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论病 五十六难

《难经》论病 五十六难

00:00
05:48

《难经·五十六难》

  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难经》论病 五十六难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之积的具体名称、位置、症状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问:五脏所产生的积块各有名称吗?它们分别在哪些月份和日子形成?

答:是的,五脏所产生的积块各有名称,它们的形成时间和具体症状如下:

肝之积,名称叫“肥气”。它位于左侧胁下,形状像倒扣的杯子,有明显的头部和尾部。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持续的咳嗽、疟疾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多年。这种积块通常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季夏),即农历六月的戊日或己日形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肺脏的疾病会传给肝脏,而肝脏本应传给脾脏,但在季夏时节,脾脏处于旺盛状态,不易接受邪气,于是肝脏试图将邪气送回肺脏,但肺脏不愿意接受,因此邪气留在肝脏形成积块。因此我们知道“肥气”通常在季夏的戊日或己日形成。

心之积,名称叫“伏梁”。它从脐上开始,向上延伸到心下,大小如同手臂。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心烦等症状。这种积块通常在秋季的庚日或辛日形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肾脏的疾病会传给心脏,而心脏本应传给肺脏,但在秋季,肺脏处于旺盛状态,不易接受邪气,于是心脏试图将邪气送回肾脏,但肾脏不愿意接受,因此邪气留在心脏形成积块。因此我们知道“伏梁”通常在秋季的庚日或辛日形成。

脾之积,名称叫“痞气”。它位于胃脘部位,覆盖面积较大,形状如同大盘子。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四肢无力、黄疸等症状,并且饮食也不能转化为肌肤所需的营养。这种积块通常在冬季的壬日或癸日形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肝脏的疾病会传给脾脏,而脾脏本应传给肾脏,但在冬季,肾脏处于旺盛状态,不易接受邪气,于是脾脏试图将邪气送回肝脏,但肝脏不愿意接受,因此邪气留在脾脏形成积块。因此我们知道“痞气”通常在冬季的壬日或癸日形成。

肺之积,名称叫“息贲”。它位于右侧胁下,形状如同倒扣的杯子。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寒热交替、喘息咳嗽等症状,并且可能导致肺部阻塞。这种积块通常在春季的甲日或乙日形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心脏的疾病会传给肺脏,而肺脏本应传给肝脏,但在春季,肝脏处于旺盛状态,不易接受邪气,于是肺脏试图将邪气送回心脏,但心脏不愿意接受,因此邪气留在肺脏形成积块。因此我们知道“息贲”通常在春季的甲日或乙日形成。

肾之积,名称叫“贲豚”。它从少腹部开始,向上延伸到心下,形状如同小猪,可能会在身体上下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喘息、骨质疏松和气短等症状。这种积块通常在夏季的丙日或丁日形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脾脏的疾病会传给肾脏,而肾脏本应传给心脏,但在夏季,心脏处于旺盛状态,不易接受邪气,于是肾脏试图将邪气送回脾脏,但脾脏不愿意接受,因此邪气留在肾脏形成积块。因此我们知道“贲豚”通常在夏季的丙日或丁日形成。

这些就是关于五脏之积的基本法则。

简而言之,这段古文解释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之积的具体名称、位置、症状以及它们是如何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在特定的日子里形成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