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个浑身充满恨意的国家。
时至今日,“德国制造”依然是很多人心中制作精良的象征,甚至“青岛下水道油纸包”的传说依然余音绕梁。
但直至今日,德国制造虽然走向世界,但德国的势力却被牢牢束缚在欧洲的一亩三分地。
而之所以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直接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领土不仅再度大幅缩水,更是被美苏英法四国联合瓜分,直到1990年才重新实现了部分统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今天的美国和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都可谓德国的头号宿敌。毕竟,德国想要称霸欧洲,就必须和苏联争个你死我活,而美国今日依然在德国驻扎着数以万计的美国大兵,直接扼杀了德国的欧洲霸主之梦。
但问题是德国在成为世界大国甚至超级大国之前,首先是一个欧洲强国。而在欧洲的小天地,德国受到的阻力不仅相当巨大,而且就在眼前。毕竟连欧洲都冲不出去,何谈站在国际舞台和美苏等世界大国一争高下?
而阻碍德国冲出欧洲的欧洲国家,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德国过分强大。毕竟,就算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的心有余悸,在欧洲这个面积不大,但国家却星罗棋布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没有出现大一统帝国的土壤。
而付出实际行动并一度让德国差点儿凉凉的国家,是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而英国之所以之所以在德国的仇恨簿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和德国因为区位形成的结构性矛盾。
这个矛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陆帝国有纵横海洋的梦想,海洋帝国有逐鹿大陆的雄心”。
所以,英德两国“你若安好,那还了得”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欧洲历史虽然不如四大文明古国尤其是中国这样源远流长,但满打满算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由于“山海相间”的整体区位,欧洲各国在14世纪推开文艺复兴大门,又在15世纪开辟了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文明逆势崛起,并迅速超越东方成为近现代世界舞台的中心。
而在文艺复兴前的黑暗中世纪,英德两国的矛盾就已经相当明显了。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后,日耳曼人建立的东法兰克帝国构成了德国的前身。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为罗马皇帝,后腓特烈一世在1254年改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
而同时代的英国,主体盎格鲁—撒克逊人作为西日耳曼人中的北海日耳曼人,和神圣罗马帝国有着同样的祖先。只不过在5世纪被匈人驱逐后,他们漂洋过海涌入英伦三岛,最终演化成了英国人的祖先。
虽然和神圣罗马帝国同属一脉,但就和今天的美国和英国貌合神离一样,因为英吉利海峡阻隔的特殊区位,英国有了“旁观者清”的条件,并逐渐萌生了“离岸平衡手,欧洲搅屎棍”的思想。
虽然当时的英国没有掌控欧洲的野心和能量,但却一直有当法国人爸爸的想法,这是英法世仇的开端,也导致了1337年到1453年长达百余年的英法战争。
而此时的欧洲大陆,皇权与教权的矛盾甚嚣尘上,皇权与教权紧密结合的法国一直都是皇权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的“亲儿子”。所以,尽管英国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兴趣索然,但因为法国,两个“爸爸”有了微妙的矛盾。
而大航海时代以后,英德的矛盾也逐渐白热化。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逐渐攫取了海上霸权。
无敌舰队覆灭后,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尼德兰首先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疯狂扩张,最终建立了极盛一时的尼德兰海上帝国。但随着英国取得了三次英荷战争的最后胜利,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作为欧洲范围内面积较大的岛国,英国在陆地上有比尼德兰更加高水平的自给水平,更重要的是岛国的区位为英国提供了更便利的出海条件,英吉利海峡更是成为保证英国相对安全的最佳屏障,这些都让文明轨迹相对隔绝的英国最终跑到了欧洲大陆的前面,并最终掀起了震惊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161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在旷日持久且深刻改变欧洲历史格局的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和法国、沙俄等国站到了一起,和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等国进行了空前惨烈的厮杀,日耳曼各邦国约25%~40%的人口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男性。
此战不仅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结束,成为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更让德国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蹶不振。
而彼时的英国,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空前扩张,逐渐成为西班牙帝国后的又一个日不落帝国。
随着对殖民地财富尤其是棉花的掠夺,英国逐渐掌控了棉花产业,为了摧毁殖民地的传统棉花产业,英国革新技术,尤其是降低成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随着珍妮纺纱机的问世以及瓦特对蒸汽机的革新,工业革命首先再英国爆发。
而和四大发明尤其是火药在中世纪引爆了技术革命进而引发了政治革命一样,当英国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传递到欧洲大陆,法国革命也呼之欲出。
而后在1804年经历的拿破仑帝国,彻底终结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从此德国更加四分五裂。
在绞杀拿破仑帝国的光辉岁月,英国和普鲁士、莱茵联邦等德意志邦国同仇敌忾,但当拿破仑帝国覆灭,英国和德意志的亲密迅速烟消云散。
1848年的欧洲革命,间接推动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深刻改变了欧洲大陆局势。尤其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连续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为1871年成功统一扫清了障碍。
与此同时,俾斯麦在欧洲政治舞台左推右挡,成功平衡了欧洲各帝国的矛盾。
