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0:00
16:53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阐述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关系,脏腑功能及其整体关系,五脏病理及其相互影响,用于指导辨证,确定治法等,兹分述如下:

(一)论证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在五行运动变化支配下出现的。人做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地受五行的支配。所以,既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去归类自然界万物,也可用五行的基本属性归类人体。尽管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脏腑器官彼此之间是毫不相干的,但按不同的五行基本属性,都可以归纳于五行之内(见下表)。这样,就建立了自然界内部和人体内部以五行为枢纽(中心)的整体联系,如五行中“木”,将自然界的东、风、青、春、酸等与人体的肝胆……统一为一个整体等等。这是中医学天人一体观的理论依据之一。从这一思想出发,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正常或异常的发展变化,都直接地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发生影响。如五行化生的五气(风、火、湿、燥、寒)就是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二)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及其整体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属于五行,以五行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概括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说明五脏是一个统一整体。

1.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

按五行基本属性,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性伸展、通达、敷散,肝属木,所以肝有喜条达、恶抑郁的特点,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火性炎热、红亮、色赤,而主上升,心属火,所以心有上升、润泽面容的特点,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土性受纳、生化,为万物之母,脾属土,所以脾有受纳、运化水谷(仓廪之官)和生化营养精微的特点,具有生化气血的生理功能。金性清肃敛降,肺属金,所以肺有以清宣下降为顺、壅滞失降为逆的特点。水性寒,主下行、闭藏,肾属水,所以肾有藏五脏六腑之精的特点,具有气化的功能。

2.概括五脏气化的相互关系

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观点,五脏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并以此维持五脏气化功能的协调平衡。

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的相生顺序:木生火,肝 (木)对维持心(火)的正常功能,有资助作用,肝藏血,心藏神,神赖血养,血藏于肝而养心神。火生土,则心对脾有资助作用,心主血,脾统血,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血行正常。土生金,肺金恶燥,必得阴精以滋润,而脾能“散精,上归于肺”,即是补脾益肺治法(即培土生金)的道理之所在。金生水,是指肺(金)有资助肾(水)的作用,肾主水的气化,而肺有“通调水道”的作用,“通调水道”,以助水的气化,所以,肺即有生肾之义。水生木,肾藏阴精以滋养肝木,肾水不足,则肝阳(或火)即偏亢,或上炎,或化风内动,补肾阴(水)即可平肝木之亢。以上是以五行相生关系阐述五脏在气化(生理)方面的相互资助的整体关系。

按五行相克顺序:金、木、土、水、火、金,则肺制肝,肝制脾,脾制肾,肾制心,心制肺。肺的肃降,可以抑制肝的升发太过(如不使肝阳上亢)。肝的疏泄条达,可以抑制脾气的壅滞,使脾维持正常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致停饮停食。脾主运化水湿,可以制止肾封藏过度而造成水饮停聚与泛溢。肾水上济心火,不使心火亢盛上炎。心火之温煦,可以抑制肺金的清肃太过。五脏就是在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中,维持着正常的气化功能和整体平衡。

(三)概括五脏病变及其相互影响

1.用五行基本属性概括五脏病变

木性升发、化风、动摇,故肝的病变可出现肝火(阳)上冲,内风,眩晕振掉等症,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性炎热、上行,故心的病变可出现红肿热痛的疮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土性主静,主化生,故脾的病变可出现水湿停留,脾气壅滞的痞满,及水谷不化之泄泻等。金性燥,主收敛、清肃,故肺的病变可出现肺燥咳嗽,气上逆之喘促,肺气壅遏之喘满等。水性寒,滋润而下行,主静主藏,故肾的病变可见水肿(下肢),肾阳不足之寒证,及肾虚封藏失司的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

2.用五行概括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传受)

由于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所以任何一脏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其他一脏,即一脏病可以传至他脏。五脏病变相互传变有一定规律,按五行学说予以概括则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乘、侮、复)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这两个方面:①母病及子是指五脏病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脾(土)病传肺(金),脾为母脏,肺为子脏(土生金),为脾病而及于肺。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而为饮,饮邪犯肺,发为咳嗽,喘促等,即为母病及子。以此类推(见图1)。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五脏病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火)病传肝(木),木生火,肝为心之母;心病及肝,即为子病犯母。如:心血不足,不能养肝,致使肝阳偏亢为病,即为子病犯母。余者类推(见图1)。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乘、侮、胜、复。乘、胜、复实质是一个,即克制太过。按五行相克顺序传变,肝乘脾,脾乘肾,肾乘心等,即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等(见图2)。侮则是反克,按五行相克顺序的反方向传变。如金克木,木气过亢则反克于金,中医学中的肝火(木)犯肺(木火刑金),即为木侮金,是肝先病而后传之于肺(见图2)。

