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为利不为民?为何本该利国利民的水库,如今却饱受诟病?

水库为利不为民?为何本该利国利民的水库,如今却饱受诟病?

00:00
05:04

河南农民上个月辛辛苦苦浇活的庄稼,终于在这个月被淹死了。

短短几个字,就将广大农民艰难的生存和生产环境概括得淋漓尽致。虽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有着傲视全球的种地黑科技,比如将沙漠改造成良田,在南极种出蔬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时期,大部分地区,我们的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靠天吃饭的状态。中东部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中国的农业,带来了雨热同期的生产环境,但季风降雨量变化剧烈的特点,也让农作物极易遭受旱涝因素的影响,而一旦干旱或者洪涝灾害出现,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就大概率成为常态。

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民而言,没有收成的结果是令人绝望的,农民想要温饱甚至走向共同富裕必将成为空谈。而从国家大局层面考虑,农业作为三大产业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的现代化也必将是镜花水月或者空中楼阁。所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就高瞻远瞩,进行了一系列保障农业生产的布局。除了大力发展工业化,生产农业现代化生产器械,上马化肥生产线等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项目,更在改善旱涝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比如修建水利设施。

据统计,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动员亿万人民群众,修建了大大小小共80000多座水库等水利设施,极大地改写了中国广大农民靠天吃饭地困难局面。然而时至今日,尽管这些水利设施中,大部分还在发挥着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巨大作用。但我们的农民,生产环境似乎依然举步维艰。比如在旱情持续时间过长,迫切需要上游水库放水抗旱的时刻,上游水库却惜水如金,打死不向下游放水抗旱。农民想要浇地,不得不花钱买水,为了防止农民多花钱,很多地区还贴心地为水管装上了水表。

而当汛期来临,下游需要上游大坝发挥阻拦洪水作用的时刻,上游水库却纷纷开闸泄水,让下游本就举步维艰的局面更加艰难,汪洋泽国是下游的常态。于是,很多人就发出灵魂拷问,我们修建的水利设施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当年动员人民群众修建水库时,调蓄洪水并发电富民的好处,到底都体现在哪里了?其实,这种说法有些过于苛责了。因为水库的作用,被很多人严重地夸大了。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基本自西向东流淌。而我们的农业生产区,基本位于季风区域。季风气候对我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锋面气旋基本呈东西方向分布,基本与河流流向平行,一旦锋面气旋形成就是全流域疆域,而很多水库在中上游,就是蓄水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把下游的水抽上来;

二是而季风区域的河流,基本都是靠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的比例很低,这就意味着一旦降雨形成,必然是相当集中,上游来水的水量将远大于水库的承受能力。因此在汛期来临时,为了保住大坝,开闸泄洪成为必然的选择。在静夜史看来,水库能在洪水来临时,阻挡那么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为下游留出一定的撤离时间,也算功德圆满,甚至可以说是水库价值的主要体现。

静夜史不能理解的是,汛期泄洪情有可原,但旱季蓄水就不可理喻了。要知道,在干旱少雨的冬春季节,全流域的降水都少,如果每座水库都截留,那么下游将无水可用。更要命的是,今天的很多水库,都已经对外承包,用来发展养殖业。而水库一旦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那么下游人民群众的利益势必受到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对水库的作用,不能有过高的期望,但这不是水库被承包并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理由。毕竟,很多水库都是当年人民群众一铲一铲修起来的,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产,不是某些人创造利益的聚宝盆,更不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绊脚石。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居然天上客_wb

    狗屁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