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回程路:31马赫两次“打水漂”,西方的心态真的要崩了

嫦娥六号回程路:31马赫两次“打水漂”,西方的心态真的要崩了

00:00
09:2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4年6月25日,在太空中“出差”53天的嫦娥六号回家了。这一次不仅带着许多国家都排着队等着领取的“月背月壤”,而且还在回家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表演秀”。

嫦娥六号这一次所采用“打水漂”的降落方式,是目前为止只有我国自己掌握的“独门秘籍”。

这项技术不仅让众多西方国家羡慕,还让一些国家感到恐慌。

在这项技术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们还得从各国以及众多媒体所关注的31马赫说起。

首先,“马赫”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量单位,而是一个根据特定情况的相对单位。

这里所说的31马赫指的是速度达到了31倍的音速,而这个音速则要根据声音在平流层或是海平面的因素而决定,相对而言平流层的音速要比海平面的音速要慢一些。

嫦娥六号所达到的速度是31倍于声音在海平面传播的速度,折算成公里速度的话大概能够达到每秒飞行10.6公里。

而这个速度也并非只是嫦娥六号在降落时才能够达到的速度,而是在起飞时就必须要达到这个速度才可以。

要摆脱地球的引力实现飞向月球,首先就要达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这样才能实现绕地球飞行而不会被地球引力“拽下来”,等达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就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圈继续向更远的地方飞行。

嫦娥六号在起飞时同样也是达到了31马赫,也就是每秒10.6公里,虽然没有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但是却已经能够凭借惯性“抛”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在离开地球引力圈之后,火箭就能够关闭引擎,凭借惯性进入到月球的引力圈。

当嫦娥六号完成在月球的所有工作之后,凭借自身携带的推进系统逐渐靠近地球,同样也会因为越来越靠近地球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最终同样要以飞出去时候的31马赫速度再重新回到地球。

举个例子,人们向上扔球,扔的越高落下来的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飞出的高度决定了地球带来的引力作用,反之就是扔得越低落下来的力量也就越小。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到达月球的飞行器基本都是要达到这个速度,可回收的探测器回归时也要以这个速度回归。

当初嫦娥一号在完成任务回到地球时的降落速度同样也是31马赫,其他一些国家的飞行器在降落时也同样要达到这个速度。

也就是说,31马赫是探月飞行器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所必须要达到的速度,而嫦娥六号这一次所掌握技术的重点则是在“打水漂”这种特殊的降落方式上。

按照以往飞行器返回所采用的技术,大多都是凭借自身的火箭推进器在进入大气之后进行“反向推进”,从而降低下落时所产生的速度。

当降到一定速度和高度之后发动机熄火、飞行器打开减速用的降落伞,最终降落到指定区域。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目前为止除嫦娥六号之外所有飞行器都采用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却对携带燃料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下降时剧烈的空气摩擦和火箭的尾焰也会给飞行器的外壳带来高达1000甚至2000度的高温,同时还会产生通讯失灵的“黑障”现象出现,无形之间增大了飞行器的危险性。

然而这一次嫦娥六号则是采用特殊的“打水漂”式降落方式。虽然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打水漂”的游戏,却很少有人能够像扔飞镖一样准确地命中目标。

但嫦娥六号却能够在保持高速降落的同时对飞行线路进行调整,最终准确落在四子王旗的降落点。

这一点,是目前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难以达到的技术要求。

“打水漂”式降落是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之后,利用与大气产生的摩擦增大阻力,进行第一步减速,随后再通过调整飞行轨道“钻出”大气层。

这时候的飞行速度基本已经降低到了第一宇宙速度,然后再从外太空第二次进入大气层,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逐渐减速,最终实现平稳降落。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其中却有着极高的操作技术以及科技含量。

比如,如何在摩擦所产生的高温情况下保持飞行稳定、有效通讯,如何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改变路线、以什么样的角度重回大气,这些都需要精准的计算以及准确的操控。

如果不去采用这种降落方式而继续使用原来的“火箭反推”技术能不能实现成功降落呢?

答案是当然可以,只不过众多外国人所担心的并不是如何降落,而是我国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这种“从天而降的打水漂法”。

我国的东风17导弹,之所以被西方称为“战略杀手”,不仅是因为速度快、弹道高,更主要的原因是采用了既难以被敌人掌握飞行轨迹,又能够有效增加飞行距离和高度的“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弹道就是让导弹从地面出发,爬升到大气层中之后在大气层中“打水漂”。

而嫦娥六号所采用的“打水漂”则是与这个理念相似的“桑格尔弹道”技术,也就是从大气层以外向下俯冲,进入到大气层之后进行“打水漂”。

两者在高度和飞行轨迹上略有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的嫦娥六号这一次漂亮的“表演秀”,让西方国家见到了我国能够熟练掌握这个技术,并且能够精准降落到指定地点.

如果我们把这个技术用于军事方面,则将会有更多的“东风导弹”以更刁钻的角度、更快的速度对目标进行精准的毁灭打击。

要知道,目前为止各国军队所使用的超高音速拦截导弹最高能够拦截10马赫以下的导弹,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才行,对于这种“从天而降的水漂”打法,目前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拦截技术和方法。

另外,让西方国家以及美国NASA更加感到担心的是,创造出这样一种“新玩法”的嫦娥六号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只有33岁。

相比之下,美国的NASA专家团队最高年龄已经接近70,平均年龄也已经超过40,就连这一次困在空间站回不了家的两名宇航员都已经是58岁和61岁。这样原本应当年富力强人担当的岗位,却成了“爷爷奶奶去冒险”这样的闹剧。

一面是日暮西山,一面是朝气蓬勃,难怪西方在见到嫦娥六号的这一场“表演秀”之后会集体噤声。

真的没法比。

参考资料

[1]《嫦娥六号为何“打水漂”式返回?月背“土特产”里有什么?》极目新闻

[2]《急嗑科 | 嫦娥六号返回速度31马赫!什么概念?》广西科技馆

[3]《“嫦娥六姑娘”回家了!路上还打了个“太空水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9425237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