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下)

047.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下)

00:00
14:57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们来上我的哲学课。

 

有人说,每一个人天生不是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按照这个说法,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就是天生的柏拉图主义者,而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则是天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一、中世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学者——阿奎那


阿奎那出生于公元1225年,比奥古斯丁晚生了大约九百年,奥古斯丁是早期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而阿奎那则被视为中世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他最重要的哲学功绩就在于,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了此前的奥古斯丁式的柏拉图主义。


Detail from "Triumph of St. Thomas Aquinas over Averroes" by Benozzo Gozzoli (1420–97)


当然,阿奎那不仅是亚里士多德的迷弟,更是神的仆人,所以他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同时也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工作,改造的核心目的,就是让哲学服务于神学。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他提出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中。阿奎那总共提出了五个上帝存在的证明,我们今天只介绍第一个证明,帮助大家管中窥豹,了解他的基本思路。


◆ 如何用“运动”论证上帝?


你或许还记得,当亚里士多德解释运动的时候,不仅指的是地理位置的变化,比方说把大理石从采石场搬到了博物馆,同时也指从潜能到实现、从质料到形式的变化。也就是说,从大理石变成大卫像的过程,它也是事物运动的一种体现方式,亚里士多德正是由此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形成。


阿奎那在论证上帝存在的时候,同样是从运动入手的。他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起因于另一个物体,打个比方,除非我用手拨动了弹珠,否则弹珠不会滚动,所以我就是这个弹珠的推动者。除非米开朗基罗雕刻大理石,否则不会产生大卫像,所以米开朗基罗就是大卫像的推动者。总之,凡是运动的事物都是由此前的那个推动者所激发的。


这个思路不难理解,可是问题在于,关于上一个推动者的追问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A是B推动的,B是C推动的,C是D推动的……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你从我肚子里来的啊。然后我们接着问:那么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追问可以不断地继续下去,现在布谷已经会说: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猴子。可是,猴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问到最后,我们总得停留在某个地方,否则就成了恶的无限倒退。


阿奎那认为,这个追问的终点处,也就是万事万物开始运动的起点处,正是那个“第一推动者”,它本身不被其他事物推动但却推动万事万物,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本身。


阿奎那的其他四个论证,内容虽然不同,基本思路和逻辑却相当的雷同。它们都是借助哲学的方法推论出“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原因”、“最完善的原因”以及“最高的智慧”这些终极概念,然后把这些终极概念直接等同于上帝本身。


◆ 如何理解阿奎那的证明?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或者反驳阿奎那的证明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阿奎那的论证前提——任何运动的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推动的,这个说法早就被牛顿物理学否定掉了。其次,即使我们接受“第一推动者”这个结论,也仍旧无法必然得出它就是基督教传统中的那个上帝。


我记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经对信徒说过一句话:“你所说的上帝,就是我所说的永恒。”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信仰哪个特定的宗教,重要的是要有宗教感,要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保持警觉,对超验之物保持敬畏。


三、圣安瑟尔谟和“上帝本体论”


接下来,我们就要邀请11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圣安瑟尔谟(St. Anselm)隆重出场了,有人把他的“上帝的本体论证明”称作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最为讳莫如深、最为专断无理的哲学论证”。听起来是不是很张牙舞爪?


其实,这个论证的结构并不复杂。


大前提:“我们只能把上帝设想成一个‘无限的’和‘最完美的’东西。”这句话很好理解,地球人都知道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所以他是无限的和完美的。


小前提:“一个具有除存在以外的所有完美性的东西,都不能算是最完美的。”这句话稍微有些拗口,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东西号称是最完美的,但它竟然又不存在,那它就不是最完美的东西。


所以,结论就是:“最完美的东西必然存在。”


听完这个论证,你是不是觉得有些眩晕,上帝的观念原本只存在于你的脑海中,可是安瑟尔谟却告诉你说,这个观念不仅在你的脑海里,同时也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用哲学的术语说,思维与实在是同一的。安瑟尔谟就像是一个变戏法的魔术师,两手空空,眼睛一眨,就变出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兔子。


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在历史上的遭遇非常耐人寻味。绝大多数神学家都不待见它,可是哲学家们对它却一直特别钟情:它先是被阿奎那否定,然后被笛卡尔接受,接着被康德抛弃,然后又被黑格尔捡回来重新加以阐释。


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自传里曾经饱含深情地回忆,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回边骑自行车边思考这个证明,因为深深地折服于它的强大威力,以至于差点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理解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呢?


