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做事为什么不能太圆满?

058:做事为什么不能太圆满?

00:00
14:56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时下的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样样都拿得起,期待孩子成为一个全才。当孩子偏科的时候,就想尽办法弥补孩子的短板,哪怕遏制特长也要门门课程优秀。殊不知可能扼杀了一个天才。大家都知道著名文学家钱锺书,当年他报考清华大学时,英文考了满分,数学只考了15分,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可见天才、大师都是有短板有缺陷的。这其中的道理《道德经》第45章说得很清楚。我先读一下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章的第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大的圆满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却不会衰竭。“成”,意思为圆满,也可解释为成就、成功。“敝”,破败,衰竭。我们看一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那些最完美的东西总觉得有残缺,比如最圆即亏的月亮,一夜盛开的昙花,断臂维纳斯,等等。不完美的东西才完美,太完美的东西反而不完美。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晚清名臣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房叫“求阙斋”,认为万事不能太圆满,要留有余地,要恪守不圆满的人生原则。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信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提醒家人,‘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不圆满的状态,是一种珍惜福报、保持安泰的最好方法。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大的盈满好像有亏空,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盈”就是盈满,“冲”就是虚空。郭店楚简本有这一章,这一句是:“大盈若盅,其用不穷。”马王堆帛书本是“大盈如盅”。“盅”也是虚空的意思。当事物达到极度充盈状态时,‌它反而会表现出空虚的样子,所以它有无穷的作用。王弼说:‌“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最充盈的东西,随着万物的需要而无私给予,没有什么留恋,所以就像空的一样。比如天地包容万物,是最充盈的,但看上去好像是虚空的,天地总是给予万物,所以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就一个人来说,越是有学问、越是有修为,就越是谦虚;越是谦虚,越是放空自己,就越能海纳百川,道德境界也就越高。


“大直若屈”,最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屈”通曲,弯曲、委屈。比如最正直的人外表看上去反而像是委曲随和。河上公解释:“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曲者,不与俗人争,如可曲折。”一般正直的人不知道变通、不知道弯曲,直来直去,而最大的正直恰恰是知道变通、知道随机变化的人。该委屈时要委屈,懂得变通,才是最大的正直。


“大巧若拙”,最大的灵巧好像笨拙。“拙”就是:笨拙、不灵巧、拙劣。明·吴承恩《西游记》描写国王问唐僧:“不知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能长生?”唐僧作了回答,其中有两句就是:“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真正灵巧聪明的人是外拙内秀的,总是不露声色、不炫耀自己,隐藏才华,给人一种笨笨的感觉。这样就避免别人的嫉妒、伤害。“大巧若拙”还是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小巧是要用机心、要循规蹈矩,“大巧”是法无定法,自由自在、返璞归真,反对矫揉造作。“大巧若拙”表达了事物真实和简单的本质。苏东坡曾给他的侄儿写信说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特审美概念,八大山人的画就‌充满“拙趣”。‌


“大辩若讷”,最大的辩才好像木讷。讷:木讷,嘴笨,出言迟缓。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慎重,不轻易表态,不露锋芒。“大辩才”之人是针对“小辩才”之人而言的,“小辩才”的人总是夸夸其谈,轻易许诺,华而不实。大辩的目的是要说明事物的真相、事物的本质,所以需要一番深思熟虑,然后再审重地说出来,所以出言迟缓,好像嘴很笨。


这一章一连用了五个“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要与第四十一章的五个“大”结合起来看:第四十一章的五个“大”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说的着十个“大”,都是从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自然之道、人生之理,相比较而言第四十一章偏于讲自然之道,这一章所说的五个“大”偏向于讲人生之理,“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完美的人格形象,分别指最圆满有成就的人、最充实富有的人、最正直无私的人、最灵敏善巧的人、最雄辩有口才的人。这些都是指人的本质内涵,可它的外在表现却恰恰相反,最圆满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实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亏,最正直无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弯曲不直,最灵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辩的人看上去好像说话迟钝。


老子列举的这“十大”现象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我认为至少给我们有三点启示:


第一,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因为“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日盈则昃,人太圆满了也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所以要经常有意地有所欠缺,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无止境追求极点,万事不要做绝,一旦到极点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大成若缺”,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正是自我人生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第二,不要锋芒毕露,要韬光养晦,内敛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自己满腹经纶,也要隐含才华,与众人打成一片,与众人相融合,这样既是对自己的保全,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时时处处总是显摆自己的才华,必然引起别人的嫉妒痛恨,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大巧若拙”,才是在俗世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第三,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多事情外表情况和实际情况往往是相反的。比如“大巧若拙”,一个人看上去不太灵光、不善言辞、笨笨拙拙的人可能恰是一个智慧过人、能力超群的人。


老子最后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虚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炎热。清静才是天下的正道。“躁”就是动,有一个词就是“躁动”。要说明一下,这两句王弼通行本原来是“躁胜寒,静胜热”,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这一句原本就是:“躁胜寒,静胜热”。可是我们结合《道德经》其他章节,“躁”是和“静”相对的,比如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而“寒”自然是和“热”相对的,所以现代学者蒋锡昌、严灵峰、陈鼓应等人就将它改过来了。我认为两种说法都符合老子的意思。“躁胜寒,静胜热”,可以理解为活动可以胜过寒冷,安静可以胜过炎热。意思是反面能胜过正面,“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嘛。而改过来“静胜躁,寒胜热”,也是这个意思,在文义上两两相对,从而强调了“静”和“寒”能够分别战胜“躁”和“热”。“静”和“寒”属阴,“躁”和“热”属阳,阴能战胜阳。


所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就是平淡安宁、自然无为,一个统治者能做到“清静”,天下人就走向正道了。也有人把“正”解释为“政”、“贞”,意思就是首领、模范,只有清静无为才能成为天下人的首领、模范。意思倒没错,可是不如“正道”、“正途”说得更深刻。


     那么保持清净有没有办法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燕_zhao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一洵之一

    感觉君子不器应该不是让人追求成为全才,而是君子成人为先,而后才是成为某种人,君子使人器之,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天才,做事时要尽忠道,而对他人所不能尽恕道,小人使人则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