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彪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句含糊其辞的回答,会引起邓小平的雷霆震怒,更差一点引发了外交风波。
1997年7月1日午夜,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从此历经100多年屈辱的香港回归祖国,全世界都目睹了我国这一扬眉吐气的时刻。
然而,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国两代领导人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和牺牲,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之下,香港这块故土才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作为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香港从1842年《南京条约》后开始脱离我国版图。其后因为清王朝的积贫积弱,变本加厉的英国殖民者陆续割占了九龙半岛并强租新界,将香港作为其侵略和殖民亚洲的重要据点。
1949年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江南,这让占据香港的英国殖民者和占据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胆战心惊,但解放军却止步于深圳河与闸北,并未一举解放香港和澳门。
解放军的止步,是毛主席等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结果,毕竟当时的新中国不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接受,朝鲜战争爆发后更是被西方国家围追堵截,香港和澳门的“维持现状”,使我们保留了沟通世界的窗口,这也让免受战火蹂躏的香港澳门保留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忘记”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尤其是香港问题。
事实上,祖国的完全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毛主席的心,最早的和平统一问题,基本都是围绕着海峡对岸的湾岛进行的。而香港,则是和平统一的成功尝试。
而最早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设想的,不是邓小平,也不是叶剑英,而是对岸的李宗仁。
早在1955年8月,他就发表了一篇《对湾问题具体建议》的文章,提出国共再次合作,并将湾岛作为“三民主义实验区”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的最早萌芽。
当然,历史上“一国两制”的情况也频繁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两宋时期辽朝的南北分治。泛而广之,中原王朝对农耕区的直管和对少数民族的羁縻也是一国两制,只不过这样的“一国两制”并不符合现代的需要。
1981年,叶剑英元帅提出对湾九条方针,其中对“一国两制”构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真正提出成熟而系统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是邓小平。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首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从此解决香港等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而提出“一国两制”概念的邓小平,也是香港成功回归的最大功勋。
1974年5月25日,毛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艾德华·希思时,谈到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不过具体事情只能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
而毛主席所说的年轻人,就是邓小平。
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就新界地契租约问题拜会邓小平,标志着中英香港之争拉开序幕。
为了妥善解决香港问题,我国提出了妥善解决香港问题的“十二条方针”。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谈判之初,撒切尔夫人高调宣称三个条约有效论,对我方的十二条方针视而不见。
毕竟此时的英国,刚刚在不久前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将阿根廷打得满地找牙,迟暮的日不落帝国信心大增,所以作为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在香港问题上态度强硬。
但撒切尔夫人没想到,作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比这位“铁娘子”更强硬,在撒切尔夫人坚称香港的繁荣稳定只有英国统治才能得到保证,所以不能由中国单方面废除条约后,邓小平直接亮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红线。
邓小平表示,三个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我国政府从未承认。并坚决表示,我们要收回香港,这个不容置疑。
为了表达我方坚定的态度,邓小平强调,我们可以晚一两年宣布收回香港的信息,但不会很久。这也意味着,香港回归问题没有回旋的余地。
在开场便落于下风的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表示“考虑以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时,邓小平则针锋相对地回应:“中国人穷是穷了一点,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这一字千钧的话,让撒切尔夫人终于明白,中国不是外强中干的阿根廷,英国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邓小平的强硬姿态,令撒切尔夫人遭遇了迎头痛击,以至于走出人民大会堂,精神恍惚的她竟然在下台阶时摔了一跤,一时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甚嚣尘上的猜测。
在长达两年的香港问题谈判中,中英双方共进行过22次激烈的交锋,在主权问题不容置疑的情况下,英国方面开始充分发挥无赖本性,抛出了诸如“主权换治权”、“香港完全自治”等伎俩,均被邓小平一一识破。
而后,不死心的英国开始在驻军问题上大做文章,
1983年3月两会期间,各国记者云集,纷纷想要从领导人的口中得到关于香港谈判的信息。
当时有个记者抓住机会问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彪,说香港老百姓怕驻军,回归后是否一定要在香港驻军?
面对这个本就不熟悉的问题,耿彪回答道“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
没想到正是这句含糊其辞的回答,给了捕风捉影的记者们大肆渲染和夸张宣传的空间,结果第2天英国和香港各大报纸就刊登了“中国前国防部长说,香港回归后将不会派驻军队”的消息,一时间满城风雨,我方的情况极为被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愤怒的邓小平在5月15日接见港澳代表后,又特地将即将离开的记者们叫了回来。
邓小平大声地说:某某说可以考虑不派驻军队,那是胡说八道……趁这个机会,我要对记者们讲几句话,所谓的不在香港驻军不是中央的意见。既然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驻军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领土?”
邓小平的雷霆震怒,令很多捕风捉影的记者尴尬和害怕得不敢举起话筒,而他这铿锵有力的表态,也迅速扭转了舆论的风向,彻底粉碎了英国人的侥幸心理。以至于邓小平的这次发火,也被中方谈判代表团团长周南形容为“文王一怒而安天下”。
事后,作为老革命的耿彪做了深刻的检讨,被无辜牵连的外交部部长黄华也及时被正名,而这一小小的插曲,也强烈地打击了英国的自信,大大加速了中英谈判的步伐。
经过艰难的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标志着香港回归从此进入倒计时。
1997年7月1日,香港如期回归祖国。只是,在香港回归前夜的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没有看到香港回归成为老人家最大的遗憾。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