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状况频发,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极端状况频发,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00:00
19:29

文/叶檀财经团队

天气超级热,雨水超级多,洪水异常泛滥,天气极端反常。

在杭州、在长沙、在安徽,异乎寻常的暴雨好像电影《后天》,末日降临的临场感,让人透不过气来;在广西、在广东、在湖南,部分地区遭遇1998年以来最凶猛的洪水,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洪水蹂躏。

除了洪水猛兽,热浪也在席卷全国,最近上海人被“烤焦”了,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全国九个地方,正遭受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最高平均温度。

2024年,无论你身处何地,几乎不可避免要遭受至少一种极端气候的洗礼。

极端气候,意味着什么?

2024年6月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至2028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将比1850-1900年基线高出1.1°C至1.9°C。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将创下新的温度纪录,超越2023年,成为人类最热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则预计,如果未来10年地球温度上升1.5°C,人类将会面对:

极端高温灾害量是100年前的 4.1 倍,强降水灾害量是历史的1.5倍。

这意味着,过去被认为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灾害,将可能常态化。

更加不幸的是,亚洲是最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地区。

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显示,2023年,亚洲是世界上灾害最多发的地区,受天气影响最严重。

相比于对人直接且有形的伤害,在经济层面,很多影响无影无踪,但杀伤力一点也不弱。

2024年4月17日在《自然》期刊上,来自德国的麦克斯米利安·科茨、安德斯·莱文曼和莱奥妮·温茨等人,通过分析过去40年全球1600多个地区的实证数据发现,极端气候会造成全球平均收入永久性的减少19%。

中国经济这几年不如很多人的预期,除了大家知道的原因,天气因素早已无法忽视。

2024年2月,制造业PMI仅为49.1%,环比1月份下降 0.1 个百分点。

1月份的时候,很多机构都对2月份的数据充满期待,结果不尽如意。回过头来看,没人能预料到,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冻雨等极端天气。冻雨和气温断崖式下滑,会直接影响到供给和需求,影响到生产和制造。也正因为这样,2月份生产、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指数等PMI细分项,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刚刚过去的5月和6月,与2月份的情况如出一辙。

多地洪水泛滥、大暴雨、高温,对开工,对物流,对销售的影响巨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整个6月,南方暴雨范围广、过程雨量大、极端性强,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纪录。自6月2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0天发布暴雨预警。

从高频数据看,近四周全国水泥出库量、基建水泥直供量同比分别为-22.7%和-9.2%,跌幅分别扩大1.1和3.7个百分点;钢铁建材表观需求同比-20.8%,跌幅较5月末扩大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5月和6月两个月PMI等数据连续不及预期,也是因为没人能预料到极端天气如此肆虐。

财信研究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受到高温强降雨天气扰动,7月份,也就是这个月的PMI,可能还会回落,他们预测7月份PMI可能会是49.2%。

从灾害中走出,风险减量是关键

为了让中国经济重回正轨,各级政府都在拼,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

但,天气是无法掌控的。

极端气候来袭,不仅会打乱经济恢复的节奏,更会破坏经济原有的底色。

应急管理部的统计显示显然,2022年全国受灾人数1.12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2023年全国受灾人数9544.4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2024年截至到5月份,全国已有2000万人次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0亿。

从6月、7月的情况看,算得上是2024年极端气候最严重的两个月,届时又会造成多少损失,影响多少人的家园?

发生了意外,理所当然应该寻求政府的帮助,但民众的损失,政府不可能全盘弥补的。

尤其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很大,本就不富裕的财政状况,面对飞天横祸,无疑是雪上加霜。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税改问题,就是眼看地方吃紧,拿出来救急的方式。

我们一直说要可持续发展,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可持续”三个字,沉甸甸。

既然灾害是持续的,且越来越持续,相对的,面对灾害的方式,也得是持续的,起码能跟得上灾害发展的速度。

面对极端气候,我们目前的精力多数在,如何降低温度,减少碳排放方面。

对于灾难来临,如何应对,我们着墨很少。

对受灾的人来说,最迫切的也许是,如何让灾难少伤害到我们,如何从灾害中更快地走出来。

这些是非常临场,非常现实的问题。

2024年7月12日,由中国平安牵头,南方科技大学金融系主任王树勋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陈秉正联合主笔的《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报告,对于我们当下如何应对灾害给出了非常多有宝贵的观点。

报告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韧性社会。

韧性社会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韧性,一类是财务韧性。

物理韧性很好理解,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比如各种水利工程、城市管网的建设等等,但是财务韧性,对社会,尤其普通人来说,相对陌生。

什么是财务韧性?

