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下令禁止在雅典讲授异教哲学,并且关闭了所有的希腊哲学学校。从这一刻开始,古希腊哲学被彻底终结,西方哲学进入到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时期。
一、中世纪西方哲学的景象
黑格尔(G. W. F. Hegel)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这一千年需要我们穿上童话里的“七里靴”尽快地通过。每当读到这个说法,我就会想起读中学的时候,放晚自习回家,必须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街道,路边有一间卫校的解剖室,所以每次我都会大声唱着歌,一路小跑地穿过这段夜路。
对黑格尔以及很多哲学史家来说,中世纪就是这样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应该尽快地把它打发了事。
黑格尔 G. W. F. Hegel
我对中世纪的看法要比黑格尔正面一些。在我看来,哲学在中世纪虽然成为了神学的婢女,但并没有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上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们要牢记于心的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除了雅典还有耶路撒冷,除了理性还有信仰,因此,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文明,二者就缺一不可。更何况信仰对于理性的影响并不全然是负面的,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意识到理性的限度,为人类打开超验的精神维度。另一方面,宗教信仰还为现代性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资源,例如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个体权利和平等观念,就是在基督教神学的背景下得到孕育和发展的。
二、我如何讲述这部分内容?
尽管如此,我还是打算只用五讲的篇幅来介绍这一千年的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哲学,线索复杂,人物繁多,很多主题与神学纠缠太深,比如三位一体 (the Trinity) 和道成肉身 (the Incarnation),这些问题很难被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人所理解。
还有些问题毫无意义,甚至非常的荒谬,比如臭名昭著的“针尖上究竟能占几个天使”,还有“地狱里真的有蛆虫吗?”所以我思来想去,决定不以哲学人物或者哲学流派为线索,而是围绕上帝存在的证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以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这三个哲学主题,为各位听友勾勒出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貌。
三、上帝真的存在吗?
这一讲与下一讲我们将重点介绍上帝存在的证明。我在人大课堂上做过一个关于宗教信仰的小调查,根据我的经验,一百人的课堂里,通常只有三到五人举手表态,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在问及为什么不信仰上帝的时候,最典型的回答就是:因为上帝看不见,也摸不着,我无法感受到他的存在,凭什么要相信他呢?还有些学生会说: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会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汶川大地震?这至少说明上帝不是全善的,否则他就不应该允许伤害无辜的生命。也有一些学生会说,上帝不是全能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抬不起来的石头。你仔细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他一定能创造出任何东西,包括那块他自己搬不起的石头,但如果他居然搬不起这块石头,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 人类理性的傲慢
从理性的角度看,以上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可是从信仰者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充分反映出人类理性的傲慢,是典型的“妄议上帝”。你想想看,有限而难免一死的尘世男女竟然敢用自己的逻辑去规定上帝,由于上帝通不过人类的逻辑,所以上帝就不是全能的,由于上帝无法被人类感知,或者被理性证明,所以上帝就是不存在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无知和傲慢的体现吗?
对信仰者来说,上帝的本性只有通过启示才可以获知,换句话说,它不是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对象。上帝的存在同样如此,他是无需证明的,它要么来自于启示,要么是不证自明的。只有对非信仰者来说,上帝的存在才需要证明。《圣经》中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圣经》里又说:“智慧建造房屋……打发使女出去,召唤愚顽人到这里来。”借用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是那个使女,它的功能就是出门去,召唤非信徒来到信仰的大厦。
◆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接下来,我将分别介绍上帝存在的四种证明。看看哪种证明能够成功地召唤愚顽人进入信仰的大厦。
1)设计论证——火星上发现了钟表,说明什么?
