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 王平破格受擢升

唯才是举 王平破格受擢升

00:00
15:57
唯才是举 王平破格受擢升
事典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文治武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的确,诸葛亮不简单,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以小小西川一隅之地,与强大的曹魏政权相抗衡,以攻为守,使曹魏不能得志于蜀汉,堪称卓越的成就。
诸葛亮之所以在政治、军事上成就卓著,原因固然很多,而他能不拘习俗地用人选将当是重要的因素。
民谚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诸葛亮用将不讲门第、资历、关系,只要是能谋善战者,便予以重用,甚至破格提拔。后来的大将军蒋琬,原来是职位很低的官吏。诸葛亮经过考察,发现蒋琬忠诚正直,于是就加以破格拔擢,委以重任。北伐时,诸葛亮使蒋琬留守成都做后勤。
又如姜维,原是魏国职位不高的将领,诸葛亮首出祁山时收降了他,见他忠勤时事,于是就不计较其降将的身份,提拔他担任奉义将军,封为当阳亭侯。
诸葛亮还鼓励部下推荐人才。
而诸葛亮重用王平,则是其知人善任问题上又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
王平,原是曹操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后投奔刘备,拜牙门将、裨将军。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首出祁山,北伐中原。王平被划属担任先锋重任的参军马谡麾下,协助马谡扼守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出任先锋要职后,拘泥于兵法“居高击下”等教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舍水上山,举措烦扰”,王平根据实战经验,料到这样做十分危险,因此多次规谏马谡改变错误做法,主张及时扼守交通要道,力保水道畅通。然而马谡却固执己见,断然拒绝了副将王平的正确建议。王平见劝阻无效,便率领一千余人另扎营寨以为犄角,以便在危急时能够相机行事。
事情果然如王平战前担忧的那样。
魏军突至,将马谡的部队团团包围,并断其水源,使蜀军不战自乱。魏军乘势大举进攻,大破蜀军,马谡狼狈逃窜。
在这种危急局面下,王平再次表现了自己杰出的将才。他令所部将士“鸣鼓自持”,疑惑魏军。这一招果然有效,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于是王平得以退回祁山大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失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丧失了夺取陇右的战机,首次北伐遭到挫折。然而王平却在此战中开始显露其知兵善战的才能:他劝阻马谡“舍水上山”之举,反映了他洞察战局的识见;而他击鼓疑敌,则体现了他临机应变的能力。
因此,诸葛亮回师后,在按律诛斩马谡等败军之将并上表“自贬三等”的同时,独独对王平褒奖有加,破格拔擢,使他成为蜀军中一位显赫的大将。
点评
诸葛亮慧眼识人,破格提拔人才,使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看重蒋琬忠诚正直,破格提拔他镇守成都。他发现姜维忠勤时事,不计较他降将的身份,让他担任军事将领。在北伐中原的战争中,王平指出马谡的布阵错误,并做好补救措施。诸葛亮秉公处置,斩马谡,自贬三等,并且对王平褒奖有加。
诸葛亮观察人物从品德和才干两方面入手,充分做到人尽其才,奖惩并行。对于自己的失败,他做到了惩罚自己,在朝廷中树立了公平公正的榜样。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克己奉公,是历代为官的楷模。
开卷有益
培养有潜力的下属
作为决策者,当你发现下属中有表现卓越的人才,应该善加任用。如果因为不信任他,无视他,把他当作平庸者,公司将走向下坡路。
当你发现人才后,需要注意:把他当作你管理技术上的一项挑战。在资质平庸的下属看来,你的管理绰绰有余。但是在优秀的下属眼中,你的决策者岗位代表的只是一个职位,并不表示你的才干比他优秀。
要让这样的人对你心服口服,你须要做出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他公开说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这是增加他对你的信任感,以及他对公司的归属感。如果他的建议被你接受,他必然更加乐于创新。