其实早在安瑟尔谟在世的时候,就有一个隐修士提出了反驳意见,此人名叫高尼罗(Gaunilon),他说,如果有人告诉我,海上有一座完美的岛屿,金银财宝应有尽有,那么你姑妄说之,我姑妄听之,就当是一乐。可是如果那个人竟然得寸进尺,告诉我说,因为那座完美的岛屿已经存在于我的心中,所以它不仅在心中是完美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完美的,所以它必然存在。高尼罗说,那就太荒谬了。


高尼罗的反驳初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却不成立。我们完全可以凭空想象一座最完美的岛屿,一把最完美的椅子,一只最完美的天鹅,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而不是存在于现实的世界里,这不会让我们觉得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最完美的岛屿不等于最完美的东西,最完美的椅子也不等于最完美的东西。最完美的岛屿也还是有限的,而最完美的东西则是无限的,它应该包含包括“存在”在内的任何属性。你听明白了吗?所以,从逻辑上说,高尼罗的反驳完全没有击中安瑟尔谟的要害。


也许有听友会反驳说,“存在”怎么会是属性呢?全知全能全善才是上帝的属性啊!有意思的是,康德也是从这个角度反驳安瑟尔谟的,“存在”(being/is)的另一个译法为“是”,康德认为它只是判断的系词,它是用来联结主词和谓词的,所以上帝存在(God is)这个表述,并没有给上帝的概念添加任何新鲜的知识,康德说:“就真正存在的对象而言,它不可能从分析我的概念中得到,反而是以综合的方式添加于我的概念之上。”


如果你听完康德的批评后,感到有些困惑,没关系,我来给你稍加解释。康德的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的概念,一个是分析,一个是综合。


◆ 怎么分析?


分析命题的特点是,谓词在概念上包含在主词之中,打个比方,“三角形有三个角”,你只要去分析三角形这个主词,就能得出“三个角”这个谓词,“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结婚的男子”,你不需要通过经验观察,只要通过分析“单身汉”这个概念就可以得出“未结婚的男子”这个结论。


◆ 怎么运用“综合”?


而综合命题的特点则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比如“康德是个老光棍”,“休谟也是一个老光棍”,你不可能通过分析“康德”或者“休谟”这两个字得出“老光棍”这个结论,再举一个例子,“龙猫是一种具有魔法的动物”,你也不可能通过分析“龙猫”二字得出“它们具有魔法”的结论,而是要通过查阅史料或者经验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日本电影《龙猫》,宫崎骏执导(图片来自网络)


你一定已经意识到了,按照以上的区分,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属于分析命题,所以归根结底,康德与安瑟尔谟的分歧在于,康德认为,“上帝存在”是综合命题而不是分析命题,不能仅仅通过分析上帝的概念推论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而安瑟尔谟认为,“上帝存在”属于分析命题,完全可以通过分析上帝的概念推论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


接下来的问题是,康德的反驳是否成立呢?


我认为,如果安瑟尔谟听到这个反驳,一定认为康德大错特错,因为康德竟然把上帝等同经验现实中的存在物,这是典型的范畴错误。但是很有趣,德国诗人海涅却对康德的批判大为赞赏,认为它在思辨理性的领地上,一举摧毁了自然神学。


课后思考 

好了,在听完康德的反驳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欢迎给我留言。


从哲学的角度看,围绕上帝本体论证明产生的争议,归根结底是思维与实在是否同一的争议。但是,从神学的角度看,则是理性与信仰之争。我们在前面说到,安瑟尔谟把上帝设想成一个‘无限的’和‘最完美的’东西。


请问,你觉得这个设想有问题吗?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虽然我不信仰上帝,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上帝,他就该是这样子的。可是,在虔诚的信徒看来,这个设想本身就大有问题,因为上帝是不可想象的,愚顽的人类怎么可以去设想那个不可想象的上帝呢?再说一遍!即使安瑟尔谟把上帝设想成无限的和最完美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设想不可想象的上帝本身就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这也是高尼罗反驳安瑟尔谟的另一个理由,在他看来,上帝的本性是神秘的,愚蠢的人类根本就不配也不能拥有关于上帝本性的观念,即使拥有这样的观念,观念与实际存在也不是一回事。所以,高尼罗从根本上否定对上帝进行理性论证的可能性。


