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14

金剛經14

00:00
01:52:45

上一次已经说到了菩萨依般若起方便所要修行的就是要庄严佛土。那么庄严佛土依相待义上来讲,那就是菩萨发心随般若观起福德、智慧资粮聚,引导众生得心清净,起诸善业。那么就有众多善有情众生汇聚,这个世界属于依报,有情众生属于正报。那得这个身相具福德相、庄严相呐,这个是身体本身;另外一个就是感得的这个世间整个福报大,世界才会庄严。

就像这个天,像欲界天的世界、色界天的世界比这个娑婆世界就要殊胜。就像欲界天,欲界天当中的这个忉利天和四天王天——两个地居天,那么他还有少分啊食物示现,就还没有脱离欲界嘛。那么到了他化自在天等等呢,就是微细的食物、美妙的食物都是自然化现的。而到了这个初禅天以上离了欲界欲。欲界欲有两个主要的事情:一个就是饮食,一个就是男女,这个两者。那么到了欲界欲断了的之后,初禅天就没有这个事情了。那初禅天还不够殊胜,它还是众多有情共聚的一种世界现象,就是梵天;还有梵辅天,就像大臣;梵众天,就是这个民众啊,形成这么一个天界的共存的一个现象。二禅天以上,离寻思,就是每一天人就每一个宫殿,各自独处,不是有这种系属关系,就是谁引导、谁控制这种决定关系已经超越了,已经出离了。所以天界就是随这个天人他上一生修的福报所感得的。

那么人间就是秽土的时候,讲到这个劫数啊,一个大劫它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那么一个中劫里面二十个小劫,这二十小劫当中就是人寿一增一减从八万四千岁到二十岁。八万四千岁的时候,福报就是比较大的,这个世间没有战乱,没有纷争,整个环境好,道德高尚,是这么好的一个世界。

所以菩萨庄严怎么庄严呢?不仅仅是菩萨本身成就功德,还有就是菩萨在度化种种众生,令众生起善念。由于正念起善念、善心,所有这些感化的有情众生福德聚增上,展转增长广大,那么这个依报的世界呢相好庄严。那像佛殊胜的就有净土、秽土之分,净土当中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么就是一种庄严。那么这个净土的庄严是法藏比丘发心,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广观诸多菩萨、佛净土修行之因,然后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才成了这个世界啦,所以有这个净土出现。所以这里菩萨的“当庄严”是随这个发愿相应的修行。那么这个问的地方,这个说的地方,所以“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那么是要引导从这个般若观、究竟义来洞察。相待相里面,菩萨发心固然是要如实修啊,成就这样的庄严世界。但是依真实观,菩萨正庄严净土的时候,正观行的时候,那么这个是因缘相待的现起,庄严无庄严可得,通达于真实。所以“是名庄严”,就是名说庄严,名为庄严,对应于菩萨的发心修行来讲的。那么最后呢,说了这个因由,这个道理之后,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那么从菩萨的本身来观,庄严佛土那是菩萨发心所修事行,对应众生这个作度化的事业。这是境相,这是境界。那么真实名为菩萨如何来观待呢?那么就是通达无我法。就是菩萨能够如实的通达无我法,那才是真实菩萨。不是发心,有愿心,这个世俗菩萨,发世俗菩提心。通达无我法,那么一般意义上来讲呢,佛法里面说我执、法执,这个是最根本的无明所显。依人来说我执,就是依有情众生;这依法来说法执。其实呢本质上是一样的,它只是依观察的内容,观察的境相不一样。依有情,依人来讲,就是我执;依境界,依法,就是法执。又叫作人我执、法我执。那么能够真实通达有情无我,那么也就可以通达诸法无法,就是能够通达法空,就是从般若的这个智慧所行,智慧所观,就是如此的。那么只是说从一分上来讲,比如说声闻里面,观察我空啦,那么就像犊子部一样还要建立一个不可说我。因为从佛法里面来讲,三法印诸法无我。但是作为相应的世间现象来讲,过去生、现在世、未来生,三世轮回如何来成立,那总要有一个依托,一个主体,一个建立吧,那这个是众生情想。我们一般随这个戏论颠倒的概念,他不太容易脱离这一层。所以佛法里面说到无我义,破我,建空,那是要经过一些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了解之后来学的,来了解的。像有一些人,初开始一学了,就说空啦,就说无我啦,他就会起另外的偏见,就想到佛法里面谈什么都是空,那我学佛法有何意义呢?那做世间的相应的事情还要不要做呢?那么最起码不说做世间相待的事情,就做佛法里面的事情,就像菩萨发心,然后要行菩萨行庄严净土一样的,要不要庄严呢?他就会起到这种错误的想法,心里面生障碍。所以到一定的机缘、因缘成熟才能够说深法,而且闻这个深刻的道理,也才能够如实的懂得,不然的话只有一个相似的概念。所以这一分的人,他虽然通达了无我了,但是又取,比如说取涅槃,取所得,那于细分境还没有能够通达。那所以佛法里面讲,这个阿罗汉,还有这个菩萨没有到究竟位啊,习气分没有破,还要转入深观。

