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所见可还,能见无还?根性不灭吗?谁灵光独耀?

所知所见可还,能见无还?根性不灭吗?谁灵光独耀?

00:00
08:31

楞严是圆顿大法,前面讲这些理论,讲这些方法,到后面《二十五圆通章》里面就是举实证,举这些菩萨他们怎么证得的。这二十五菩萨都是修的楞严大定,都是修的舍识用根。所以每一位成就都是第一,没有看到第二的。为什么是第一呢?只要明心见性,他这个办法就是第一,唯有第一法才能明心见性呢。

而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拣选,特别推崇耳根圆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上来说,耳根最利。当然讲耳根最利是讲大多数的人,也有少数例外的。有少数眼根利的,看东西看得清楚,听东西听不清楚,那是少数。绝大多数是耳根利的,你叫他看经,看了多少遍他不懂;你叫他听经,听一两遍他明了了。这就证明是耳根最利。

那么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闻声性而证得了圆通,就是证得了明心见性。换一句话说,观音菩萨根性与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性相同。那么我们娑婆世界采取观音菩萨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道理是在此地啊。因此楞严经全经的精华,也正是在观音耳根这一章,全经精华之所在。

那个二十五圆通,就像华严经里面五十三参,是一鼻孔出气,一个味道啊,这是经典的好处。华严经份量大,楞严经份量少。楞严讲理论,讲方法,又有实际的例子,那么华严亦复如是。可是华严毕竟是份量大,说得详细,说得周详啊。楞严文字少,没有方法像华严说得那么详细。一个细说,一个略说。这两部经合起来看,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那么我们道场,这几部经啊,都在这里合起来看。合起来看好处很多,古大德解经,以经注经,以经解经。我们现在这几部经合起来在此地讲,确确实实能收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几句就不必细说了。【暗还黑月】,黑月是暗之体性,是暗的来源,暗可以还原的。【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这个缘就是见缘。【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这一句话是总结一切万象,前面是举出这八个例子来说啊。一切万象都是这样的境界,各有所还。那么在这一段文里面,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佛举出眼根所对的这八种境界相。这些境界全是缘生法,既然从缘来,还从缘灭啊。有去有来,就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前面比喻作客,比喻作尘。

那么这都是说所见的境界。所见的境界如是,所闻的境界,所嗅的境界,所尝的境界,所触的境界,乃至所知的境界——意根所知的境界,无不如是啊,全是生灭法。

下面经文说:【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八种是指前面的相、境界相,这还是叫着阿难说的。你见八种境界相的那个「见精明性」,这就是讲的见性,「当欲谁还?」,还给谁呢?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就在这八个境界里面还给谁呢?如果说我的见性还给明了,明要是灭了,见性也就没有了。没有见性,这个暗现前,谁见到它呢?哪一个见暗呢?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就是说明境界有生灭,各有所还,我们能见的见性还给谁呢?没有地方还!由此可知,境界相有种种差别,能见的见性没有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凡是能还的当然不是自己。不能还的,没有地方可还的,那不是自己是谁呢?!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妄心有还,不是自己。见性无还,见性才是自己。我们这个身体、色身,诸位都晓得,它这个细胞新陈代谢啊,各有所还呀,这个色身不是自己。妄心不是自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所想的,也各有所还,正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这妄心不是自己。

在我们这个身心里面去找,找到什么呢?哦,找到六根的根性是自己。为什么呢?它不生不灭,它不随境界而有所差别。那么换句话说,六根根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垢不净的。这不是自己,谁是自己呢?!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的六根根性啦,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啊;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啊,就是指的六根根性脱根、脱尘。根是讲我们的根身,这是色法。尘是指外面的一切境界,六尘境界。它是独立的啊。根与尘都是境界相,通是生灭法,缘生之法,这是我们的工具呀,不是自己,是工具。诸位要记住,自己,是讲真性,不生不灭的真性,是自己。

那么佛是在此地是一语道破。佛这个八种比喻,后面呢,样样都合在法上说。换句话说,它这个大讲堂也是表法的,表法的义趣,我们留在下一次再讲。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的意思还没能细说,等下一次讲经的时候,我再把它补出来。这个经文呢,越来越要紧,也越来越有趣味。希望诸位同修细心地领会这个经的义趣,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心诉_

    感恩老师!!!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