有一个名叫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的英国哲学家,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设计论证”(The Design Argument)。各位听友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去马尔代夫旅游,在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海滩上,突然发现了一块表,请问此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某人遗失在这里的,你一定不会认为这是经过海浪的冲刷,或者千万年的演化自然形成的,对不对?如果你们接受这个想法,那么威廉·佩利就会告诉你,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推论得出,世界也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
我给你们总结一下他的论证步骤:
大前提:钟表是由设计者所造的。
小前提:钟表(的精巧)与世界(的精巧)相似。
结论:所以,世界是由设计者所造的。
威廉·佩利的设计论证属于类比论证(analogy),类比论证的效力依赖于类比物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度越高,论证的说服力就越强。
打个比方,当我们问,消防员和消防局之间的关系如同警察和谁之间的关系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警察局。可是当我们问,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同国王和谁的关系?也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的人完全不接受家和国的可类比性。
回到设计论证,初看起来它是有说服力的,比方说,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一块钟表,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存在着外星智能生物。
说到这里,有些思虑缜密的听友肯定发现了问题所在。
首先,即使在火星上发现了钟表,那也只能推断得出存在外星智能生物,而不是存在着基督教传统中的那个人格化的上帝。
NASA,Journey to Mars
其次,在威廉·佩利的设计论证中,进行类比的可不是钟表与钟表,而是钟表与世界。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认为,钟表与世界的相似度,并没有佩利认为的那么高。钟表是用金属制成的,不会呼吸更不会生长,而世界呢,有高山大海,也有飞禽走兽,还有我们人类自身。在这个意义上,钟表和世界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相似性,所以这个类比证明的效力并不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去反驳设计论证。你想啊,这个论证其实蕴含一个隐含前提:凡是精巧的事物都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但这个隐含前提并不必然为真。
另外一个反驳角度仍然是休谟提出来的,他认为设计论证还属于归纳论证,归纳论证的效力依赖于统计的样本数量。
比如说,你不能因为在圆明园里见到一只黑天鹅,就断言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黑颜色的。我们之所以断定海滩上的钟表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太多如此这般的样本。但是世界却不同,它的样本只有一个,统计样本的缺乏让设计论证成了一个没有根据的归纳论证。
课后思考
关于设计论证的介绍就说到这里,欢迎各位听友在课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我都希望听到你们的理由。
2)打赌说——如何得到最佳组合?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提出的“打赌说”。帕斯卡尔认为,存在着以下可能:要么上帝存在,要么上帝不存在,以及要么信上帝,要么不信上帝。由此可以得到四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组合形式是,上帝存在,并且你信仰上帝。请你想一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奶奶是虔诚的信徒,她去世后不久,我听姑妈说,在弥留之际她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我看见了”,第二句是“我迈过去了”。我不晓得这是不是她的临终幻觉,我宁愿相信这是她的真实遭遇,这意味着她获得了永生和至福。
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组合形式,那就是你信仰上帝,但是上帝不存在,请问这会对你的人生构成任何伤害吗?不会的,你一辈子积善行德,顶多就是少了些花天酒地,有点小小的遗憾,仅此而已。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不信上帝,上帝也不存在,有人会说那我可赚翻了。可是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你不信上帝,上帝竟然存在,那么代价可能就会非常的惨痛,因为你就要下地狱了。
作为一个理性人,我们要考虑所有的行为的投入产出比,一方面争取风险最小化,另一方面争取效益最大化。按照帕斯卡尔给出的排列组合,你会发现,思来想去,还是信上帝比较符合我们的个人利益。
好,介绍完帕斯卡尔的打赌说后,我想问的是,有没有哪位听友在听完打赌说之后,醍醐灌顶,觉今是而昨非,决定从此开始信仰上帝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钱理群老师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多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是根据我在人大课堂的经验,在面对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时,没有一个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他们展示出了无神论者的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因为打赌说而改信上帝的。
说到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威廉·佩利还是帕斯卡尔,都不是生活在中世纪,也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的论证里可以发现很多现代人熟悉的元素,比如设计论证里的演化论,打赌说中的工具理性。
有些听友也许会对这两个论证表示不满,认为它们缺少足够的哲学味儿,别着急,在下一讲中我们将介绍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的宇宙论论证和安瑟尔谟(Anselmus)的本体论论证,保证让你们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哲学。
今天这一讲就说到这里,下一讲再见!
