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担忧的,并不是嫦娥六号成功返回,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太年轻!

西方担忧的,并不是嫦娥六号成功返回,而是中国科研团队太年轻!

00:00
09:0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喜大普奔!2024年6月末,我国的嫦娥六号顺利返回地球,随之而来的是网友们的欢呼,以及西方媒体的集体噤声。

有很多人都在关注嫦娥六号采集的月背土壤,有人在关注回归地球时的“打水漂式”缓冲方式。

其实,让西方国家最应该感到害怕和担忧的,应该是我国年轻科研人员的活力和动力。

因为我国的科研团队是满满的“青春胶原蛋白”,而目前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本,航天团队的整体年龄都已经呈现严重的老龄化趋势。

2024年5月,美国的一位宇航员再次刷新了人类历史的记录,这位90岁的黑人宇航员,虽然是乘坐商用飞船,但也能够算是人类航天员的“老寿星”。

无独有偶,因为飞船故障而被迫留在空间站的两位宇航员,也并非年轻人,而是一位61岁的“老爷爷”和58岁的“老奶奶”,不知道现在被迫“单方面延长出差时间”之后,需不需要每天多吃两片降压药。

再看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领导和专家们,基本保持在退休年龄线上,还有一部分已经退休但是又“返聘”的“老专家”。

如果没有那些三十多岁顶着硕士、博士头衔还在实习的实习生们,他们这支科研队伍的平均年龄绝对不会止步于40岁,估计还要更高。

作为“科技强国”的日本,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2023年日本1月进行航天宇航员的选拔之后,日本最新航天团队的年龄定位在了52岁。

虽然这样的年龄在日本社会中能够称得上是“中年精英”,但是如果和我国的航天团队相比,那就只能算是“老瓤子”。

负责这一次嫦娥探月任务的科研和指挥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已经在太空中运行多年的天宫实验室,其团队平均年龄也不过32岁;负责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

在这些年轻的科研团队中,24岁的嫦娥五号指挥官周承钰、26岁的长征五号总指挥徐文晓,还有被人们称为“北斗女神”的年轻院士徐颖也不过41岁。

她在32岁时就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所带领的北斗卫星科研团队应该算是相关科研团队中“最老的”队伍,平均也不过35岁。

毫无疑问,与具有“厚重感”的美日科研团队相比,我国的科研团队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有思想的、有冲劲的,这样的队伍也会给中国航天带来无限蓬勃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曾经领先全球的美日航天科研团队,会出现如今这种老龄化的状态呢?

其实,从78岁的特朗普和81岁的拜登这两个老头子竞选总统就能够看出,目前在美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中,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根据美国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美国65岁以上的居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增长了38%,几乎接近全部人口的17%。

这样的增长速度是美国130年以内绝无仅有的,预计到了2034年时60岁的“老人”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并且超过新生儿的数量。

不可否认,如今依然活跃在美国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老人”,大多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高度发展时期的“产物”。

那时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满意度高,“生娃”成为了当时增加幸福指数的“必需品”。

现在的特朗普、拜登,以及政府中大多数60岁以上的政客和官员,几乎都是出生在那个时期“婴儿潮”中。

然而,因为美国在随后的发展中侧重的方向逐渐转向以美元掌握世界的“金融帝国”,所以在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大多成为了金融、投资等行业的从业者。

相对来说,对于重工业以及科研行业的并不是十分热衷。

美国的科技发展,主要还是根据国家的需求而改变的。

在二战之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者因为战乱而逃到了美国,被美国的“自由”“民主”以及丰厚的待遇所吸引,继而留在了美国,成为当时美国科技生产的主要力量。

当美国与苏联开始了太空争霸之后,国家需要航空航天相关专家,于是社会上的相关专家开始进入美国的国家机构,以“集合团体”的模式开始与苏联进行技术方面的竞争,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时的太空竞赛是给美国人争光的“面子工程”。

不过,当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已经在太空竞赛中没有了竞争对手,国家的侧重点也开始逐渐转向在全球发展军事力量,“面子工程”也开始逐渐成了为军事服务的军工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向航空航天行业拨付的费用比例锐减,这个行业也曾一度成为了“鸡肋”。

与那些能够快速致富的金融行业不同,科研行业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沉淀,即便能够有机会在行业中成名,也大多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甚至年过半百。

所以在美国的社会中,年轻人更多地选择了金融、投资、贸易,甚至去当农场主,也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航天航空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

简单说,如今的美国年轻一代,是倾向于能够快速致富的“便捷行业”,即便有一些青年人从事相关专业,也会选择加入待遇更加丰厚的商业航天公司。

这样就直接造成美国“国字头”航天航空行业所面临的将是“断代”的尴尬境地,一些相关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转包”给商业公司。

反观我国的航空航天专业,从新中国建国之后就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即便遇到过欧盟航天局曾经拒绝我国加入、美国对我国进行技术和零部件的封锁,我国依然低着头稳扎稳打走好我们自己的道路。

在我国年轻一代人的意识中,航天行业不仅是为自己争前程,更是“为国争光”“为国争气”。

正是在这种意识下,那些已经不再年轻的老一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老代新”的“传帮带”工作,而这些年轻一辈也接过了老一辈的经验和意志,让中国的红旗高高飘扬。

参考资料

[1]《美国首名黑人宇航员候选人进入太空:90岁圆梦 舱内开怀大笑》海外网

[2]《港媒对比中美航天人才队伍:中国年轻一代挑大梁,美国相对高龄化》参考消息

[3]《港媒:中国太空探索,年轻人才充满爆发力》环球时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942523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