那另外就是通达法空,通不通达我空呢?就像这个《圆觉经》里面所谈到一样的,就是乃至证得虚空本啊,这个本不生灭自性涅槃,犹是大我之相。为什么?就是他虽然从道理上认识到空了,做了空的观察,可是还没有真正契证的时候,相似境界呈现,好像觉悟了,好像看什么都通达了、空了,存留痕迹、存留印记,就是一种类近于概念的样子,这个观还没有真正的突破,那么以此为得,以此为成就。那从佛法上来讲,这个通达究竟义,说空,真正通达的时候,无所得,无所证。那么在这个说般若道的时候,就问须菩提:佛有没有法可得?有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证?依般若空义,依真实义所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觉,就是破除了一切戏论,不在一切境象当中有取有著,那么这个当下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相呢,那这个仍旧停留在相似相里面,没有真正的出来,没有真正的透彻。所以这些部分是很细微的,相对细微的。那么所以这个《金刚经》里面谈般若,反复问,反复答,这个一层一层予以辨析,层层辨析,不是以一个角度,很多个角度来说的。不然我们就停留在一个相似概念里面,认为这个就是般若啦,这个就是空啦。那实质上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差一点点,但实质上就不对。不是差一点的问题,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就完全差了,就所有都错了。那么这个观法的话呢,也是如实通达这个我相不可得。这个诸法如幻呐,随诸法建立的我相可不可立呢?可不可成呢?不可立,不可成。那如实的通达无我,那么所行种种之行是不是如幻?我们相对应的事情有主体,它就有客体;有客体,它就有主体。只有真实照见相对境象呐,不落二边呐,如实通达的时候,就是超越主体客体的这个相待差异、相待比较。这些都是我们人最深层的错误观念,不太容易觉察到的,所以一摄入就有,一摄入就有。所以随起念分别了,这个底层的错误在众生边,那是从来没有突破过的。所以抓住种种的境象就不容易放的啦。那么随着这个所抓住的境象,力量逐步加强的时候,这个烦恼就变得明显。那么再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了一种情绪,就是痛苦就明显起来了。它并不是说感受到痛苦的时候才痛苦,而是这个起念之间,痛苦就已经开始垫底了,那么随着自己坚固的妄想发生,就越演越大了。那么严重的话呢,就是我们现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呢,就是说这个人有心理问题了。那从佛法上来讲呢,众生就是有一个根底性的错误,不是哪一个没问题,哪一个有问题,没有转凡成圣之前,没有圆满成佛了,从这个究竟角度上来讲呢,都是有问题的。圣者的话呢,只是根本底层的这个错误洞察到了。那么圆满呢,佛是一切圆满了。这我们世俗间的角度上来讲,他的这个心理情志啊不至于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影响别的人,就算是个正常人了。那么从佛法来讲呢,就是一个烦恼人。那世间的标准呢是比较这个狭一点、小一点。这佛法里面呢,就彻底的、完整的这个来观察的。

所以“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就菩萨如实观呐,真实通达无我法。那么正行庄严利生的事情,观庄严如幻。这因缘相应有,有一个叫作庄严的存在吗?有这样一个对应的客体吗?没有。就是庄严世界,它也是随菩萨所行,众生所共成,出现这样一个世界。那么这一期因缘到了,那又是另外一期因缘显现。那么自然如果从佛的究竟色身呐,这个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啦,那是恒劫如是。那这个是怎么样呢?那个是菩萨,那是佛的究竟果证呐,修福而不住福德相,所以一直一直如此。那众生边则不一样,修福德就住福德相,那么就将来进一步的时候又这个退下来了,退堕下来了。所以这里,这个庄严佛土非庄严相,就是菩萨要依般若行为引导来修庄严才能够真正庄严,起真实庄严。那么这个菩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种种这个事行,渐次成就,最后就是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圆成,圆满究竟,究竟菩提。

