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配音-第二季03大都04

《中国》配音-第二季03大都04

00:00
05:53

忽必烈被解除兵权的第二年,公元1258年初春,蒙哥亲率大军,兵分三路,攻击南宋。这是大蒙古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南宋用兵,原本计划在第二年三军会师,然后共同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不过,蒙哥亲自指挥的这次战争并不顺利,其间,因为东路战事遇挫,忽必烈被重新启用。亲临前线的蒙哥,在高歌猛进地攻打四川钓鱼城时,意外战亡。蒙哥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未来的汗位由谁来坐充满悬念,比起年幼的儿子,三个正值壮年的弟弟无疑是更有力的竞争者。

接到蒙哥战死的消息时,忽必烈正在东征鄂州的前线,他并没有立即北归,直到与南宋达成议和,才带着军功,与自己的一众谋臣正式班师,他知道如何增添自己角逐汗位的砝码。三弟是西征统帅,已留驻波斯,新一任的蒙古大汗,将在忽必烈和他的四弟阿里不哥之间产生。这一年,忽必烈46岁,他或许不是兄弟中最会打仗的一个,但他懂得,世间有一种力量强过武力,那是人的思想。他有八思巴这样富有凝聚力的精神导师在旁提点和支持,也有像刘秉忠这样的汉臣谋士用尽韬略,鼎力相助,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公元1260年3月,观察到阿里不哥异动的忽必烈,在众人拥戴下,于自己的王府所在地开平宣布即大汗位,不到一个月,阿里不哥也在大蒙古国的首府和林宣布即位。大蒙古国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两个并立的大汗,一场兄弟间的权位之争已是箭在弦上。

纯就军事而言,忽必烈对这一仗并无十足把握,能给予他更多信心的,并不是兵马粮草,而是汇聚在身边的文人谋士。这或许也是刘秉忠最为紧张的日子,这一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一生最重要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更重要的是,这是之后一统中国的最关键的一步。对胜利的信念,永远是获得胜利的首要前提。早在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时,刘秉忠就在心里认定他是未来的大汗,并向他献上了事关国家治理的“万言策”,那是一份充满儒家理想的施政蓝图与立国之策。他简单直接地告诉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他很早就建议,应该以中原汉地的治国经验为参照,安民固本,建立有效的典章法度。正是他的这些策论以及一众谋臣的支持,让忽必烈在短短几年里积累了称汗的资本。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忽必烈治下的漠南明显比弟弟的辖区更具优势。对于战争来说,这常常是制胜的关键。

作为忽必烈的上师,八思巴高度关注着所有的变化,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年为忽必烈写一篇新年贺词,以示祝福。并计算好时间,确保贺词在正月初一送达。每一篇贺词,都如同诗歌一般优美,“由自在威赫之坛城,放射出炽热之光辉,摧毁来犯之黑暗敌众,祈愿你像太阳照临各方。”正月初一接受群臣朝贺,是忽必烈的王廷参照汉地宫廷礼仪所设的仪式,八思巴则用藏地文字,写下美好祝愿。每一个新年伊始,都仿佛是一次蒙、汉、藏之间独特而奇妙的融合。1260年12月,忽必烈任命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汗位之战还在激烈进行,八思巴深知,在手足之情与帝国大业之间做出选择是一种煎熬,他为忽必烈祈福,也为天下众生祈福,他希望佛教的慈悲之心,支撑起忽必烈恒久的信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