从反面理解可能更容易一些。

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多数人的应对方式是,来了就是来了,毫无准备,完全是被动应对,可以说处于一种裸奔或者说彻头彻尾的脆性状态。

在《贫穷的本质》里,作者也专门提到,在印度,大多数老百姓,基本没有对灾害的危机意识和应对思考,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只要遭遇打击,就会倾家荡产,重启人生,完全没有自保能力。

财务韧性就是从财务上,提前做好准备,对冲灾难带给自己,带给社会的潜在伤害,防患于未然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发达社会中,保险是公认的,提高财务韧性非常有利的工具,而保险渗透率则是衡量一个社会财务韧性的重要指标。

《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中,从宏观角度,给出了当灾害来临时,保险渗透率高低,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那些保险渗透率较低的国家,一旦有了重大灾害,数以年计,对GDP的影响都难以消逝。

《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援引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05年,每投入1美元减灾能够产生4美元的效果,到了2017年,投入1美元的减灾变成了6美元。

单位投入减灾效果的提高主要在于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受到损失的财产不断增加。

而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投入更多减灾资金或者保障资金,会更有助于减少人们的财产损失。

加大风险减量投入可以大幅降低灾害的影响,这在中国同样适用。

《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基于风险减量评估模型,以广东省的农业保险为例,得出结论:

如果将减灾投入从2022 年保费的 1.33% 提高到保费的 4.55%,可以将灾害损失降低超过十个百分点。

从整体投入来看,综合减灾费用和保险理赔支出,反而节约,相当于2022年保费2.9%的成本。

《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的可贵之处,不仅在分析理解灾难,更在于提出了很多适用于中国的减灾办法。

史培军教授认为,《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首次明确了全国自然致灾高危险区、高灾情区、高风险区、低减灾能力区。

未来,可以米级为精度的房屋信息和多灾风险定量评估指标与模型体系的建立,使以“房屋”位置为基础的多灾种“财产与生命”保险成为可能。

应对极端气候

不仅关乎灾难本身,更事关金融安全

灾害保险对于普通人抵御风险很重要,对整个社会更快的从灾害中走出来也很重要。

根据慕尼黑再保险的研究报告,2022 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3,130 亿美元,其中只有不到一半得到了保险覆盖,形成了 58% 的保障缺口。

如果剩余的58%保障缺口可以被覆盖,灾害造成的损失,会以最快的方式的得到缓解和弥补。

听上去,只要让中国完全覆盖灾害保险,似乎全民就能够拥有财务韧性,韧性社会就会立刻建立。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保险公司来说,灾害频发意味着赔付的概率在不断升高,财务的脆性不断在增加。

据《202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2024年我国保险资产规模已经增至30万亿。

30万亿体量的金融巨兽,意味着什么?

类似银行一样,如果净息差不断缩窄,会冲击整个银行体系,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最近,央行下场子干预债券市场,卖出国债,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引导远端国债利率提高,缓解银行存款搬家和净息差不断缩窄的窘态。

2013年7月,中国平安就被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名单,2023年10月我国也在评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

随着灾害越来越多发,保险公司在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越发重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灾害保险价格,给自己更多的韧性。

据国际头部再保险经纪公司 Guy Carpenter 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的巨灾保险费率在 2023 年出现了 29.3% 的增幅。

2024 年 1 月 1 日的保险合同续保价格 显示,全球巨灾再保险价格指数继续上涨了 5.4%,美国巨灾保险 2024 年 1 月 1 日的续保价格指数已经达到2000 年初的 2.7 倍。

保险的本质是精算风险的结果。在灾难面前,为了覆盖成本,保险价格不得不水涨船高。

但保险价格的提高,无疑会造成保险缺口的难以弥合。

针对上述症结,王树勋教授给出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冲击,保险公司一方面做好防守,以确保在自然灾害频发下自身的财务发展,另一方面还需做好进攻,用新型气候减灾保险来帮助城市、乡村和社区建立韧性。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保险公司的核心工具是数据应用和产品创新,包括气候变化造成损失的数据建模,保险产品及减灾技术的有效融合,以及灾害风险转移分散的有效机制。

在《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中,美国佛罗里达州建立韧性社会的思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美国最易遭受飓风袭击的州,佛罗里达建立了全美第一个由联邦和州提供免税待遇、州政府运营、私人积累资金支付巨灾损失的再保险项目——飓风巨灾基金。