那么这个究竟菩提,这个佛果是有几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圆证法身功德,那么这里说圆证法身功德了同样是不离般若之观。这个《般若经》,不管是广的,还是略的,那么都是依究竟空义来揭示、来显示。这越广呢,就说的越详细、越细致;越略呢,就说的越纲要、越概括性来指示。那么先正说这个法身功德,知见圆明,就是佛之智慧所观、佛之知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那么说知见圆明的时候,以“五眼”为说,先以“五眼”为说。那么这个“五眼”是佛法里面专门的一个概念、专门的一个词汇。这我们一般都是讲说这个修行成就,俱足功德,俱足“五眼六通”。这个“六通”呢讲得很多,就六神通——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这六通。那么这里“五眼”呢,这个依次依次所问,有的地方有讲,有的地方没讲。不过介绍这个“五眼”,相待来讲就要少一点,介绍的不是那么多。那么先就这个名相、概念作一个介绍,然后再依这里的义再予以阐述。

这个五眼当中第一个眼是肉眼,这我们一般讲肉眼凡胎,就是指我们人间这众生自称的、自诩的,就我们一般都是肉眼看东西呀。那么这个就是有情眼根能见诸色,见种种色相,这我们能够看到各种物象——树啊、房子、车子、电脑、手机、电话种种东西。我们眼能见,现在还有什么,就从生理解剖的角度上更多的去观察这个眼,它的这个视觉原理。比如说它是外面的光,通过这个眼的睛球体,投射到视神经区,这小孔成像,落到这个影像,影像以后又传感,传感了以后大脑就有一个物象的一个判断。那么这个当中有神经,有这个睛球体,有大脑的接纳感知,形成综合性的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就看到种种物象了,看到种种东西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讲的肉眼,就是第一种眼——肉眼。

那第二种眼是什么眼呢?第二种眼是天眼,那么这个天眼不是我们一般这个仪器设备这些现代解剖的角度能够观察得到的。这个是跟不同的生命,以及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命当中有禅修、禅定基础的人所能够通达的,才称为天眼。天眼的话,要严格的来讲是色界天以上天人所有。那么世间来讲呢,他修禅定,能够得初禅定以上,这个时候才会显发天眼。这天眼呐讲,说能够观见这个大千世界,就是细的这个色、细的物质、很远的物质,也是可以看得到的。那包括佛法里面讲有情众生的五根是天眼所见。前面讲的这个肉眼部分——睛球体、视神经、神经传导,这个还是属于血肉身污秽的浮尘根,就是外在的根相。那么这个根相里面有什么?有清净色根。这个清净色根什么才能看得到呢?天眼所见。可见天眼跟这个肉眼是完全不一样,就是说它能够观极微细极微细的物质,能够观见很远很远的事物,这个是天眼。所以讲到这个五根里面的时候,说天眼所行,这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比如说现代有一些例子也收集到了,就比如说这个人做手术的时候,麻醉等等。然后呢就把他推进手术台去做,那么做的时候,开一个口的时候,也是一个布围的啦等等。他这个眼睛是没有办法看到这个做的过程的。但是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异相,觉得自己好像在空中,从这个身体里面出来了,然后看到这个整个过程。所以就讲给这个治病的医生听,当时候是什么情形的,讲得跟那个情景、那个事行是一样的,没有差异的。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啊,有的是因为车祸了等等事情出现这个濒临死亡的样子,然后这个过程当中又看到本身这个身体种种变化的情形,乃至于看到其他的一些事情。那么这个是什么?如果依这个眼球去投射这个光影到视神经,那这个时候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了,起到作用也投射不到这个范围啦,就看不到这个范围,可是他还能够看得到。怎么解释呢?所以依我们现有的一般科技的这种观念,那还解释不清楚。那从佛法里面来讲这个是清楚的。这个是眼根清净微细色的作用。就是在特定的一些情况当中,它的作用又发挥出来了,又显现出来了。那么坐禅定的时候,这个心转微转细,整个身心发生变化,那么就是由这个人的眼——肉眼,转化为天眼。你像《阿含经》里面,这个《般若经》,还有其他这个《法华经》,《涅槃经》有些经典里面讲的一样的,佛天眼遥视,就有几个比丘在那里论法义,佛远远的就知道了,他没有去到那跟前。然后佛就慢慢走过去,听他们讨论,然后再予以抉疑、说法,那么这个就是天眼的力量,天眼通。有天眼的这个功能,就是没有远近的距离障碍,没有粗细的差别间隔,粗的也能看,细的也能看,这肉眼就不行啦。这个是第二种眼。

