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

00:00
09:52
天京事变
1851年正月,道光皇帝驾崩,其子继位,就是咸丰帝。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广西蒙山),在那里与清军对峙了半年。在永安驻守期间,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归东王节制。
在太平军北上抗清的过程中,萧朝贵、冯云山壮烈牺牲。1853年,洪秀全已拥有五十万军队,并占领武昌。城中百姓听说洪秀全治军严格,待人宽厚,都走上街头,热烈欢迎起义军。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攻克南京,杀死清朝江宁将军祥厚。
洪秀全对众人说:“河南粮食充足,人口众多。现在我军士气正旺,应当继续北上,夺取河南。”很多人都支持他的意见。可是,一位老年水手却对东王说:“河南水浅,粮食不多,若敌军压境则陷于被动。现在您得了江南,何必再去河南?”
杨秀清认为水手的话很有道理,就对洪秀全说:“江浙是富庶之地,足以养兵。陛下应当建都南京,把夺取中国南部作为进军的重点。”洪秀全听从他的意见,建立太平天国,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这样,一个新的朝代——“天朝”建立了。
这年冬天,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制度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案,它作出如下规定: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凡16岁以上之人,每人可分到一块土地,16岁以下者分其半。
千百年来,农民的最大梦想就是得到土地。《天朝田亩制度》则描绘了一幅土地均分、财物公有的理想图景,因此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虽然此制度因不切实际而难以实施,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洪秀全在行军作战方面并不擅长,但杨秀清却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金田起义后,杨秀清屡立战功,深受天王赏识,成为太平军的主要指挥者。太平天国建立后,洪秀全自称“万岁”,称杨秀清为“九千岁”,让杨秀清处理天朝的日常政务。
洪秀全、杨秀清见政权稳固,就开始讲排场,摆阔气,脱离群众。杨秀清的权势之心极其膨胀,甚至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一天,洪秀全责罚了几位女官,杨秀清故意晕倒,醒来后自称“天父”(上帝)附体,欲责打洪秀全四十大棍。洪秀全当众认错,才逃过一场大刑。
当时,北王的哥哥与东王爱妾之兄争夺房产。杨秀清勃然大怒,将北王之兄交给北王,让他严加处置。北王韦昌辉非常害怕,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竟然将哥哥以五马分尸之刑处死。别人向他讲情,韦昌辉却说:“我杀掉哥哥,是为了使他人得到警示!”
北王府将领张子朋责打水营士兵,导致水营造反。杨秀清大怒,用廷杖将韦昌辉责打了数百下。北王府稗将对北王说:“您因为一时失误,就被处以杖打,以后怎么与东王相处?”韦昌辉说道:“东王做事一向公正。”他将这名裨将杀死,向东王讨好。可是,杨秀清为了独揽大权,还是把北王、翼王调到外地。
1856年8月,东王杨秀清自称天父附体,命洪秀全来东王府见他。洪秀全见了东王,只得下跪。杨秀清说道:“我派你到尘世为天王,自然要你赏罚分明。东王也是我的儿子,他智慧比你高,功劳比你大,为何只称‘九千岁’?你做事太不公了!”
洪秀全只得答道:“天父说得极是,东王聪明练达,早就该加封‘万岁’。”杨秀清又问:“东王是万岁,东王世子又该如何对待?”洪秀全说道:“东王世子也是万岁。”杨秀清格外高兴,说道:“你的决定非常高明,我回转天堂了。”
此时,北王韦昌辉正在江西前线作战。他听说杨秀清已触怒天王,就伪造天王密诏,带兵回京。“天京事变”终于爆发。9月,北王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满门抄斩。被擒的东王府部队有两万之众,韦昌辉将他们囚禁起来,全部杀掉。
翼王回京后,见北王欲加害于他,在城上用绳子系着,爬到城外。韦昌辉遂将他满门诛杀。天王洪秀全指责韦昌辉道:“东王虽对我不敬,可是对天朝立有大功,你怎能将他杀死?就算东王有罪,东王府将士与翼王又有什么过错!你的行为实在令朕心寒!”
韦昌辉大怒,认为天王不知好歹。11月,韦昌辉撕下“忠君爱民”的假面具,率兵围攻天王府。洪秀全率领京城军队与之激战,终于将北王军队打败。韦昌辉惊慌不已,逃出天京。可是,天王的军队很快追上韦昌辉,将他擒获。洪秀全遂将韦氏一党处死。天京事变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从此,天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捻军反清
19世纪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党,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捻”是淮北方言,是从捻绳而来的,意即一股一伙,团结起来就是力量。
1851年,河南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捻党聚众起义。次年,淮北地区的亳县等地大旱,民不聊生,农民纷纷入捻。11月,张乐行、龚得树等于皖北雉河集(今涡阳西北)一带起义,捻党聚众万余人,攻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捻党纷起响应,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
1855年,张乐行召集各地捻子在雉河集会盟,大家公推张乐行为盟主,称他为“大汉永王”,建立黄、红、蓝、白、黑旗军制,发布“救我残黎,锄奸诛暴,以减公愤”的文告,宣布捻军行军作战19条军纪,为进行大规模反清斗争创造了条件。
1857年春,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印信,从此改用太平天国的旗帜。同时,洪秀全封张乐行为沃王。捻军以雉河集为根据地,四处出击牵制清军,他们运用打圈圈的战术,使敌人的马队找不到、摸不着,疲于奔命,清军急得焦头烂额。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加紧追剿捻军,派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全权督办攻捻战事,他上任后全力进攻捻军的根据地。在清军的疯狂反扑下,张乐行殉难,皖北根据地丧失。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继续以流动作战的方式,坚持斗争。
1864年夏,捻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鄂、豫边境会师,改编组成新捻军,推赖文光为首领,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1865年,捻军在山东菏泽西北的高楼寨,痛击僧格林沁部,当场击毙僧格林沁,歼灭蒙古马队七千余人。清廷震惊,同治皇帝因惊愤三日未上早朝。
清军加大兵力追剿捻军,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但捻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粉碎了曾国藩“以静制动”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清廷不得不命李鸿章为剿捻统帅,接替曾国藩。李鸿章采取的剿捻方针是:扼地围剿,重点防守黄河、运河。
为了躲避清军的追剿,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为东、西两部。其中东捻军驰骋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西捻军在张宗禹的带领下,转战于陕西各地。
1867年,东捻军在山东寿光遭到了淮军的包围,受到了重创。东捻军残部在赖文光的带领下,虽然奋力突围,冲破了两道防线,但是李鸿章老奸巨猾,道道防线环环相扣,赖文光终究没有能够冲出李鸿章的包围圈,在扬州附近被俘。
西捻军听说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饶阳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在淮军的围追堵截下,日趋被动,1868年8月,终在山东茌平徒骇河畔覆没。
长达16年的捻军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冲击后,已经摇摇欲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