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六十七章
小邦寡民。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什么都小一点、少一点。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十百人之器,指的是大型的兵器,因为小邦寡民,所以即使有大的兵器也没有用,派不上用途。
使民重死而远徙。人们很重视死亡,所以为了远离战争,就会远徙搬家。
有车舟无所乘之。说有车也有船,但是不用乘坐,为什么呢?小邦寡民,我们去感受这四个字,有车舟但是不用,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欲望,出去干嘛呀,用不着。
有甲兵无所陈之。有兵器也有铠甲,派不上用场,用不着。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记事就是回到了最古老的生活方式。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甘其食,就是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很甘甜;美其服,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觉得很好看,心情很美;乐其俗,乐于享受我们这里的习俗;安其居,很开心,安住在我自己,住的这些房子当中。
我们看这四句话,有没有想到我们小时候啊?小时候是不是这个状态?小时候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状态呢?就是这种状态没有那么多欲望,小邦寡民的状态。你给我车,我出去干嘛?用不着,争那么多东西,有意义吗?就是这个生活状态。
邻邦相望。小到两个邦国都可以看得见的程度。
鸡狗之声相闻。我可以听到他家的鸡叫,他家也可以听到我家的狗叫。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来往为什么呀?还是因为没有那么多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多纷争。
我们去想象这个画面,邻邦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跟对面的邦国说:你过来打我呀。对面的邦国说:你来打我。都不去。因为现在的生活很享受,要你那地方干什么?打完你,你还要让我去治理,太麻烦了,不需要。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所以老子描述的是一种世外桃源。
我们看这个状态下,小邦寡民,什么东西都不大,都可以小一点。即使我们有一些大型的兵器,有车舟、有甲兵,我们也都不需要,派不上用场。我们只需要结绳记事,就是回到最简朴的,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不需要那么多。我们就可以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了。
小到什么程度呢?邻邦相望,鸡狗之声可以相闻,但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个状态,我们去体会这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在生活当中怎么用?是不是减少欲望,小邦寡民,就是人少一点、小一点,更容易达到。是不是越大就越不容易达到?所以这是老子的一贯思维,不要让我们追求那些大的东西,因为越大就越难治理,而小一点更好把握一点。
这种世外桃源的境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可不可以实现?在我们自己的家庭当中,可不可以实现?需要不受外界的影响,才可以实现。在我们小的一个氛围、团队当中,可不可以实现?可以。我们再说的小一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不可以实现?平时选择一个周末,可不可以去郊游?可不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闲适的时光?可不可以自己煮上一杯茶,过这种世外桃源的心境?所以这就是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我们从大的环境,有可能实现不了,但是起码在我们的心里还有一处桃花源。
我们看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天下归仁。能实现吗?想让天下归仁可以吗?好像不能,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有没有实现?有。老子的理想,想让天下万物各寻其道,都按道去运行就好了,可不可以实现?也可以,也不可以。从大的环境很难,但是从内心深处是可以的,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想一想,人靠什么可以生活下来呢?靠内心的这种文化,这种精神信仰,还有那一片桃花源。所以我们看自古以来,诗人心中有没有那个桃花源?有啊,所以才能写出来诗。
所以这些圣贤为什么坚持在讲道?因为道其实就在心中,不在别的地方。很多人会讲什么话?圣贤文化讲的东西不现实,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有。请问为什么要现实啊?想一想每天都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我们的心里都是现实,活得岂不是太苦了。我们生活要面对现实,但是我们心里就是要有些不现实的东西,就是要有一片世外桃源,就是有一片精神的净土,这个可以抵抗外界的风风雨雨。
当我遇到现实当中的困境,我心里知道什么?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知道物极必反,总有一天可以让我变得更好,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这种信念,让我们有勇气面对生活。当我们的感情没有那么顺利的时候,我们知道万事万物总是在变化之中的。既然没有,就说明无还会要生起下一个有,所以对未来的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可能什么时候,遇到了比过去更和谐美满的情感呢?这就是内在的那种精神力量,所以有这种精神力量的人,是不会被现实所打败的。
比如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人讲什么呀?累累若丧家之犬,就像一个狗一样。但是孔子会那么想吗?不会,我心中存的是《周礼》,存的是仁义之道,就是因为他心里存的是这种礼和道,所以他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
孟子是不是如此?同样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没有人去任用他。但是他依然讲什么?如果有明君,那么舍我其谁呢?一定是用我呀。他内在的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他抵御寒冬,抵御所有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不要啊?我们也要,就是因为我们内心要有这种精神力量,要有这种桃花源,要有这种世外桃源般的境界,所以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可以呵呵一笑。
尤其是我们懂得了道,我们就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实都不必执着,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东西,都会去消散。但是我心中还存着道,还存着美好,还存着那一句小邦寡民,还存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就是我内在最大的那个宝贝,可以温暖我整个身心。所以面对外在的风风雨雨,又何妨呢?
我很喜欢杜甫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讲什么呢?他在成都有个杜甫草堂(盖了几间茅草屋)。杜甫的晚年生活很贫困,他的孩子都是饿死的,非常贫困。杜甫草堂也是有很多朋友资助,他才盖起来的。有一天晚上,狂风大作,把他这个草房的屋顶都已经刮翻了。但是这个时候看我们怎么理解,要觉得他很苦,只能说是个俗人,就是心中没有桃花源。但是杜甫未必看到的就是苦,他内在是有自己精神信仰的。所以当他的草房被刮倒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呀?如果有一天,有那么多千万间的房子,可以让天下的寒士都来居住,给他们遮风挡雨,即使刮风下雨,安如山,不动。想一想这种境界,看到草房的屋顶掀掉了,还在作诗,就是不会被现实所打败。
就好像是现在,我们谈一段感情分手了,一边哭一边唱着,明天会更好。我们不会痛苦,因为我们内在是有精神力量的。说我们现在可能生活很困顿,但是依然相信,明天一定会有更好的机会等我们。这就是内在的这种精神信仰,可以滋养我们,可以带给我们的东西。所以不要被现实所缚,我们学习了道会明白,我们看到的现实也未必是现实,最后一切都是虚无的状态。这就是第六十七章,其实是非常美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三句在讲什么?六十七章讲的是小邦寡民,这一章就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不要那么多的修饰啊。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是不要知道那么多,知道那么多是没有意义的。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的人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什么不需要多?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多。这三句不是举了不同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多。这三个例子有没有讲完?没有。所以告诉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多,小邦寡民就很好。因为多修饰就会怎么样?失去了真实性。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当我们了解的越多,离真相是不是就越远?当我们想积累的越多,就会倚仗所积累的东西,反而就变成了不善于的那个人,所以什么都不需要多。
圣人无积。所以圣人是不需要积的,不需要积那么多东西。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圣人不用给自己积累任何东西,因为既然是为了别人,自己就会变得愈有,既然想去给予他人,就会变得越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所以我们学习天道,利而不害,就是利益万物,但是不会害。
人之道,为而弗争。做了一些事情,给别人提供了帮助,但是不要去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