第二,赞美他杰出的表现。你不要怕他会被宠坏,对他的赞美会使他对你感恩戴德,记在心里,他在工作中也会更加有干劲。如果你对他冷漠,他对公司就没有归属感,会找机会另谋高就。
第三,给他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完成的期限。他会认为他得到了重视,不至于沉闷地工作。他也会在截止日期前卓越地完成工作。
第四,推荐他学习有帮助的课程。他学习课程才能开拓思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用在工作中。如果你把他的工作排得密密麻麻,他根本没有学习新事物的时间,他会筋疲力尽。人才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不懂的事物。
培养有潜力的下属,让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要重视他,认可他,鼓励他,让他成为你事半功倍的好帮手。
明确取舍 努尔哈赤的选择
事典
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反明,但在内部他却遇到了来自兄弟的强有力挑战和儿子的困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最亲的人也要下手。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建州左卫是奴尔干都司治下的一个卫所,从明成祖开始,努尔哈赤的祖先就担任建州左卫的指挥,此后因战功而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一职。
努尔哈赤的父亲成年后,由于受继母虐待而没有分到什么家产,努尔哈赤因此随父亲与辽东汉人做生意,借此机会熟悉了明朝的形势和典章,还学会了识汉字,增长了见识。当他投奔明朝边将李成梁时,深得李成梁的器重。
当时雄踞东北的王杲屡次犯边,被李成梁击败处死,王杲的儿子阿台起兵复仇,遭李成梁部队围困。努尔哈赤的祖父进阿台寨去救女儿,努尔哈赤的父亲也陪伴前往,结果明朝军队攻营时,二人遭杀害。
努尔哈赤听到疆耗时,悲痛万分,质问明廷为何杀死自己的亲人,明朝派使臣表示谢过,给了他30道敕书、30匹马,又授给他建州左卫都督、都督佥事加龙虎将军的衔品(爵至正二品)。
但是明朝对东北的政策仍然没有改变,继续执行分化、压迫女真的路线,万历十一年(1583年),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终于用父亲遗留的13副铠甲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反抗明朝的斗争。
随着反明斗争的不断胜利,努尔哈赤受到了来自他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强有力挑战,兄弟二人展开了权力角逐。
早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舒尔哈齐就成为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兄弟二人共同处理内部事务,相处还算是融洽。从明朝的往来官方文书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里面总是将努尔哈赤兄弟二人并称,而且舒尔哈齐曾以建州卫都督等身份,多次到北京向明廷“朝贡”,这在他兄弟之中,除长兄努尔哈赤之外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的关系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开始出现了变化。据一位名叫申忠一的朝鲜官员回忆,他到舒尔哈齐那里去时,见舒尔哈齐营帐中的各种器具均远远比不上努尔哈赤,对此舒尔哈齐也直言不讳,要求申忠一“日后你佥使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明显表露出对努尔哈赤的抱怨和不满。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率军队攻打哈达城时,由于舒尔哈齐所部战斗不力,使努尔哈赤大怒,在哈达城下当众怒斥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虽然没有还嘴,但内心对努尔哈赤已生怨恨,兄弟之间的关系正式出现裂痕。
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又以舒尔哈齐在乌碣岩战役中作战不力为由,下令将舒尔哈齐的两名部将常书、纳奇布论死。舒尔哈齐不服,认为是努尔哈赤想削弱他的势力,于是向努尔哈赤极力担保,常书和纳奇布这才免死,改罚常书银一百两,夺纳奇布所属牛录。