感觉听明白了,但是自己思考的时候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思考不出东西来。焦虑。
周濂 回复 @emo南风: 没关系,慢慢来,很多哲学道理是要辅以生活的经验和阅历才会加深理解的
因为荒谬,所以信仰
我觉得休谟不管是从类比论证角度还是归纳论证角度看“设计论证”,实际上都已经自站了经验论的视角。归纳论证说的其实是我们有足够的样本容量,本质上其实是说我们有足够的经验,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只有一个,因为我们只能经验这一个世界,其他世界是我们无法经验的,所以不能推断世界也是被精心设计的。而类比论证重点在于可比性,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一块表,正如我们不能说香蕉是苹果一样,而既然不是表所以就不能推断出精心设计。但是设计论证的努力不就是想要试图从逻辑的角度去推断某种未知的存在吗。我们无法经验到上帝,不知道是否存在上帝,想要证明他存在是无法从经验角度证明的,只能另寻他法,问题是逻辑推理也离不开经验。
如果一切都真是被设计好了,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是非善恶也都被设计好了,那个人或群体的罪行也是被设计在内的,始作俑者是那个设计者,犯下罪行的人们是被犯罪的,那么责任这个概念将荡然无存,道德法律规范将无从产生作用,还好只有小部分人赞同设计论,否则人类文明堪虑
周濂 回复 @洪泫: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是中世纪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我们会在第五十讲着重讨论
上帝的论证,显然是用人类理性来探究上帝本身,任欢企图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都是完完全全的理性僭越。上帝之心,不可探究。
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看眼前的利吧,谁信虚无缥缈的下地狱。
我特别想引用文中信仰者的那个逻辑,我觉得很有意思,你想想看,有限的难免一死的尘世男女竟然敢用自己的逻辑来定义一个上帝?因为无法解释某些超自然现象就自定义一个上帝,因为不能理解超越目前人类理性范畴的事物就妄图定义一个上帝来给自己安慰,因为想实现某些人类自私而狂野的本性而试图定义一个上帝安抚民心,这难道不是一种无知和傲慢的体现吗?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接受的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宗教信仰淡薄的大环境下,我无法相信上帝的存在,即便有些现象目前人类科学无法解释。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崇尚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青年。因为良知,因为教育,因为理想,让我此时无上帝却胜似有上帝。
周濂 回复 @柠檬树不会飞: 说的很好,即使没有上帝,我们也可以借助别的资源成为一个热爱和平与有良知的人。
各种宇宙常数对地球和人类来说确实是过于偶然并且精巧,但我并不认为这必然推导出上帝的存在。正因为人类理性对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十分不适,才造出上帝这样一个概念。这本身会不会就是一种僭越的冲动?要用自己能理解和把握的东西去解释不能理解不能把握的东西。换句话说,即使是有一个设计者或者我们暂且称为上帝的超然存在,那凭什么认为他会在意人类伦理道德所思所想所信呢?圣经来源于人的口口相传,既然上帝非人类可以了解,创世也好,天堂地狱也好,那个“记录者”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呢?如果承认人类理性不能理解上帝,那么传说中的上帝就不是真正的上帝,如果认为人类理性能够理解上帝,那么这个上帝是不是就打折扣了?
周濂 回复 @Spring1126: 有一派观点认为,既然上帝是理性无法理解的,我们就只能选择相信
交作业:初听设计论证就蒙了,细听之后觉得不像是哲学思维,像是假借部分事实的推理而否定了事实的论证,仿佛是把大家的眼睛都蒙上了,然后强行植入一个结论。我从小因为母亲的信仰而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信仰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底线,却绝不是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迷茫苦痛时的庇护所。经常听到一些浅显但具有威胁性的道理,仿佛业力和因果就是顺应当下的唯一依据。人生得意之时,可以想想信仰而不必忘形,人生失意时,倒要追究真正的源头,不可怯懦任命。我以为信仰是道德的戒尺,但不是救命稻草,不然信仰就沦为贪婪和懦弱的迷信了。
周濂 回复 @MsKasey: 设计论证是典型的思想实验,这是哲学思考的工具和方法之一。信仰是道德的戒尺,但不是救命稻草——这个说法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