但,德国的统一,虽然让法国等国家承受了胯下之辱,但英国无疑更加如坐针毡。
果然,当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打破了各邦国的壁垒后,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强劲动力,德国经济一飞冲天。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本土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6700万,铁路里程63000多公里,其经济实力远超英国和法国本土,诞生了一系列光辉璀璨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先进技术。
经济的强大,需要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庞大的倾销市场作为支撑。但由于德国后来居上,尽管在海外殖民地的扩张上不遗余力,但殖民地面积也只有259.1万平方公里,虽然远超本土面积数倍,但相比于英国的3397.3万平方公里,法国的1167.7万平方公里殖民地,德国的殖民地实在是相形见绌。
所以,在赶走俾斯麦后,德皇威廉二世就开始了咄咄逼人的扩张,鉴于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所以自然是德国首当其冲的目标。
为了应对德国咄咄逼人的姿态,英国再度调整外交战略,和法国、沙俄结成协约国阵营,而德国则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同盟国阵营。
1914年,一战爆发。
因为陆地对抗很快陷入堑壕战的窘境,于是德国不得不谋求通过海战扭转不利局面。于是双方在1916年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日德兰大海战。
由于德军密码被英国破译,所以日德兰海战成为英德双方的消耗性对抗虽然德军损失小于英军,但英军因为远超德军的数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不仅德国短促的海岸线被封锁,舰队更是失去了用武之地。
由于1917年美国的参战,战争的天平不断倾斜,最终德国在基尔水兵的起义中,德国在1918年宣告失败。
同盟国失败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惩罚,作为主力的德国尤其变本加厉,除巨额的战争赔款,领土更是被割去了1/8。
因为元气大伤,以及普法战争等新仇旧恨,法国对德国的惩罚和制裁尤其凶狠,以图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
相比之下,英国出于大陆均势的考量,对法国对德国的穷追猛打颇为不满,主张以安抚为主。但德国的实力实在恐怖,相比于制约和自己同样的法国,英国更害怕德国的东山再起。
而相比英法,美国虽然没有在一战后实现鸟枪换炮称霸武林的目标,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在战后关系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为了牵制英法,同时阻挡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美国在援助英法的同时大力扶持德国复兴,使德国在战后10多年便恢复了元气,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更是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再度成为欧洲霸主,迫使英法只能采取绥靖政策,以图将纳粹浪潮祸水东引。
只是,希特勒吸取了德国在一战中两线作战最终一败涂地的深刻教训,采取了拉拢一方打压一方的策略,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秘密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定了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的1939年9月,苏德两国瓜分了波兰。
而后,德国兵锋西指,在短短数月时间里横扫西欧,灭亡法国,并对英国展开了猛烈进攻。
只不过,英吉利海峡,再度让陆军一流、但海军短腿的德军望洋兴叹,再加上苏联在东欧的挑衅,德国在还未搞定英国的情况下就闪击苏联,拉开了苏德战争的序幕。
而由于意大利这个猪队友的不给力,德国不仅两线作战,还被迫在巴尔干和北非开辟了第三战场,三线作战加上反法西斯联盟的空前强大,德日意轴心国最终彻底失败。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伤亡最严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除催生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更彻底埋葬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间接掀起了战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的浪潮。
英国的衰相,其实早在1899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后就开始了,而二战彻底终结了英国的殖民帝国梦,随着印度这颗王冠上的宝石自立门户,英国被彻底打回原形,也成为二战的最大输家。相比之下,及时举手投降的法国反而保存了较强实力。
为了防止法西斯的死灰复燃,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对德国进行了更加严酷的肢解,除夺走了龙兴之地东普鲁士,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本土更是被美苏英法瓜分。
虽然随后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撕裂直到1990年才最终弥合。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德国等欧洲国家开始了痛定思痛的反思,尤其是在美苏疯狂撕扯欧洲的情况下,各国的反思更是愈发深刻。
为了避免被彻底边缘化,联邦德国和法国这对宿敌决定放下历史恩怨,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东山再起。于是1951年,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成立欧洲煤钢联营,开始了恢宏的欧洲一体化运动。
彼时的英国,虽然是欧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和美国藕断丝连的关系,战后的英国对德法等国的一体化不屑一顾,反而愿意追随美国耀武扬威。
但美国对英国釜底抽薪的打击从未停止,除推动印度等殖民地独立,1950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更是伙同苏联威胁英法撤军,从而彻底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踹下神坛。
感觉伤不起的英国最终选择和欧洲伙伴一起玩,但欧洲共同体却“昨天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对英国的回心转意,欧共体表现出了强烈的不屑,尤其是法国,说什么也不同意英国入伙。
法国之所以不爽,除了英国作为欧洲搅屎棍的不堪历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的英国不仅和法国一样同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有着比法国更强大的国力,一旦英国入伙,法国还怎么在欧共体呼风唤雨?