该巨灾基金的特色之处在于,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相关法律和专业性组织,是一种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机构的联合保障方式。

截至 2022 年,佛罗里达飓风巨灾基金累计盈余达 120 亿美元,在过去 30 年 内支付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索赔,为佛罗里达州居民节省了超过 1500 亿美元的保费。

佛罗里达的启迪在于,政府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其中,发挥主导性,在税收、在会计制度等层面提供全方面保障,从而让整个社会,降低成本,提高韧性。

据公开资料,以深圳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地区,政府正在积极介入,使用市政财政资金从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巨灾保险,为城市居民提供全面的灾害保护,包括人身伤亡、搬迁和安置、灾后生活援助、住房安置补偿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核紧急情况提供赔付。

尽管部分地区政府在行动,但是远远不够。

史培军教授就认为大湾区保险深度太低与其经济地位不符,大力提升大湾区自然灾害保险已势在必行,是实现国家大湾区战略的重大行动!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湾区,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能更加紧迫。

希望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的

希望社会更加韧性

7月12日发布的《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很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不仅提供了很多背景和思考,更多可落地,可实践的办法已然呼之欲出。

甚至韧性社会建立的矛盾、痛点,相对应的解题思路,也有明确的方向。

能够这么接地气,和本次报告的牵头人,中国平安自身的实践,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最领先的ESG企业,平安在MSCI ESG评级中等级为A,在中国企业标普全球ESG中评分为最佳1%,在晨星 sustainalytics 评级为17.0低风险。

平安能够在ESG领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减碳方面,平安从自身做起,确立了明确的碳排放路线图。

平安承诺不晚于2023年实现运营碳中和,不晚于 2060 年实现资产组合层面的碳中和。

在组织架构上,因应 ESG 的发展趋势,平安集团从集团董事会层面全面监督 ESG 事宜,并对集团的 ESG 策略及信息披露承担全部责任。具体下设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指导绿色金融、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等 ESG 核心议题的实践管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外沟通与传播等。

在具体业务层次,平安绿色业务发展迅猛。

截至 2023 年 12 月公司绿色保险原保费收入 372.96 亿,较上年增长近 49%,保险金额 48.9 万亿。绿色保险赔款超 190.98 亿,同比2022年增速超40%。

全国首单 ESG 保险及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就是在平安落地的。

为了支持重工业减碳,平安为某钢铁集团新材料产业基地升级改造项目提供钢铁超低排放绿色贷款,探索转型金融新路径。

据报告统计,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达 1286 亿元,同比增长 19%,且已 100% 将 ESG融入投资管理要求。

在巨灾保险等灾害保险方面,平安和多地展开合作,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

据报告,平安产险已和深圳、北京、广东、湖北、黑龙江、广西、陕西、青海、西藏、厦门、大连、宁波等多省市就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并结合各地需求,广泛开展巨灾指数保险、巨灾救助保险、复合型巨灾保险等保险产品试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家广东,平安建立了巨灾指数保险,累计赔付金额超 11亿元。其中包括, 2018 年台风“艾云尼”和“山竹”带来的损失1.6亿,2023 年台风“海葵”造成的损失2.5亿。

在减灾或说风险减量方面,平安把功夫放在日常。

财险部门专门组建了130余人的专家团队,在气象、地质、洪水等个领域提供专业意见,还有一支遍布全国42家分公司的救灾服务队伍,人数超过1万人,时刻准备着。

为了支持防灾减灾工作,2023年平安投入5亿元,用于科技平台的搭建,为客户提供风控服务。

其中,平安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 DRS3.0可以准确识别风险并平均提前 48 小时预警,为减灾防灾做出重要贡献。

写在最后,平安看到仅靠自身,甚至行业的力量不足以帮助更多民众摆脱极端气候的影响。他们牵头组织完成《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治理:保险业的实践与展望》的研究,也是希望通过它,能够进一步为国家献策,为监管建言,为行业助力,为适应气候变化建立更完备的保险体系,从而提高社会韧性,让更多老百姓减轻灾害损失,尽快从灾害中走出来。

平安,平安,希望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的,即便在灾害面前,在极端气候面前,我们都可以携起手来,一起抵御风险,抵御未知,抵御已经降临人间的极端气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菜菜_c8n

    天气不是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 越闽粤

    未来五年至五十年国内人口持续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甬莞高速穿过的地级市市区将迎来大爆发式发展,尤其台州优质股汕尾潜力股!

  • 数智老王

    不要推卸给老天爷

  • 风雨之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