第三种眼是慧眼。慧眼就是能够依这个智慧观抉择事理,通达真实,就是通达诸法空,能够通达实相,观相无相,离相的扰乱。能够由这个智慧抉择见法的本质,见法的究竟,那么这个是慧眼,那慧眼属于心的层面。前面这个肉眼、天眼属于色的这个部分,就是功能殊胜一点,和不殊胜一点,那不殊胜的是肉眼、殊胜一点是天眼。

那么这个法眼呢,法眼是能够择诸法相。那么这个择诸法相就是种种诸法的差别相能够通达。就像经典里面讲的一样的,这个孔雀开屏羽毛非常的多姿多色彩,绚烂。那它这个孔雀蛋孵化生的这个孔雀,它长的羽毛长得那么复杂,那么多。那我们现在当然是说讲基因等等某些层面,可是对应某一物质、某一颜色,它怎么样形成的?就以我们一般的脑筋这样就想啊,你怎么想也想不清楚。那么这个法眼呢?能够对这些种种差别事相如实的去观察到、了解到,就是能够观察诸法的差别,了解诸法差别的种种事相。所以才会经典里面讲到此世界、彼世界、种种世界,此众生、彼众生、种种众生,讲到六道众生。我们人一般所知道的主要是什么?人众生,畜生众生。天众生,他没有这个境界怎么能知道呢?地狱众生,他没有天眼通通达不了。恶鬼众生,也通达不了。那么这个种种众生他这个烦恼、细节、心量,这也不容易通达。特别是有情的这个心念,刹那刹那变化,前念灭后念生,前念灭后念生,比这个物质现象更难以观察。这物质现象的关联等等,它还有多分的连贯性稳定性。那像我们人呢,有时候一念善出来了,一念恶又出来了;一念好心出来了,等一会儿一念坏的想法又出来了,这变化多端的,变化迅速的,很快很快。那么这个种种都要知道,怎么知道呢?那这个就是法眼,能够观诸差别,观种种相的差别。慧眼那是洞察诸法的本质、真实相、真实层面。这二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观见真相,一个是观见现象。现象也是无边的,真相呢,这个无边的现象当中最深最究竟的真相那是一样的。任何一法周遍一切,从究竟的意义上,从真正的本质上来讲理无二致,那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是法眼、慧眼二者的差别不同。

那么最后一个是佛眼,这佛眼就是佛能够无余的,就是没有欠缺的,没有这个保留的,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就是究竟相、真实相;知道一切法的差别相。从差别相上来讲,重重无尽的世界佛能够知道。所以经典才会有一些介绍讲到香积世界,讲到娑婆世界,讲到种种净土,那也讲到三界人天。怎么讲呢?那佛要是不知道,要怎么讲?没有办法讲。不知道的不能说。佛说法说话是如实语。这佛法里面讲,就像受戒一样的,这个居士皈依了以后,最起码是什么?开始了就受五戒,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妄语戒”。不说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佛能够种种解说,就是由这个智慧观能够了知这些事情说的。究竟相,究竟义,诸法的真相,就包括这个般若系,佛说般若二十二年,讲了这个十六会,这个种种境象上多番显现,不离实相而说,不离真实抉择。那么这个领解者、初开始闻熏的人、学习的人听着听着很容易就把这个旧账,就是原来的这个思维观念、错误的思维想法翻出来,错解曲解般若之义。佛所说的真实义就被这个想得走了样了,思考得走了样了。但是佛究竟通达真实呢,于任何一现象不会偏落错误当中、戏论当中,那么这个是佛眼所见,佛眼的这个内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