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离开了?!这情形让人错愕

就这么离开了?!这情形让人错愕

00:00
16:34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IBM前CEO郭士纳,曾经难得的煽过一段情:

IBM怀着对中国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公司。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IBM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IBM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国内自主可控大潮风起云涌,郭士纳二十年前畅想的“中国的IBM”杳然远去,中国和IBM的关系渐行渐远。

继2021年悄悄关闭IBM中国研究院之后,2024年8月26日,有媒体爆出,IBM要裁撤上千名中国区员工,主要涉及研发岗位。

8月27日,据《IT时报》报道,原定30分钟的裁员沟通会议被压缩至3分钟,外籍高管语速飞快地宣布了研发部门撤离中国以及裁撤中国区上千名员工的重大决策。

部分员工透露,宣布决定后,没有问答环节,会议结束之快甚至让不少参会者怀疑视频为录播。

第二天,更多细节流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8月28日的文章,有IBM中国开发中心员工表示,没有征兆。刚通知。真的要离开了。

周五还在正常工作,周五晚间员工权限出现异状,周一到公司便得到裁员的消息。

据记者了解,此次涉及的员工如在9月13日之前签署协议,可获得N+3的赔偿。同时,此次调整并不涉及坊间流传的转岗至印度班加罗尔的选项。换言之,只有走人一个选择。

线上会,3分钟开完,研发一锅端,曾经“一日为蓝,终身为蓝”的蓝色光荣,如今只剩下忿懑,甚至屈辱,很多IBM中国区员工乃至部分国人难以接受。

发生了什么?

从明日之星到仓皇裁员,

IBM为什么离开?

IBM和中国的渊源颇深。

据《IBM:变革之舞》介绍,90年前,早在1934年,IBM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第一台商用处理机器。1936年,IBM在上海建立了远东第一个办事处。1979年中美建交后,IBM是第一波来中的美资企业,当年就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第一台IBM中型计算机。

据说1983年,IBM曾组织了一次高层论坛,某李姓领导人参加后,对IBM的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奠定了其在中国的地位。

某种意义上,IBM起到了在中国进行计算机启蒙教育的作用。

40年前,国内对计算机的认知还停留原始阶段,不少高校、国企客户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展示品。

2015年,对外经贸大学有篇名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的研究—以IBM为案例》的论文中,有这样的记录:1988年,IBM 团队到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校领导说“我们每个月都开机熟悉一下”,如此看来,计算机被作为“科技展览的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IBM在中国不断落子。

1992年,IBM在北京成立独资公司,这是IBM在华实质性业务的第一步;

1993年,传奇CEO郭士纳就任IBM CEO,先后在广州和上海建立分公司;

1995年,IBM中国研究中心建立,这是IBM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新兴市场第一个研究中心。

90年代末,从国企到民企,从银行到制造业,纷纷开启信息化进程,IT需求旺盛。

IBM先后和苏宁、华为、联想等国内巨头展开深度合作,帮助相关公司数字化转型,在金融行业,尤其银行等领域,IBM更是几乎垄断整个系统。

据对外贸易经济大学的论文,从1979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引入的第一台计算机,到后来帮助中国银行脱离手工作业的 SAFE系统,再到1990年前后同城通存通兑,1999年跨行提款的实现,以及后来在世界金融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IBM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尽管IBM在中国曾经如日中天,但目前和所有外资一样,面临本土化困境。他们是走还是留,是要市场还是保留技术,成为根本选择。

正如文章开头郭士纳所说,他希望IBM中国公司成为“中国的IBM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那时是真诚的,IBM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IBM中国“明日之星”计划。

据《IBM:变革之舞》,IBM中国每隔18个月就会在表现出色的员工中选出100个人,对他们进行有关领导能力的培训。

据说IBM中国“明日之星”计划,源于IBM内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每一位进入IBM的员工,都会有一套公司给制定好的个人发展计划,而这项计划最终要靠“师傅”带领完成。

员工可以在IBM的人事系统里选择一位自己的师傅,如果师傅同意收徒,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就成立了。在IBM期间,师傅会定期指导徒弟,直到升迁或者离开。

这样的师徒关系,对IBM中国员工的稳定,和在IBM的归属感起到了很强的作用。

对IBM中国而言,明日之星最终确实能够成为明星。据对外经贸大学的论文,在IBM中国1500多名经理级别的员工里,中国本土占比在90%。这足以说明IBM本土化的成就。

不过,真正的本土化是什么,仍有待商榷。

8月26日,据《第一财经》的文章,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旭东表示,本土化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最彻底深入的本土化,是把源代码拿到本土市场进行开发,但这目前看起来“不太现实”,IBM讨论更多的是如何将一些特定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本土化推广。

无法完全把底交给中国,双方互相怀疑,也许是IBM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的IBM最本质的原因。

2014年5月16日,中央政府采购网曾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重要通知》,在这则重要通知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进行信息类协议供货强制节能产品补充招标的通知》,其中第五点注意事项明确表示,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8操作系统。

禁止安装Win8操作系统这条新闻在当时迅速发酵,很快有媒体把矛头指向IBM,指责其系统在金融体系的占有率高达90%,几乎处于完全的垄断地位。

在国民情绪的包裹下,各路媒体和民众都希望国产替代,掌控住中国的金融安全。

2014年,央企明确禁止采购Win8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大幕开启。

我们此前曾在文章中提到,“自主可控”这四个字,正是在 2014 年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IBM是不是真的不可替代?

