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正式开建的古贤水利枢纽,为何如此重要?

黄河干流正式开建的古贤水利枢纽,为何如此重要?

00:00
07:16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也是黄河下游河道长期累积性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

7月9日,黄河干流关键控制性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设阶段。历经70年推动,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建设大幕。9日下午,水利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工程建设有关情况。

为何要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表示,近年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立足于全流域,统筹考虑黄河流域的整个水沙调控工程体系提出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1954年,首次提出在黄河碛口至禹门口河段修建骨干水库,开启了该河段治理的前期论证工作。2002年、2008年和2013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黄河流域综合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张祥伟介绍,70年来,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晋陕两省陆续开展了工程规划、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可研等阶段工作。

在论证过程中,水利部门先后组织国内7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了水沙设计、工程布局、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水库运用方式、施工关键技术等46项重大专题研究论证工作,优化了工程建设方案,更好地满足多目标开发、高水平保护的要求。

今年6月,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报告获得批复,为顺利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介绍,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河段,坝址控制黄河流域65%的面积、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

工程有何技术难点?

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司司长尚全民介绍,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水库多目标运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高等重大技术难题。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工程,与小浪底等水库群联合调度,既要满足防洪减淤、水资源调蓄、供水、灌溉、发电等开发任务要求,又要兼顾坝下生态流量以及小北干流湿地补水的需求,调度运用极为复杂。

根据工程运用要求,大坝设置了低位排沙底孔、中位泄洪中孔、高位溢流表孔,形成“上、中、下”“左、中、右”的总体布置格局,底孔低水位大泄量进行调水调沙,表、中、底孔联合防洪运用,在保证防洪减淤等开发任务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水库综合利用。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红层地基上目前设计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尚全民解释,所谓红层地基,就像一张千层饼,粉砂岩、长石砂岩和粘土岩等软硬岩交互分布,同时还存在多层顺层剪切带和泥化夹层。通过大量深入的地质勘察、数值模拟和多方案比选,确定采用深齿槽、抗剪洞、压重等综合工程措施来解决大坝的抗滑稳定问题,确保工程安全稳定。

此外,大坝混凝土浇筑量巨大,是目前世界上碾压混凝土浇筑强度最大、高峰浇筑强度持续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针对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体量大、施工难度大、浇筑强度大、温控要求高等特点难点,采用全要素优选、全流程监控等多种精准措施,确保大坝建设质量。

尚全民表示,水利部门将加强施工组织,强化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管理,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早日发挥效益。

工程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维护其健康生命关系到国家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平衡以及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黄河的健康生命标志有“四不”,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实现“四不”的关键要素是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下距小浪底水库约450公里,具有库容大、距离小浪底近的独特优势。工程建成后,与小浪底等骨干水库联合调水调沙、拦洪蓄洪,优化黄河中下游水流对泥沙的携带和输送能力,减少泥沙的沉积,确保下游河床长期不抬高。

古贤水库与小浪底等骨干水库实施联合调度,会显著增强流域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能够保障黄河中下游及河口生态水量,将龙门、利津等地区河流断面的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由近二十年的87%、88%提高到100%,切实保障黄河不断流。

工程实施后,通过置换汾河、北洛河以及供水区内其他支流灌溉用水,退还挤占的生态用水,改善汾河、北洛河等支流生态状况。在枯水期加大下泄流量,增加河道内的水量流量,进一步改善中游陕西潼关至河南三门峡河段枯水期水生态质量。能够塑造有利于黄河下游湿地保护区及河口地区生态系统修复的流量过程,为黄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提供水资源支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