的随意性,但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比如,系统设计无法充分考虑到所有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导致一线工作人员在面对特殊情况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最后简单回顾一下。李普斯基提出的街头官僚理论认为,处在官僚机构最底层、与民众直接打交道的街头官僚,拥有很高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在面对资源不足、工作目标模糊等工作困境时,被迫运用自由裁量权发展出一系列消极应对模式,如限量提供公共服务、利用工作方式控制服务对象等等,而这也是他们特别容易和老百姓产生冲突的根源所在。



书名:《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作者:[美]迈克尔·李普斯基(MichaelLipsky)

撰稿人:田晋文(资深媒体人)

策划编辑:枫窗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编辑:马云琪 郭琛 张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莫语爱撸喵

    往宽了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

  • 超爱读书的喵

    对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是问题的根源

  • jinjiantie

    基层官员在资源有限和工作目标不明确情况下,自由裁量,不仅揭示了他们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还强调了基层官员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挑战了传统上认为政策主要由高层决策者制定的观念。🤔️

  • 辛颢然

    上个小学,为了进好班,花钱;上个初中,托人又花了好多钱,哎!

  • 有钱任性的主

  • 巭施罗德

    找借口还特别找了一本40年前的书

  • 硬派老生_龙哥

    👍

  • uroholic

    多年前,明朝裁撤驿卒,得罪了一个街头官僚,最后直接导致了一个朝代的灭亡

  • 乳香里的回青橙

    打工狗还想那多😔

  • 乳香里的回青橙

    服务需求随着人口减少会越来越少,所以作者是在暗示服务质量会提高吗?你觉得呢?(呵呵,懂得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