努尔哈赤这次虽然答应了舒尔哈齐的请求,但渐渐疏远了他,后来又借故削夺了他的兵权,将他放到一个有名无实的位置上。被削夺兵权的舒尔哈齐内心郁闷难耐,经常口出怨言,向他人诉说努尔哈赤的不是,还说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死去好。
努尔哈赤见舒尔哈齐公然与自己作对,为了巩固汗权,不受舒尔哈齐的潜在威胁,他下令收回舒尔哈齐的财产和阿哈(家奴)。为了免除后患,努尔哈赤又将舒尔哈齐的儿子中经常反对自己的阿布什杀死,并将舒尔哈齐的部将武尔坤吊在树上活活烧死。
然而,努尔哈赤还不放心,最终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将舒尔哈齐杀死,一说死于囚禁中。
在解除了舒尔哈齐对汗位的威胁之后,努尔哈赤又面临着第二次家族内部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焦点集中在他的长子褚英身上。
褚英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18岁的时候就奉父命率军攻打安楚拉库路,由于作战勇敢、杀敌有功而被赐号“洪巴图鲁”;之后又在乌碣岩战役中立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由于褚英在兄弟之中居长,且又经常随努尔哈赤出征立功,努尔哈赤有意培养他做自己的接班人。为了锻炼褚英,努尔哈赤授命于他执掌国政。
褚英的受宠很快使他受到其他兄弟,尤其是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嫉妒和反对。四贝勒即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侄子阿敏和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他们各为旗主贝勒,拥有军队和权势,在旗内是最高统治者。他们不满褚英得势,加上满洲又无立嫡长传统,所以他们不断向努尔哈赤揭褚英的短处,企图使努尔哈赤疏远、废黜褚英。
五大臣是与努尔哈赤长期同甘共苦的亲密伙伴,即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及安费扬古。他们在多年追随努尔哈赤的过程中,立下了卓著功勋,因而威望高、权势大,连努尔哈赤对他们也要礼让三分,而褚英不到30岁就执掌大权,对他们又缺乏应有的礼数,所以他们也对褚英有所不满。
于是,四贝勒和五大臣联合起来,共同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努尔哈赤起初并不相信,但禁不住他们多次说褚英的不是,努尔哈赤也有所动摇,就让他们每人写上一份文书。这些人的文书呈上后,努尔哈赤十分惊怒,因为里面说褚英不仅挑拨诸贝勒和大臣的关系,勒索他们的财物,还扬言若自己继汗位,将诛杀诸弟与大臣。
努尔哈赤见此情景,又将褚英与四贝勒、五大臣的力量相权衡,最后不得不疏远褚英,并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将其处死,褚英当时年仅36岁。
点评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战争中,与弟弟的关系从亲密配合到失和,再到最后消灭弟弟舒尔哈齐,兄弟阋于墙,无疑是一场悲剧。但这也是努尔哈赤为了维护部落的凝聚力,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后来,他再次面临一场家族争斗。原因是努尔哈赤看好长子褚英,但是因为褚英自己的行为不检点,缺乏礼教,口出恶言,遭到了弟弟们和大臣们的反对。努尔哈赤因此惩处了褚英,为部落的长期发展扫清了道路。
努尔哈赤的做法增强了部落的凝聚力,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然,从反方面来说,如果弟弟舒尔哈齐不对哥哥心生不满,体会努尔哈赤的良苦用心,这一对兄弟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如果褚英为人行为端正,对待大臣体贴入微,不被人抓住把柄,那么凭他在战争上的功绩,他会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人。
开卷有益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是一个牢固的整体,是成员共同目标的体现。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使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工作效率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呢?