2014年,北京青年报曾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国内银行业,想甩IBM不容易》,文中说到:

据业内人士透露,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是银行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主要涉及通用服务器及主机。

据悉,在通用服务器这一领域,国产品牌在技术、产品、服务等各个方面均可以同洋品牌抗衡,但主机领域基本被IBM垄断,HP和Oracle也占有少量份额,目前国产厂商也只有浪潮推出了该类产品。

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当时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IBM在技术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理由是,IBM提供的不只是机器设备,而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例如一个服务器附带一整套的操作系统,并不是单个的硬件问题,国内技术可替代性还达不到。而且,IBM是全球最大的高端服务器提供商,其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在全球范围内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也不是只有中国的银行用他们的产品。

银行IT系统对于稳定性、安全性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类似于如今汽车芯片和相关系统的替代进程,安全稳定是凌驾于一切的考量。

正因为如此,想要替代IBM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需要非常长的验证周期,可靠性考验。

什么都架不住中国企业和工程师的努力,在这样的努力面前,十年够用了。国产替代直接体现在IBM在中国的占比和收入情况上。

据凤凰网8月26日的报道,近年来,IBM在华经营压力较大。2023年IBM营收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中国收入骤降19.6%。

据大连IBM一位员工表示,大连好多员工已经一年多没太有项目可做。“此次裁员只能说IBM已经很良心了,没见过哪个公司能白养员工一两年,还正常发工资。现在确实行情不好,公司经营有压力。”

2021年或许是IBM在中国最后的荣耀。当年,IBM还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写到,根据 IDC 发布的《2021上半年大中华区服务市场跟踪》报告,IBM 在这一市场的整体市场份额再次排名第一,并且在T咨询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和支持类服务等几个子市场,IBM 的市场份额也排名第一。

2021年之后,在IT服务市场上,IBM的份额越来越小。据IDC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份额为2.8%,已经落后于华为、联想等国内公司,丢了第一的位置。

据IDC的统计,2023年年底,IBM的份额已经缩小到只剩下2.1%,而华为则突破了4%。

回过头来看,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2021年IBM突然关闭中国研究院,要知道当年IBM的数据还都是第一。

作为外资,他们对国内政策的变动远比媒体想象得敏感。2020年,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启信创建设,而IBM主要依赖的金融等行业正是这一轮次的重点。

据浙商证券测算,以2021年为基础年,计算在2021年党政+八大行业若进行信创软硬件全替换,市场规模可达1.38万亿,2027年预计市场规模为1.56万亿。

这样的市场不止是设备新增需求,更主要是国产替代,替代谁呢?IBM等公司。

据浙江证券的统计,金融等行业的软硬件国产化率在2021年均不到20%。到2027年有望提高到70%到80%。

测算依据是2022年9月底国资委下发的国资发79号文件。79号文件指出,自2023年1月起,每季度末向国资委报送信创系统替换进度。最终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所有中央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安全信创替代。

公开资料显示,IBM最后一次大额中标银行体系的订单,是2022年1月10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集中采购项目,一笔8.38亿的项目。这是一笔主机升级的单子。

8月26日,《第一财经》在文章中说,一名大型国有企业方面人士曾这样表示:“但凡我们能采购跨国企业软件,我们一定会采购IBM的软件,因为这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户,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全球技术发展的动向。”

这反而从侧面进一步证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IBM当前无法获得太多央国企的订单。

IBM如日中天的时候,占据90%的银行份额,24.9%的中间件市场份额,算起来IBM应该是信创新趋势中,最大的受损者之一。

2023年,IBM在中华区业务下滑19.6%,而同期IBM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仍然正在增长,足以说明问题。

IBM也尝试转型。2020年9月10日,IBM曾计划进军中小银行市场,甚至喊出3年内获得40%的份额。

但现在,没了声息。大中小银行,不可能两样。

2017年,小沃森执掌的IBM还希望在医药健康领域,在中国有所斩获。根据《第一财经》当年3月30日的文章,IBM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将IBM沃森健康在中国超过100家的医疗机构实现落地,其中大部分将为三级医院。

但结果是,2022年1月,沃森健康被IBM以10亿美元抛售。

2024年8月22日,在IBM举办的中国企业级AI论坛上,IBM亚太区总经理Hans Dekkers表示:今年是IBM进入中国市场的第40年。我们希望在未来的4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继续扎根中国。

IBM或许希望扎根中国,可在信创以及通过信创成长起来的华为们面前,空间越来越小。

据机构的研报,海光信息、麒麟软件等信创公司,从2019年到2022年收入增长了超过或接近10倍,和IBM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IBM,像西门子等工业软件巨头们,也在面临同样情况。

越是国产化水平低的地方,越是自主可控发力的地方,越是西方巨头们越难受的地方,也许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对于IBM这样的西方企业来说,不内耗的途径,暂时进行战略撤退。

任正非曾说,IBM是“华为的老师”,如今徒弟成就了,师傅似乎只能默默离去。

IBM的老员工们说,离开IBM就好像在移民。

对于当下的IBM来说,不是好像在移民,而是就在移民,去印度,去其他无法被替代的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