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00:00
16:55

内容来源:白永波 刘景源 姜典华 樊正伦 编 《中医药学概论》https://www.gmzyjc.com/read/gl/gl00.0-0.0.1.0.0.html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 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

整体观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中医学客观地认识到并非常重视人体本身,及其与自然界(天地)的统一性、完整性。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生理作用上、病理变化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与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环境的一定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整体观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重要特点之一。

(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器官所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理作用。中医学通过长期地对人体进行观察研究,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神、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正因为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因而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即人体在生理、病理上的整体性。从这一认识出发,就形成了中医学对疾病认识和治疗上的整体观。

1.生理上的整体观

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一个统一整体。特别是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是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即五行学说所说的生克关系。正是这种生克关系维持着脏腑,及脏腑所属组织器官之间协调的动态平衡。同时,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太过和不及,都将破坏这种整体的平衡联系。而这种整体联系,又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联络全身内外上下,把脏腑、经络、肢体、九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气血津液理论和形体与精神统一的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则说明阴阳学说论述了人体内部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阐述了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这些都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整体观思想。

2.病理上的整体观

中医学不仅从整体观思想出发去探索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而且以整体观去认识研究人体疾病的病理机制。由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必然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病理变化上的相互影响,即每一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局部的病变都会影响于整体,而整体病变又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即某一局部病变可能是整体病变的一部分。这一病理变化上的相互影响,如同生理上的相互联系一样,是通过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系统实现的。如某一肌表、经络的病变,可能是与其相关的脏腑病变的反映,或由脏腑病变延及其所属经络、器官。又如肝病可影响于脾、肺,使脾、肺发病。如此等等,都说明了人体疾病病理变化的整体性,同时证明中医学在人体病理变化上的整体观是正确的。

3.诊法与辨证上的整体观

前已述及,人体的内外上下各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那么,体内的病变就可反映于体表,这一脏腑的病变就可以影响于与其相关的另一脏腑。因此,就可以通过体表五官、形体、色脉的外在变化,推知体内的病变,这就是中医“以外揣内”的诊法的依据。同时,做为诊法理论基础的脏象学说,更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

4.治疗原则上的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在疾病治疗上,是把局部病变做为整体的一部分去考虑的。既考虑局部病变,又不忘其与整体的关系。在治疗上往往是局部与整体兼顾。如外科阳证疮疡的治疗,不是单纯在疮疡局部用药,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清热解毒治疗。又如口舌糜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治疗口舌糜烂,不是只着眼于舌的局部,是从清心泻小肠火的治法入手治疗口舌糜烂。其他,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即人与天地相应,或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人一体)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又一重要内容。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人体,使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应的反映。以《内经》为例,就用了大量的篇幅专门论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的正常季节气候变化。生物在这种季节气候变化之中,则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相应变化。人体也毫不例外地受着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人在夏天皮腠就疏松而多汗少尿,冬天皮腠固闭而少汗多尿。《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又如,脉象也随着季节变化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春脉多弦,夏脉多洪、秋脉多浮、冬脉多沉。就总体来说,春夏脉象浮大,秋冬脉象多沉小。脉象这种浮沉大小的变化,就是人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发生的生理性改变。再如人体气血运行也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春夏温热则气血流行较快而流利,秋冬寒凉则气血运行较慢而涩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2)昼夜对人体的影响 在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发生相应变化。如人体阳气白天趋向于表,夜间趋向于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又如人体卫气,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上述论述,说明了昼夜变化对于人体生理的影响。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这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对方域影响的反映。同时,长期生活在一地的人们,一旦易地而居,开始总有些不适应之感,经过一定时间后,人体就会发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也是方域对人体影响所致。

此外,天体(日月)运行,对人体生理过程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对人体生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中医学同时认为,人类只要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就能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能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争。

2.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1) 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 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时也会成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类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出现异常变化(太过或不及),或人体调节机能低下,而不能对气候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就会发生疾病,或使已发生的疾病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病的出现,就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又如某些宿疾,往往在一定的气候条件,或季节交接之际发作,如痺证、哮喘等。中医运气学说更明确提出某气当令之年,有某病流行的预测。

(2)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大多数疾病,白天减轻,夜晚加重。因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有些疾病,常在午后或夜间定时周期性发热(潮热),或在上午头痛加重。总之,某些疾病病情的变化与昼夜密切相关。

此外,地域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如地方性疾病等。


由于中医学中的天人一体观的指导思想,使中医学不仅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时,考虑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而且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时,同样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指出应当“因天时而调血气”的原则:“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廊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这句话译成口语是: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疑;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可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这说明中医学早已注意到天体运行对人体的影响,这一思想是十分宝贵的。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的概括。因此,证是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变的本质,所以它比症状对疾病的揭示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

所谓辨证,就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也是临床医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治疗经验的综合运用过程。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 是既辨病又辨证。辨证明确,才能抓住病的本质,从而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病,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邪气和人体正气抗邪能力不同,又可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辨明证属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运用辛温或辛凉解表方法,予以恰当治疗。同时可以看出,辨证施治是不同于一般对症治疗的。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认识病与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几种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如同是感冒病,但由于发病季节不同,则有冬季感冒和暑季感冒之不同,同时其致病邪气也不完全一样,冬季感冒常感于风寒,暑季感冒则常夹有暑湿之邪,因而治法不同,即所谓“同病异治”。又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病虽不同,但均属中气下陷之证,故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即所谓“异病同治”。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注重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治法就不同,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髓。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中医学中的唯物辩证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