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12

金剛經12

00:00
01:49:56

般若呢是正化大乘,就是以大乘为这个对机的,旁通这个声闻、缘觉,这是般若的这个所应化的这个范围。那么这里在显示般若殊胜正当之机啊是大乘。所以能够受持、能够弘扬般若的话呢,那就是荷担如来家业、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著我见 人见 众生见 寿者见 则于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

那么在前面已经说到过了,这个三乘皆依般若而得解脱啦,而成无上菩提呀,所以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所通的,所共通的。但是这里呢,进一步在显示的时候,在揭示的时候,就是彰显、强调般若所正度化之机是大乘,不是小乘。那么这个小乘证我空,这个观五蕴,我、我所不可得;或者依般若观呐、实相观呐,照见这个诸法啦因缘如幻呐,我人、众生、寿者不可得——我相不可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得。那么就出离戏论境界啦,契入真实了,也是证入法性,证入真实。那么怎么这里又讲声闻乘的人——小乘人,会著我、人、众生、寿者见呢?那么从这个大小乘方便来讲就有这个差异。如果从证入真实上来讲呢,这个证得空性呐,一悟即至佛地,太虚空也好,还是毛孔空也好,这个通达真实的这个层面呢是一样的,不管是大小。可是从生起观慧的殊胜,以及由观慧这个引发的所行方便,那就是有差异的。这方便就是方法的意思了。声闻的话呢,这个发出离心,断烦恼,解脱生死,出离三界,所以以自解脱为究竟。那么声闻的行者烦恼断了就所做已办。那么即使他这个随这个因缘呐来说法、来度化众生,那么他所度化,他所弘扬呢,也只局限在出离生死,所以也劝他人呐发起出离,得少为足,所以方便呢也不是那么广大。就佛法里面讲,这个大乘呢是自他二利,这以利他为主;小乘呢,声闻乘呢,是唯求自利,那么他是不是自私呢?那自私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了。那我们作为语义上、概念上呢要能够厘清楚,不要混淆,不要这个分不清楚。那么即使到了声闻,从这个发起和追求的角度上来讲呢,超越生死轮回自利为主。但是不等于世间讲的自私,那自私的话他要以我执为依,建立我爱,有这样的我系属,所以才会跟其他的有情相对啊,形成自私自利呀。所以这个是声闻里面自利呢,它又跟这个世间讲的自私是不一样的。就是声闻这个利他,他也是以声闻教法求出离为度化,那么这个利他呢跟大乘的利他仍然是不同的。了解了这个相应的界限呐,那就不会产生这种误会了。所以这里讲这个能够受持般若,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那么这个是般若受、般若受持的正受者。而乐小法者,就是发心啦,求解脱啦、断烦恼、出离生死啦,声闻者呢虽证入般若空,但是这个只求出离生死轮回。那么从方便上来讲呢,还是有限量的,还是有局限的。所以三界烦恼断了以后得有余涅槃呐,这个舍身之后入无余涅槃,灰身灭智啦,所以这里讲是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菩萨深通般若观,具广大善巧呢,于一切有情、一切世间做饶益做利益,所以起广大行的这个当中啊以般若为导,正度正行的时候无度无行,就是无众生可度,无菩萨行所行,行无所得,以无所得为方便,不住著这个出离轮回、了尽生死,不住著这个范围。那么从这个方便上,从善巧上呐,大乘殊胜;声闻乘为依呢就有限量呐、有局限了。

