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怎样看待身体、财富和地位?

057:怎样看待身体、财富和地位?

00:00
12:50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人这一辈子挣多少钱才算是够?获得多大的名气地位才合适?活多大年纪才满足?自古以来,财富、地位和长寿,这是人类生存的三大热点问题和基本追求,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三大问题呢?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回答了这三大热点问题。我先读一下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一上来就替我们问了三个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和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这三句中的“孰”是个疑问代词,表示谁、哪一个。“名与身孰亲”的“亲”是亲近的意思,“身与货孰多”的“多”是重要的意思;“货”指货物、财富。“得与亡孰病”的“病”是有害的意思,“得”指得到,“亡”指丧失。老子提出三个问题:名声与身体、财富与身体、得到与失去,哪一样更重要?其实是对身体、名声、财富三样东西的发问,至于“得与亡”就是指是得到还是失去身体、名声、财富。就三者关系而言,一般人都知道“身体”比“名声”、“财物”更亲近、更重要。因为身体是自己的,是不可缺少的,无法替代的,身体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个,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在“孰亲”、“孰多”的问题上,在得到名誉、财富与失去身体的问题上,是不难选择的。可是老子为什么还要问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呢?是不是多此一举或明知故问呢?其实不然。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我们都明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可是我们又都在不知不觉地犯一个低级错误,总是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功名、钱财上,为了功名、钱财不惜损耗自己的身体,有的是有意的,更多是无意的;总觉得身体没关系,工作才重要。可一旦发现身体有病了,甚至是得了难治、不治之症时,才悔恨不已,但是却悔之晚矣!所以现在民间有一句话,叫“年轻时用身体换钱,年老时用钱换身体”,我把它改一下:“健康时用健康换钱,不健康时用钱换健康。”

老子的提问是要我们回归到最重要、最亲近的身体上、生命上,要在迷茫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是不是把外在的功名、钱财看得比内在的身体还重要了?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有名有利与无名无利究竟谁更轻松、更自由?

请大家注意老子问的第三个问题是“得与亡孰病?”得到还是失去不仅包括名声、财富,还包括身体,得到身体和失去身体哪一个重要?你肯定会说那当然是得到身体重要了。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下,有的人为了得到身体、保持身体健康,于是过份保养、吃保健品、讲究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纵情恣意,结果反而伤害身体;有的人不过分看重身体,忘记躯体存在,不刻意保养,顺其自然,无为生活,结果反而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以老子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要不断思考,才能逐渐觉醒,找回本真。

当然老子并不是一个消极主义者,不是要我们丝毫不考虑名利、不考虑身体,老子只是强调人生的清静、自由、快乐,只要名利不影响到人的清静、自由、快乐的生活,那也是符合“道”的。可是往往人们将名利当作目标时,是停不下来的,是不知足、不知止的,往往都在追求“甚爱”、“多藏”。

所以老子语重心长地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爱惜必定招来更大的耗费,丰厚收藏必定招来惨重的损失。“爱”是喜爱、爱好、爱惜的意思,“甚爱”是过分的爱惜,那就是吝啬了。这两句话用了两个“必”字,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古人说话不轻易说“必”字,一旦说“必”那就一定会发生。这是老子阅尽人生万象之后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郭店楚简本有这一章,和通行本文字基本相同。只是“甚爱必大费”写作“甚爱必大悖”,过分的爱惜必定事与愿违、大大背离初衷,导致更大耗费。

为什么过分的吝惜、丰厚的收藏反而招来更大耗费、惨重损失呢?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将人生目标锁定在只入不出、锁定在对外物的无限索取而丝毫不付出上,这个人必定会被外物所左右,必定会无比自私、吝啬、贪婪,必定会被人们所厌恶、所抛弃。如果这个人是一个领导,那必定遭到他的下属的厌恶和反抗,他的下属必定会远离他而去,或者团结起来将他推翻。也就是说如果把财物占为己有就一定会失去了人心,这就是“大费”、“厚亡”。《礼记·大学》里有一句同样的名言:“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聚集财富据为己有,人民就会离他而去;散尽财富利益人民,人民就会聚在他身边。

最后老子总结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的人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遭遇危险,做到知足与知止的人,就可以长久平安。相比较而言,那些“知足”、“知止”的人,不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无限索取而不付出上,他们有满足和停止的时候。最重要是“知”,这是一种大智慧、大明智。“知足”、“知止”不是知识上的“知”,而是人生价值观上的“知”。“知足”是人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快乐之源、幸福之本。第三十三章说“知足者富”,第四十六章说“知足常足”,这里说“知足不辱”,俗语说“知足常乐”,“知足”比“知不足”更需要勇气和智慧,而得到的则是心灵的富贵、快乐与荣耀。我在讲解“知足者富”时,讲过真正的“知足”是任何时候都知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哪一个不是“知足者”“知止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写过《风雪中作》,本来是“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风雪交加、寒冷黑夜,可是“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我心里觉得满足,我的身体就安适,我心不浮躁也不烦恼,日子就过得舒坦。

     再说“知止”,知道停止,明白该停止时就停止,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度追求而导致损失甚至灾难。《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说:“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我已经分析过了。《周易》有一个艮卦专门讲“止”,《周易·贲卦·彖传》说:“文明以止,人文也。”《礼记·大学》提出要“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佛家有“止观法门”,《华严经》的要义就是“止”,“故止一处,无事不办”。可见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佛家都要我们“知止”。可是在当今社会“知止”的人太少了,多少人因为太贪心、不知止、任性扩张,最终暴雷,有的破产,有的进了监狱。我们要引以为戒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足、知止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洵之一

    感觉从阴阳的角度上讲,有得就有失,有健康就有疾病,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只清净自然,顺应天道,就不用太在意这些事情了,但若心生好恶而妄为,想要只得不失,这是不符合阴阳规律的,反而会不如所愿

  • 晓燕_zhao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晓燕_zhao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