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天门山”的诗和远方

芜湖“天门山”的诗和远方

00:00
06:40

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芜湖发布“声动芜湖”栏目,今天为大家分享:

芜湖“天门山”诗和远方



芜湖天门山又名东梁山或博望山,海拔为82.12米,在芜湖城北大桥镇的长江东岸,与西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宛如天设之门;远望又像妙龄女子的两道细眉,故又名峨眉山。


天门山人文景观——“铜佛寺”

天门山的铜佛寺虽然知道它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有着较悠久的历史,也经历过许多风雨。


公元463年,南朝孝武帝刘骏颁《博望梁山立双阙诏》,天门双阙乃奉诏而建。到唐朝佛教兴盛时期,山顶双阙改建铜佛寺,香火兴旺。随后因战事多有毁废,直到明朝天门山山顶又重建铜佛寺,因用稀有金属凤白铜做成的佛首,精致逼真,而闻名于世。


1853年,太平军五十余万人乘船万艘沿江东下,途经安庆、芜湖,抵进东梁山与清军遭遇,太平军攻克东梁山,山顶铜佛寺遭毁,铜佛如来菩萨头被乱兵拿下投江。六十年后有渔民撒网捕鱼带了上来,后有当地士绅佛门信徒和民众筹资在山上重建了寺庙,香火旺盛。


如今的铜佛寺建于1989年,寺庙内供奉着三尊大佛及大小百余尊菩萨,个个铸雕精细,形象逼真。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为此题了“天门圣境”四个大字镶嵌在大雄宝殿门楼上。


天门山人文景观——“天门书院”

历史悠久的天门书院,曾与绩溪桂枝书院,颍州西湖书院,歙县紫阳书院齐名。


天门书院,于宋淳祐六年,在大信镇(今属芜湖市大桥镇)创建,是安徽早期设立的第二所书院。


三年后,宋理宗为之亲书“天门书院”牌匾。书院内设山长、堂差、直学、司计各1人,四斋长谕各1人,生员以50人为限额。有书库、粟仓,设备齐全。明万历二十二年,移建于当涂县城内马军寨,扩建孚化堂、书舍56间。明末毁于战火。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改建于塌桥镇。1902年,安徽巡抚上奏朝廷改书院为学堂。1905年,知县胡汝霖将书院改为天门高等小学堂。


天门书院之称历经四朝659年。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天门小学易名天门书院,使其重建。


《四库全书》中有天门书院的史事,其中收录了元代经学家、明代国史编修官陶安关于天门书院的文章,可见天门书院早已名垂青史。


诗和远方

千百年来,天门山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望天门山》一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公元725年,也就是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26岁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下时所写。生动地描绘出天门山的风姿,极言春江天门日出奇观之壮美,抒发了诗人挚爱江山社稷的一腔激情。


天门山山势陡峭,如刀削斧砍,突兀江中,隔江对峙,真可谓“天门中断楚江开”,二山中又以东梁山最为陡峭,巍巍然砥柱中流 ,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只见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各种船只从“天门”中穿梭往来,让游人赏不尽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美景。



主办单位:芜湖市委网信办、芜湖传媒中心

主播:海王星

编辑:张文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