五脏病在生克关系的传变中,五脏相生传变的母病及子,一般为病较轻浅易愈;子病犯母,一般为病深重难愈。五脏相克传变中,相乘传变为病多深重,相侮传变为病多轻浅。

应当指出,以五行学说概括五脏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影响,只能说明五脏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四) 用于指导辨证

1.以五行归属四诊资料、确定病变所属脏腑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五脏病变必然反映到体表,而出现一系列证候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在外的证候表现,推断五脏的病变。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临床上通过四诊可以获得内脏病变的“外应”,即病情资料,通过五行归类,初步推测病变所属脏腑。如病人面见青色,脉见弦象,即可初步确定属肝病,因为青属木色,弦亦属木,肝属木,所以属肝病。如果面赤、口苦、脉洪等,即可知为心火病证,因为赤属火,苦属火,洪脉亦属火,所以属心病。面黄、口甘等,为脾病,因为黄属土,甘亦属土,脾属土,所以为脾病。

2.以五行生克分析四诊资料,判断病证顺逆

临床上应用五行生克来归纳分析四诊资料,从而判断病证预后顺逆,主要是分析望诊与脉诊所得的资料。一般来说,色脉相合者,病情平稳。所谓色脉相合,即指色和脉应属五行之中同一行。如肝病,肝属木,则应见青色(木)和弦脉(木)。肾病,肾属水,应见黑色(水)和沉脉(水)。心病,心属火,应见赤色(火)和洪脉(火)。色脉相合,主病顺。

病证与色脉相生者,主病向愈为顺。如肝(木)病,水生木,若得沉脉(水),为相生之脉,为顺,病证一般预后良好。若心病得肾(水)之沉脉,为相克之脉(水克火),为病逆。脾病而面见青灰色,为木克土,为病逆。即脏与色、脉相克者,一般预后多不良。总之,从脏腑病证与所现之色脉的相合、相生、相克与否,可以初步推断病证预后的善恶顺逆。

3.以五行生克概括五脏病机

以五行学说来分析概括脏腑病变机理,亦是中医学常用的病证分析方法。有关这方面内容在前面已经陆续涉及到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用五行归纳脏腑病机,有如肝木乘脾、水(肾)不涵木(肝)、肝气犯胃(木克土)、肝气犯肺(木侮金)、土不生金(脾肺两虚),水亏火旺(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等等,都是中医学常用的分析病机和辨证方法。

(五)用于确定治疗法则

1.用五行相生关系确定治疗原则

用五行相生关系确定治疗原则,主要是指母子补泻法,即《难经·六十九难》所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即补本脏之母,用于本脏虚证,如肝木阴虚,不直接补肝,而是补其母——肾水,水能生木,从而达到补肝的目的。肺金不足,可补其母——脾土,土能生金,从而达到补肺的目的。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泻本脏之子,用于实证。如肝木气盛(阳亢等),可不直接泻肝,而是泻其子脏——心火,以达到泻肝之目的,因为子能令母虚,子夺母气,从而使其母脏之盛气得以平复。运用中,可根据实际病情,或单纯补母、泄子,或母子兼顾。在针灸学中,“虚则补其母”,则凡是某经虚证,即可单补其母经或本经母穴,如肝经虚证,则或补其母经——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补其本经合穴(水穴)曲泉。“实则泄其子”,则凡是某经实证,即可单泻其子经或子穴。如肝经实证,可取其子经——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

除“母子补泻法”外,还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滋水涵木是滋养肾水,以养肝木,又称滋肾养肝,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之证。培土生金是补脾气以益肺气,即补脾益肺,用于脾虚肺虚之证。金水相生是补肺滋肾,用于肺肾阴虚之证。“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时病论》卷四),金水相生,肺肾同治。

2.用五行相克关系确定治疗原则

用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指抑强和扶弱两方面,即亢则平之,衰则益之。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抑木扶土是疏理肝木,补益脾土,即调理肝脾,用于木盛乘土,木郁土壅之证。培土制水,是温补脾土,以制肾水,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证,治当脾肾兼顾。佐金平木,是清肃肺金以平抑肝木,用于肝火亢盛,肺失清肃之证。泻南补北,即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心属火,火在五方为南,水为北,肾属水,即滋阴降火法,用于肾水不足,心火亢盛之证。

五行学说在治疗中除上述应用外,还用于情志疾病的治疗,如悲能胜怒(金克木),怒能胜思(木克土),思能胜恐(土克水)等,就是用情志的五行所属和相克关系,以情志治疗情志疾病。

(六)五行学说在医学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还用于对十二经脉及其井、荥、俞、经、合穴的五行归类。即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属金,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属水,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属木,手少阴经和手太阳经属火,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属土,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属火(相火)。井、荥、俞、经、合穴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学说,还将人按其不同属性归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五种,并指出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方面特点(参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这种对人群的五行归类,在中医学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