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026 人体内部的主要波动关系

导学026 人体内部的主要波动关系

00:00
18:30

导学026

内容来源:李文强 《中医概念入门》gmzyjc.com/read/rm/summary.html



第六章 人体各类平衡波动

前面说过,中医的阴阳指的是某件事物中,其维持平衡所需的各类指标要素在时间上的波动和空间上的差异。本章谈一谈波动的问题。

自然界,一年阳光的变化形成四季,这是能量的波动。河流有汛期和枯水期,海水有涨潮落潮,这是液态物质的波动。各种波动在平衡范围之内,就是正常的。超过范围,就是失常。阳光的波动失常可造成酷热或者严寒,河流的波动失常可造成水灾或者干旱。同样,人体中也包含类似的道理。


1、人体内部的主要波动关系

人体要素产生与传递、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有波动变化。比如人饱食之后气血增加,饥饿之时气血减少,这就是一种波动。运动的时候,四肢肌表气血增加,休息时减少,这也是一种波动变化。

人体某个部位可以有各类要素整体增加或减少的波动,也可以有单个要素增减的波动。在不同部位,可以有此增彼减、此减彼增的波动。这里谈两点人体内部主要的波动关系。

1.1、局部环境平衡波动

人体内部各处皆有能量与物质固、液、气三态形成的环境平衡。其中,元气、津血、气都容易有数量上的波动,只要不超出平衡范围,皆为正常。

如前所述暖气的例子,暖气完成供暖功能,需要火、水皆在平衡范围内。火可以有大小的波动,水也可以有多少的波动。

在平衡范围内:水火偏多,则气偏多,工作能力强;水火偏少则气偏少,工作能力稍弱。两者皆为正常。

超出平衡范围:

过多:火过多,则阳实而热;水过多则阴实而寒;

过少:水火有一个过少,都会气虚。若只是火过少,则阳虚而寒兼气虚,为气阳两虚;只是水过少,则阴虚而热兼气虚,为气阴两虚。水火皆不足,气更不足,即为阴阳两虚兼气虚。阴阳两虚情况下,水火还可有偏,火偏多则热,水偏多则寒。此时调节能力差,稍补水则变寒,稍补火则变热。

水火相对而言,火为阳,有主动性;水为阴,有被动性。所以火易调而水难调。在水量适度情况下,通常以调火来控制气的多少。调节暖气的输出功率时,只要调节火的大小,水温和蒸汽量即随之增减。火大则水、气皆热,火小则水、气皆寒,这就是阳主而阴从

《内经》强调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并不排斥阳气的主导作用,因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主有从...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阳气虽然重要,但不要走入极端,只强调阳气是错误的。阳气主导的平衡波动是在阴液适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暖气中的水量很少,小于平衡范围,也需要补水,否则火稍大一点,就容易烧干。自然界也是如此,四季的形成是由阳光的多少变化而主导,但前提是大地有足够的水土。如果在水土贫瘠的沙漠,光靠阳光的增减是无法形成茂密森林的。

因此,阳主阴从、阳气为主导的含义是水火在平衡波动的过程中,火起主导作用,而非不考虑水的多少,一味的增加火量。

人体也一样,中医往往通过阳气的波动来代表整个气血的波动,但不意味着不考虑阴液的因素。人的津血正常的情况下,阳气适当增加,则人体的气足,反之则气稍弱。但若在津液虚的情况下,单纯增加阳气会更加消耗津液。

