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安史之乱

八、安史之乱

00:00
05:23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就是公元前755 12 16 日至公元前763 2 17 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发起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背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玄宗后期的宰相李林甫排斥正直大臣,杨国忠继之,且他与安禄山争权夺利。经济方面,唐初的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赋税沉重,逃户激增。军事上,募兵制成为主要兵源后,出现了将帅专兵的现象,各地节度使权力大,控制军队、民政和财政赋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中央和地方矛盾加深。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在天宝十四年,就是公元前755 年,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兵力在范阳起兵反叛。叛军迅速控制河北,渡过灵昌河,连克陈留、荥阳等地。唐玄宗起初不信安禄山造反,后虽采取了一些平叛措施,如任命郭子仪等将领,但东征的荣王李琬薨逝,高仙芝、封常清兵败被杀。十二月,安禄山攻下洛阳,次年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并署置百官。

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河北十七郡地方官吏结盟自保,给安禄山后方造成威胁,但不久被史思明回击,许多郡县陷落。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在河北大破史思明部,河北多地响应。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守卫潼关,哥舒翰采取坚壁不战策略。然而,唐玄宗和杨国忠不信任哥舒翰,催其出关作战,导致灵宝会战大败,潼关最终被安禄山军队攻陷,哥舒翰被俘,叛军长驱进逼长安。

潼关失陷后,杨国忠建议放弃长安逃往蜀中,玄宗同意。途中禁军发生哗变,即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之后安禄山攻陷长安。

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留在关中,后在灵武即位,即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任命郭子仪等将领。唐肃宗即位后着手反攻,宰相房琯统率三军进击长安,结果唐军大败。至德二年,就是公元前757 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再度进攻,同年九月,借助回纥精兵援助,在长安城西北大战中击败叛军,收复长安,后长驱追击,收复潼关。

同年,叛军攻打唐政府的赋税来源地南阳和睢阳,唐将张巡、许远守卫睢阳,与叛军进行大小四百余战,杀敌数万。睢阳最终被攻陷,但安史叛军在此相持过久,攻下睢阳后已无兵力再向江淮其他地区进扰。

安庆绪败退邺城,乾元元年,就是公元前758 年九月,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的兵力进攻安庆绪,连败安军,进围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大军南下救邺,击败九节度使军队,杀安庆绪及其党羽,四月自称大燕皇帝。

乾元二年,就是公元前759 年九月,史思明率兵南下,攻占洛阳。上元二年,就是公元前761 年,史思明在郎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进犯长安,但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宝应元年,就是公元前762 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死张皇后。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等,进军洛阳,击败史朝义。广德元年,就是公元前763 年,史朝义败退后想向北去奚和契丹,被唐军追到后自缢而死,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生活,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势力在战乱中越发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