一、团队要有铁一般的纪律
团队要有严明的纪律,每一名成员都要有自我约束的意识,要做到对纪律有敬畏的心态,大家共同维护好纪律的权威。如果纪律涣散,成员各行其是,团队的结局只有失败或解散。
二、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指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是一种精神指向标。它可以让大家互相信任,团结合作,使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更有干劲,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团队中人人都互相猜疑,“我多做了我吃亏”,那么这样的团队的气氛是压抑的,团队崩溃也是迟早的事情。
三、决策者善于解决矛盾
成员之间产生矛盾会阻碍团队的凝聚力,继而阻碍工作任务的完成。那么,一个决策者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在成员们中树立强有力的威信,明事理,会调节。当然还要有是非观,遇到关键的谁对谁错的问题,不能对矛盾两方都不得罪,应该要纠正错误,使团队健康发展。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会使成员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成员们的共同愿望。

多方求证 北宋统一之路
事典
宋太祖赵匡胤夺取政权,顺利而迅速地平定了内部反抗势力之后,新建王朝得到初步的巩固,他便准备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当时,南方有南唐、吴越、南平、湖南、南汉、后蜀、漳泉等割据政权,北方有北汉、辽国。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北宋王朝的安全。
当时,在四分五裂的割据政权并峙的中国大地上,辽和宋是两个力量最强、最具备统一中国条件的国家。就辽和宋而言,辽的经济、军事力量又显然占优势,而宋由于建国不久,在国力方面处于劣势。
北宋建国时,辽已立国四十余年,幅员广阔,五谷常常丰收,人口繁殖很快。经济实力远比深受五代战乱之害、元气未复的宋强大。辽当时拥有军队五十万,而宋只有禁兵十九万。
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统一天下呢?为这件事,宋太祖常常夜不能寐。建隆元年(960年)8月,太祖即位不久,就开始“密访策略”,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张永德说:“北汉兵少而悍,加以辽外援,不可匆忙地进取。臣以为,每每多置兵卒,骚扰其农作田事;再派间谍打入辽国,破坏离间辽和北汉的关系,以断绝北汉的外援,然后再伐北汉不迟。”宋太祖赞成其法。
之后某年入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太祖苦思用兵方略,难以入睡,便约了皇弟、开封府尹赵光义,深夜去扣宰相赵普的大门。赵普开门,见皇帝屹立风雪之中,非常吃惊,连忙迎进相府,堂屋内铺起厚厚的地毯,燃起炽热的烤肉炭火,围炉而坐,赵普妻子亲自把盏行酒。酒行数巡,赵普启问太祖:“陛下所来为何事?”
太祖道:“我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因此特来找你商量。”接着用试探的口吻说:“我想攻打太原。”
赵普沉默良久,说道:“臣不知道该怎么做。”
赵匡胤问赵普原因,赵普说:“伐取太原,由我大宋独自承担辽国之患,还不如先放过它,可以作为我们的屏障!等削平诸国之后,再去攻取也为时不晚。”
公元963年,太祖出兵两湖,一举灭掉南平、湖南两小国。之后相继灭掉了后蜀、南汉和南唐。实践证明了宋太祖“先南后北”战略的正确性。
点评
赵匡胤当上皇帝,建立北宋之后,面对的是诸国并立的局面。如何实现统一,是他要面临的问题。赵匡胤向文臣武将征求统一方略,最后听取了赵普的“先南后北”的方针,即先吞并南方各个小国,扩大了实力,再面对北方的北汉和辽国。赵匡胤按照先南后北的步骤,对南方诸国各个击破,为统一创造了大好形势。可惜赵匡胤生命短暂,死得不明不白。若他生命延长20年,或者10年,也许北宋的未来会更美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进行规划,然后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规划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实行。把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实现了,离大目标的实现就不远了。
开卷有益
化繁为简
决策者工作的特点是范围广,事情杂,头绪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就必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在职场中,决策者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结果事情越办越没有头绪;另一种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办事情又快又好。显然,第二种决策者掌握了化繁为简的方法。
化繁为简是一门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事物的关键环节。在工作中,决策者必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环节,使复杂的事物变得脉络可寻,清晰可见,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简化不合理的工作程序。决策者面对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排着队等着被处理。如果完全按照工作的排队顺序来处理,也就是事无巨细,一律平等,那么就会导致一直在处理许多“小事”,延迟了重要的“大事”,即因小失大。决策者可以先处理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将不重要的事情稍微延后。
提高决策者的时间效率,要求以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准绳来确定事情的排列顺序。决策者可以将每天面临的杂乱无章的工作系统化,按工作的轻重缓急、贡献大小来分为不同的类别,确定前后次序,这样做事情会轻松自在,容易驾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