“则于此经 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那假如也这个发起广大愿为人解说呢,那么这个就是转小向大啦,发大乘心呐,行菩萨行呐,就是出离声闻之行。这个在一些经论里面呐就有阐述过这个相应的这个道理。就是说这个初发心如果广大,顺着这个去实行、去实践,所以很容易呢就符合大乘的行径。那如果是他初发心呐就是以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超越轮回——小乘的目标,为这个努力方向的话,那么即使他因缘成熟了——就是证见真实,然后再遇大乘行者劝发,但是他的这种发心呐,行的方向的这个习惯呐会羁绊、会影响。从佛法的究竟上来讲,就像有的经典里面讲的嘛,他就是入无余涅槃也就像这个醉酒的人一样呐,他醉了一定的时候他会醒啊。那么这个是怎么醉呢?三昧酒所醉,就是这个依实相观,入三昧境,最长的住八万大劫,就住很久的时间呐才从这个当中出,然后劝发大乘心,所以走的路呢就是这个迂回的路。就好像建东西一样的,建房子一样的啦,他没有规划,这个念头一来想到就建啦。建了以后,结果呢这不够用,再一扩张呢那地方就小小的了,那要把它拆了,拆了以后又扩建,所以又浪费了工啊,又浪费了材料啊。如果他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完整的设计,那么先依自己现前的这个条件、力量,先做这一部分,然后再做那一部分,诸多因缘条件都熟了,再整个都把它做出来,那就不会有迂回,减少这个物力的耗损。那么修行、观修、发愿也是这样的,所以要有广大愿呐。所以依般若观的时候,发大乘心的观和起声闻小乘观是有差别的,那么从真实、实相为依呢那这个是没有差别的。不管是说一片叶子也好,还是一座高山也好,从空性上观呢,都是不二,入究竟义、入真实义呢是不二境界。就我们相对戏论的是二的、相待的这个现象观,有大有小,有此有彼,所以依方便说大小乘差别,依真实讲一切贤圣同证——声闻如是证、缘觉如是证、菩萨如是证,三所通,这是究竟义。那么这里对于说般若这个直接对应之机呢,结合广大方便来说了,就是唯为大乘者说,这是根本性真实的一个方向,为发最上乘者说,就是为证无上菩提啦,那么这个是显示般若这个独大乘。那接下来就是显示这个《般若经》呐为世所尊,就为世间所尊贵。

“须菩提 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 人 阿修罗 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就是这个经典呐度化因缘是殊胜的。那么这个有经之处,“在在处处”,就是不管哪个地方:城市、乡村、大的道场、小的寺庙,这个一般家庭做个佛堂供养,那么有这个般若经卷呐供养呐,弘扬啊,那都是殊胜的,就是在在处处有此经的地方都是殊胜的。

“世间天 人 阿修罗所应供养”,就是天、人、修罗等等大福德的这个众生呐见到这个般若经卷呐就心生恭敬,生起恭敬心。那么像天人啊等等这些啊,他是因地当中啊修了福德感生到天界的。对应来讲呢,就是天人啊天界了是这个乐报、善报大;这人间呢这苦乐参半,但是人间的乐因可以容易成就,你在天上呢,天人呐都好啊,条件啊都好啊,都在享福啊,那他要谁来帮助啊?他不要谁帮助,不需求你的东西,不稀罕你的东西,所以是乐报多。我们人间呢是乐因多,在在处处都有你修福报的地方,都有你发心策发其心的地方。所以从某一些角度上来讲呢是有缺陷有不好,但是从某些角度来讲呢,这些地方又是很好的。所以这个《无量寿经》里面啊就讲呐这个在人间精进一天相当于上面精进是五十年还是五十小劫,就是这个策发因缘强,策发因缘猛利。就像我们平常呐没有任务啊,这个没有追求的时候,松松垮垮的,做一下没做一下。那如果去到一个地方,提了要求,按时间要完成任务把事情做好,那就夜以继日的这个倍加努力,所以这个事情就做得更好、做得更快、做得更多啦,就有效果啦。那么佛法里面讲呢,要自发意、自发心,你要自觉,不是靠别人来总耳提面命啊,背后赶着你啊,督促着你啊。就是你能够深念生死变化、因缘无常,那得人身宝啊是希有难得的,知道佛法、遇到佛法也是希有难得的,在这个有生之年呐有限的时间里面呐就好好努力,这个闻、思、观修、持诵等等,就是自觉自发嘛,你这样策发其心呐,那就会勇猛精进了,这不要靠人提醒了,自己就自愿有这个意愿。深观因缘呐。那如果是离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因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一个可能呢?那可能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都没有因缘了,那你现在把握了因缘呢,将来他就这个善根增上,离这个究竟的目的就越来越近。那么这里头这个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那么有经、有弘扬之处“则为是塔”,就是佛的塔啦。佛的塔呢就是纪念佛陀的恩德,这个忆念佛陀的这个殊胜,所以就造塔。就有依佛的舍利啊、依佛的遗物、或者是依佛所说的这个经卷,搬到这个里面供养,然后做一个塔。那么就是绕塔、礼敬,思念善法,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思念善法,这个念恩——念佛的恩,起善心,能够成熟福德因缘、栽培善根。所以有舍利之处啦、有塔之处是殊胜的。那么这个庙也是,这个地方讲呢有经处就是有塔。这我们纪念舍利啊是佛有真实功德,那么佛所说法呢,就表示佛法僧的在,佛法僧的在于世间,因为我们依教法可以观修啊,乃至于证得真实了,能够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那也就是第一希有之人。你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当然是第一希有之人呐。所以这个意义呢跟有塔是一样的,这供养经卷呐跟供养塔是一样的。

