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明清松锦之战

十六、明清松锦之战

00:00
06:15

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二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四月间,明朝与满清在松山、锦州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即1639 年至1642年间。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内部由于连年天灾和官吏剥削,陕西等地爆发农民起义,明廷虽派兵镇压,但起义军人数众多,明军策略也从镇压转为招抚,然而招抚后待遇不佳,导致兵至则降、兵走则反的情况时有发生。崇祯九年,即1636 年。杨嗣昌提出十面之网围剿计划并增兵加饷,使明军势力一度大于起义军,部分起义军接受招抚,全国起义形势陷入低谷。崇祯十二年,起义军与明军形成对峙局面。

外部方面,自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 年。明朝四路大军兵败萨尔浒后,明与后金的战略地位发生转变,后金由防守转为进攻,明朝则转为被动防守。后金不断推进势力,至明天启五年,即1625 年。已扩张至辽西地区。天启六年到七年,后金虽在宁远、宁锦两次战役中失败,但此后改变战略,绕道蒙古入关,大量掠夺明朝腹地的人口财物,消耗明朝军事和经济力量。

而大清,也就是后金方面,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遵照努尔哈赤规定共议国政,皇太极与其他三大贝勒轮流执政。他通过在每旗新设官员分散旗主贝勒权利、削弱三大贝勒权力等措施,提升大汗权威。崇祯四年,即1631 年,八月,皇太极根据中国历代王朝行政组织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设置官员,将诸王、贝勒排除在国家机构之外,形成汗位独尊的局面。此外,皇太极还征服了蒙古,崇祯元年和五年,他两次亲征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败退并最终病死。崇祯八年,皇太极命多尔衮西征,林丹汗妻子及儿子额哲率部众归降,后金还得到元朝遗留传国玉玺,察哈尔部统治的部族也纷纷归降。此后,长城以北再无阻挡后金的道路,后金可借道蒙古入关威胁明都安全。崇祯九年,皇太极在满、蒙、汉众大臣劝进下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另外,皇太极还征服了朝鲜。天启七年,阿敏率军攻破义州等城,与朝鲜宣誓江都之盟,双方结为兄弟之国,但朝鲜未真正臣服。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清军攻克朝鲜国都,朝鲜国王李倧逃往南汉山城后归降大清。

锦州是宁锦防线的关键,它南起宁远,北至锦州,周围有台堡联络,配备各兵种及红衣大炮,是连接前线与宁远的中坚力量。皇太极认识到要夺取中原,必先夺山海关,而夺山海关则要先夺锦州。

崇祯十二年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松山,松山副总兵金国凤率领不到三千人据守,清军大炮轰击、挖地道进攻均未攻克,至三月底放弃进攻,松山围解。

大清进攻宁锦防线受阻后,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采取张存仁的建议前往锦州筑城屯粮。同年六月,命多尔衮在义州屯田并围困锦州,但多尔衮围而不攻,明军借机向锦州输送粮草。崇祯十三年年底,张存仁建议绕城挖壕、剪除锦州羽翼,皇太极同意并于次年二月因包围不严将多尔衮等降职。崇祯十四年三月,皇太极命济尔哈朗等加紧包围锦州,挖深壕、筑垛口,还对锦州城内的蒙古兵进行策反,后蒙古兵投降并做内应,清军顺势攻下锦州外城,期间皇太极还加强了包围兵力。

明朝崇祯十二年,明廷镇压起义取得一定成效后,得以腾出手应付山海关外军事。辽东练兵的同时,明廷调洪承畴驰援锦州。洪承畴吸取萨尔浒分兵四路的教训,大军集成一体步步为营,于崇祯十四年三月抵达松山。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誓师出援锦州,八月十九日,皇太极大军到达锦州城北。二十日,双方大军列阵大战未分胜负,皇太极却命阿济格率军夺去明军在笔架山上的十二堆储粮,而明军只准备了三天粮食。二十一日,洪承畴召开军事会议,他主张决战,但部分将领想退回宁远,无奈之下制定分兵两路突围的方案。然而大同总兵王朴提前率兵先逃,导致明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最终,明军惨败,松山、锦州、杏山、塔山相继失陷。

松锦之战以清军大胜、明军丧失关外四城告终。此战后,明军修建的宁锦防线荡然无存,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明军退守山海关势在必行。而满清控制了辽东与关内之间的重要战略走廊,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为尔后统一中国、建立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