人体单纯阳虚则补阳;单纯阴虚则补阴;阴阳两虚则用侧重补阳的甘温之剂,虽侧重补阳,但也兼顾补阴。

有的中医有“贵阳贱阴”的说法。这个提法容易让不懂原理者走偏。理解了阴阳的道理,应该明白阴阳各有其用途,谈不上谁贵谁贱。

肯定阳气的主导作用。这不意味着“贵阳贱阴”,而是在以“阴为基础”的前提下来认识阳气的重要作用。与只重视阳气者自有区别。就临床来看,阳虚者固当扶阳,阴虚者亦当滋阴,这在调整阴阳的治疗过程中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证属阴阳两虚,一般都侧重阳虚而用甘温分剂,《灵枢•终始》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前述伤寒为病,多伤阳气,临证治疗,首在扶阳,补阳则可摄阴,阳生方能阴长。但若阴阳两伤,而阴伤亦甚之时,阴阳双补,滋阴和阳之法则不可忽视。

《伤寒论讲解-69条》

一般来讲,阳易补而阴难复。阳为能量,通过干姜、附子等药物刺激,可以快速促使精转化元气,达到补阳目的。阴为物质,吸收及传送较为困难,所以显效慢,且稍有不慎就送不到该去的位置,容易停留于某处形成湿气、痰饮等邪气。这种湿气、痰饮、瘀血类的邪气,在脏腑,会影响脏腑化物、藏精、藏神、产生气血等功能;在三焦、气脉、血脉等通道,会使能量及气液物质的传递发生障碍,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西医发明的输血、输液等手段,可以大量快速的补充津血。这种手段属于外来补充,而非人体自身产生,比较粗犷。人短时间大量失血、流失津液的时候,津血的整体缺失过多是主要矛盾,用这种手段比较好。非此类情况,则要考虑输入的阴液能否准确到达需要的地方?过量的阴液是否会让体内环境变寒?多余的水液是否会变为湿气、痰饮?从中医角度看,过量输液容易导致湿寒体质,而湿寒体质如果过量输液,会加重病情。

1.2、整体气血资源波动

人整体的资源运转为脏腑产生气血,通过经络传输,供给形体使用。这个过程中,气血的总量与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

人的主要功能是行动、思维、感受、表达等。这类功能的使用强度决定了气血的消耗量。多动、多思、多言等偏阳性的行为会消耗较多的气血;反之,少动、少思、少言等偏阴性的行为消耗较少的气血。

形体获得较多气血的时候,有利于形体组织健康,使人的皮肤致密、肌肉结实、各种通道通畅,能够更好的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侵袭,即为养阳,这里的阳是指形体。此时脏腑的工作量较大。

形体获得较少气血的时候,脏腑可以获得休息,有利于脏腑化物、藏精等后勤保障工作,让脏腑健康,藏精更多,即为养阴,这里的阴指脏腑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以开车进行比喻,养阳就是踩油门,速度快,力量大,但耗油量大;养阴就是收油门,省油。这里提到的养阴与养阳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波动关系,涉及到很多处的变化,为表达清晰,分类逐条讲解:

1、脏腑所消耗气血:养阳时,需要脏腑产生更多气血供给形体,此时脏腑工作量加大,其自身也要消耗较多气血。反之,脏腑气血消耗较少。

2、气血总量与整体抗邪能力:气血总量为形体气血和脏腑气血之和。养阳时,形体气血偏高,脏腑气血也偏高,所以气血总量高,即为正气足,整体抗邪能力强。反之,气血总量低,抗邪能力弱。

3、精的消耗量:因气血来自精的转化,所以气血总量高时,精的消耗量大;反之,精的消耗量小。

4、脏腑藏精量:脏腑所藏之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胃、肠、脾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吸收着水谷精微。精的消耗量小的时候,可以有多余的后天之精存入脏腑,脏腑藏精量增加。精的消耗量大的时候,则需要从脏腑中调出精,脏腑藏精量减少。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难以补充。气血总量高的时候,先天之精消耗的快。反之,消耗的慢。

5、肌表的腠理与汗:养阳时,肌表的阴阳气血皆充足,腠理容易打开,容易出汗。此时因津血在肌表多而脏腑相对少,所以小便偏少。反之,肌表的阴阳气血减少,腠理闭合,不容易出汗而小便偏多。

