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铜重器到华彩蜀绣,从璀璨金银到翰墨丹青,从温润玉器到绚丽唐三彩……盛夏之时,漫步四川博物院的展厅中,邂逅一场承载了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大蜀道文化特展。7月28日,“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在四川博物院开展。
“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 图据四川博物院
展览中,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66家单位蜀道主题相关文物430余件/套亮相,其中一级文物多达88件/套,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瓷、漆器、书画、蜀绣等门类。
就在特展开启的同时,一场关于蜀道的“头脑风暴”也在四川博物馆上演。当日下午,蜀道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交流会举行,来自考古界、文博界等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在蜀道历史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和蜀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交流会现场
“蜀道是翻越秦巴山地,跨越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古代中国首都与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以国家管道为主干的特定路网。”在交流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说起了蜀道的三重意义,即古代国家交通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时期重要国策“茶马互市”茶马古道的主道,以及古代长安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的北段。“蜀道具有三重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东洲,致力于蜀道研究30余年,被称为“蜀道教授”。在现场,他以《蜀道行道树种植的三个功勋人物考述》为题,带来了自己的思考。蔡东洲表示,自己长期以来都在研究“蜀道种树人”的种树故事,其中最厉害的三个人,他称之为“功勋人物”,分别是明朝剑州知州李璧、清朝梓潼乡绅潘浡、广元知县曾逢吉。其中,李璧的故事知晓的人不少,他组织整治官道“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成就“三百长程十万树”的辉煌。
交流会现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诗让荔枝道天下闻名。那历史中的荔枝道,真实的样貌又是如何?交流会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带来了以“问道贡荔之路:蜀道考古研究与保护思考”为题的演讲,他谈到,在由重庆、四川、陕西三省考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队伍,对荔枝道进行了考古专项调查,新发现了一批与荔枝道相关的古桥、道路、驿站、民居、古荔枝树等文物遗存。
蜀道上的风华万象,沿线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展现出这条道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雷玉华登台,分享了蜀道上石窟和摩崖造像的保护性设施。她谈到,以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南方石窟,普遍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和潮湿环境下植物、微生物生长的侵害。雷玉华从自己的调查研究出发,建议在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的保护工程中,对有历史依据的窟檐有条件修复者依样修复是无可厚非的。
此外,围绕蜀道中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保护历程,蜀道上三国文化遗存与调查研究等等话题,到场的专家学者也先后登台,发表了自身的观点,助力蜀道遗产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