但德国不同意,一来欧共体本就是以联合整个欧洲为目标;二来英国再强,经济实力也不如德国,而在欧盟这个经济为先导的联盟中,英国的入伙是对法国的最好掣肘;三来与其留着英国在欧共体的圈儿使坏。不如拉进来搞扶贫摊派,所以英国最终入伙。
而英国加入欧共体后,搅屎棍精神不改,比如不接受欧元,让德国常常激动到心肌梗塞。
因为欧盟虽然是经济联盟,但因为联邦德国实力强于法国,所以本质上仍然是德国为主导。在美苏争霸的大环境下,欧盟作为经济上的“北约”,同样有着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作用,这是美国坐视欧盟坐大的根本因素。
而欧盟,也成为德国曲线统一欧洲的目标,毕竟,本质上无论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都需要面积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但因为“和平统一”的方式,尽管欧盟整合程度远超其他国际组织,但距离苏联这样的国家联盟依然有十万九千里里的遥远距离。
而且欧洲自古以来支离破碎的窘况,注定了欧盟的统一,也只能是表面统一的貌合神离,这是德国最无语凝噎的地方。
而英国的“不爽”,让德国的苦心孤诣欧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差点儿连最基本的统一都不复存在。
随着苏联的行将就木,对东欧的控制也聊胜于无, 于是柏林墙最终倒塌,东西德国也终于走到了合二为一的历史关口。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率先跳出来反对,其次是法国和意大利,相比于这些昔日同仇敌忾的盟友,苏联作为德国的宿敌反而成了两德统一的最大推手,而两德统一也成为欧盟的第一次撕裂。
1991年苏联解体后,欧盟追随北约开始了疯狂的东扩进程。对于德国而言,将贫穷的东欧各国拉进欧盟并作为德国的市场,符合德国的根本利益。
但因为东欧穷国的加盟,英国作为欧洲三驾马车之一,不得不摊派到更多的扶贫任务,尤其是大量接受难民后,这和英国在欧盟大家庭中得到的利益严重不对等。再加上美国为了压制欧盟,再度和英国你侬我侬,最终不满欧盟的英国越来越离心,并最终和欧盟分道扬镳。
英国的远走高飞,再度给欧盟造成了致命一击,除失去了一个巨大的钱包,英国的离开还给其他心生不满的欧盟国家起到了极坏的榜样作用,欧盟的凝聚力越来越力不从心。
而离开欧盟后的英国并没有离开欧洲,重新回到加盟前状态的英国重新成为欧盟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德国放任自流,欧盟解体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强势挽回,又会被其他国家扣上“公器私用”的帽子,结局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德国领导下的欧盟最终选择了投靠美国,积极加入反华的行列。毕竟只要和美国利益保持一致,就能最大程度地削减英国的影响。而且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上了美国的贼船后,有了“前科”的欧盟为了维持现状,似乎也别无选择。
而欧盟的主动投降似乎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所以未来英国也必将是最终肢解欧盟的最大推手,所以德国对英国的仇恨,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消弭,反而会冤冤相报,最终不共戴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