6、肌表的护卫抗邪能力:养阳时,肌表的气血多,抗邪能力强。反之,肌表的抗邪力弱;

7、气血的分布:

气血为流动之物,其在全身内外上下的分布应尽量均匀,各处可有一定差别,但不应过大。

形体应天,波动幅度较大;脏腑应地,波动幅度较小。养阳时,形体气血增加较多,脏腑气血增加较少,两者相比,形体气血量大于脏腑。养阴时,形体气血减少较多,脏腑气血减少较少,两者相比,形体气血量小于脏腑。

这里内外的气血量差异是指正常范围内的差异。如果两者差别过大,说明气血之出入有问题,是病证。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

8、五脏之间的差异:五脏之间比较,养阳的时候,心、肝的工作量相对更多;养阴的时候,肺、肾的工作量相对多。这是因为养阳的时候,气血总量增加,需要心调集更多肝所藏之血,输出到全身。而养阴的时候,气血总量减少,需要肺收隐气血于内,肾负责藏精。

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这依赖心阳的温煦与心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9、肝的藏血量:肝主藏血。养阳时,气血传输量大,需要调集肝所藏之血,输布于形体,所以肝的藏血量减少。反之,肝的藏血量增加。

人体内的血液分布,常随着各种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这种血量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肝的贮藏与调节。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时,人体的活动量减少,血液的需要量亦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于肝。当人处于活动状态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输布于人体,以供人体的需要。

《中医药学概论-肝、胆》

10、气血通道的扩张:养阳时,气血通道扩张,气血流动快、量大。养阴时相反,气血通道收缩,气血流动慢、量小。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气血的整体波动,最常见的即为劳作与休息。劳作运动时,形体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就可以形成养阳的格局。休息睡眠时,形体消耗气血少,就可以形成养阴的格局。此外,邪气干扰、中药方剂、情志变化、气温变化、日月变化也可以对养阴养阳产生影响,但各有细节不同。这里暂时以劳作与休息举例。

劳作养阳与休息养阴的关系如下图。

因劳作健壮了形体,形体才能在休息时卫护于外,保证脏腑不被外界邪气侵袭。因休息时脏腑积累了精气,才能在劳作时提供足够的精来转化气血。休息与劳作一阴一阳,互为因果。两者都有合适的度,需要劳作以养阳,又不能过度劳累;需要休息以养阴,又不能过度休息。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养阴、养阳的波动中消耗肾精,逐渐衰老,直到先天之精耗尽,度天年而去。

人要想健康长寿,即需要通过休息内养五脏以藏足精气,又需要通过劳作外健形体以抵御邪气侵袭,再加思想恬淡以养神,就如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圣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以活到百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传统上,此处理解阴为阴精,阳为阳气,因解释不通顺,是中医的一个难点。此处的阴应理解为内在脏腑,可藏精,阳理解为外在形体,可护卫脏腑,对应内经的“内为阴,外为阳”,“阴藏精,阳卫外”。同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里的阳也不是指阳气,而是指形体;阴不是指精血,而是指脏腑。春夏适合养形体,秋冬适合养脏腑。

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阴精的支持,所以阴精要不断地输送精气于全身,以供给阳气的需要,这叫“阴者,藏精而起亟”。阳气对阴精有固摄作用,阴精要藏守于内,需要阳气固密于外,所以阳气要不断敷布于体表,以抗御外邪,固密阴精,这叫“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讲解-阴精与阳气的主要功能和关系》

1.3、小结

本结提到的两部分内容分别指的是局部阴阳平衡与内外整体波动。局部平衡是指任何部位都有阴阳气血的平衡,以及阴阳气血之偏。其所偏在平衡范围之内为正常,超过平衡范围为失常。整体波动是指整体上,人的阴阳气血总量可以有偏阳性和偏阴性的变化。偏阳性的时候为养阳,整体机能强,气血外多里少,精的消耗加快;偏阴性的时候为养阴,整体机能弱,气血外少里多,精的消耗减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