所以“皆应恭敬 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就是有恭敬心呐远远的看到这个塔啦就合掌呐问询呐就生恭敬心啦。那么见到这个般若经卷呢我们也要生恭敬心。就比如说要想一想呐经典里面就像萨陀波沦菩萨求法——常啼菩萨求法,佛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的时候求法,那是菩萨发大心呐知道真理了、知道法了是超胜超过世间所有的事情,依真理、依法才能得之以解脱,其他任何事情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那是希有无比的,是珍贵无比的,所以要恭敬作礼围绕,就顶礼啊。那后期的这个传统也形成说比如说就拜经典呐,就拜般若经呐,这念一念拜一拜,念一念拜一拜啊,就是恭敬作礼、作礼围绕。那要是佛在世呢,就是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在心,请佛这个演说般若妙义。那么我们后期那就是依般若经卷,你越有恭敬心呐、珍重心呐,于法义啊你就越有这个摄持、受持的意愿,这样你才会去学。就你有了这样的意愿心呐,这一天学不会,再一天,再一天学不会再一天,终究有明了的一日。你没有这样恭敬心、殷重心呐你就不会重视了,那就学不好。那就是天天在你身边呐,你都是这个视而不见,天天给你讲呢你也充耳不闻,所以要有恭敬心。“以诸华香”,就是种种香、花啦,若花若香呐,这个撒在、散在这个经的周围。就像这个中品的《般若经》里面讲的一样的,这个曇無羯菩萨那里有金字般若,所以就以这个宝鬘粘缚在上面,然后周围呢散种种花、散种种香来作供养。那么我们供奉般若经卷呐,这些种种行为主要是起殷重心、生珍贵想、难遭遇想,发起趣向这个闻解般若的这个意愿,所以是为世所尊。那么还有就是这个诵持般若啦能够转减罪业殊胜。我们不是讲修行呢要消业啦,你闻持金刚般若,诵持金刚般若这也可以消业的。

“复次须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 是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那么讲说啦有经之处皆当供养,皆当礼敬。那么再有呢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呐这个受持诵持《般若经》。那么受持《般若经》,“若为人轻贱”,就为人轻贱呐,就为人所损恼啊、轻慢呐,这为人轻贱,就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就是这个本来我们较量功德啦,就是讲呐这个人七宝布施所造的福德,恒河沙七宝布施造的福德,都比不上受持般若经卷的福德啦,那就是不可计数。那这个前面那个第四番较量的时候呢,就是说三时,一日三时,百千万亿劫那么久以身命——恒河沙身命布施,都比不上诵《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这样大的福德,都比不上,那么大的福德都比不上这个受持《金刚经》的福德,那《金刚经》的福德多大啦!那这样的话,他要受持金刚般若的话,那岂不就是要什么样呢,现前呐示现、显现福德尊贵相。这个比如说这个广大财聚,这个身世显要,那么种种的这个世间福德相呢。就像讲居士长者为什么称居士长者啦?就是他在一方呐很有声望很有影响,多饶财具,这个大家所这个称赞、推戴,所以就这个称为长者了、居士啊等等。那么这个修大福德啦,你诵经典,可是那么这个人诵经典的时候呢显现为什么啊?为人所轻贱。就是被人所欺辱啦,轻慢呐等等啦,多诸障碍。那么这个是什么样呢?就是依这个受持者本身过去久远劫以来,我们众生呐无始以来那么长时间啊,生生灭灭,有种种善业有种种恶业,那么有的呢就是恶业重,就宿世恶业重,障碍因缘大,那么应堕恶道,就是要堕到恶道里面去的。就比如说这一生死了之后,由于宿世恶业,再加上今生的业,那即使今生有善业,那么这个力量还不够啊。不够是死了之后呢堕到恶道里面,那么由于诵持金刚般若能够消罪除业,这个转变因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