课后小调查 

好了,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想做一个小调查,如果有谁被上帝存在的证明说服了,决定就此皈依上帝的,欢迎你告诉我。


坦白说,我现在就可以非常武断地预言,一个都没有。因为,从理性的证明到绝对的信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跃,我虽然不知道这一跃的力量来自何方,但我明确地知道它肯定不是来自于理性。


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我们下一讲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sai_jy

    老師您好,我有一個小問題,就是說老師提到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一個主要判斷依據 是看,謂詞有沒有包含在主詞之中,那我舉個例子,人是兩隻腳的動物,那我的理解會是主詞包含在謂詞之中,而不是謂詞包含在主詞之中?

  • 林戈iNgo

    续1:所以安就算批评康德上帝不是经验现实的存在物,他自己“分析”推论来的上帝存在,对于上帝是最完美的无限的存在的预设也是有问题的,更何况从真正的宗教信徒角度来说还觉得上帝是无法想象的、超验的、不可说的,安不就等于在使用理性论证介入了信仰吗?所以我们只能沉默。大赞周老师最后的结尾,我觉得说的很好。从理性到信仰的这一跃,不论来自于什么,它肯定不是来自于理性。同感。 不过我也在想有没有一个解决办法来解决这个论证难题,既能够少凭借经验世界又有某种纯粹逻辑做保证,我想到的是数学?毕竟数学知识的确定性还是和人类语言不同,它很特殊。还是说这种通过理性论证的努力是一种言语上的错乱,像形而上学一样?

    周濂 回复 @林戈iNgo: 罗素有个观点跟你很类似,原文我一时想不起来,大意是,数学是人们相信存在看不见的完美世界的一个重要理由。

  • 义保_rm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我觉得高尼罗是对的,上帝的观念只属于信仰领域,是一种虚无的存在,理性证明是属于存在领域的手段,用存在的手段去证明虚无的存在,这本身就是可笑和荒谬的,就比如一个文盲的农民要去证明电磁波的存在,又比如一个画家要试图画出时间的真像一样。

  • 听友215412798

    最后那一段话,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选择,比如创业也是要靠最后那一跃的力量,而非来自理性分析。

  • 西山二毛

    信仰和证明不是同一个范畴之内的存在

  • 珊珊_7j

    我记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经对信徒说过一句话:“你所说的上帝,就是我所说的永恒。”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信仰哪个特定的宗教,重要的是要有宗教感,要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保持警觉,对超验之物保持敬畏。

  • 杜子腾67号

    我记得一个数学证明,和安瑟尔谟的证明很像。 证明1是最大的自然数:假设最大的自然数不是1,而是X,那么X+1>X,所以X不是最大的自然数,出现矛盾,所以1是最大的自然数。 这个证明说明了 如果要用反证法证明 具有某属性的事物是X,那么先要证明具有某属性的事物存在,不然就会出现错误。 安瑟尔谟应当先证明最完美的事物存在,才能去证明最完美的事物是上帝。

  • 林戈iNgo

    1、也许从阿奎那想要让哲学服务于神学的时候,这样的念头就是让理性和信仰交织的起点。觉得周老师说的“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保持警觉,对超验之物保持敬畏”确实是一个较为中庸中和的观念。说实话一开始听见安瑟尔谟的论证,我觉得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他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了“最完美”“无限”里面,就算“存在”成为一种属性,也顶多就是往“最完美”里面再塞一个特点而已。所以我看到Kant的观点时是深有同感的。因为“分析”是产生不了新东西的,而“综合”才可以,因为它会产生、推论出新的知识信息。但是从经验的角度来说,这二者又感觉总是逃脱不了我们人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世界。

  • 尽简茶业李强

    我觉得不言自明的东西,是不能言的,言之反而不明了。

  • 鳴謙贞吉

    我觉得如果上帝代表永恒和完满 那么安塞尔莫的证明从逻辑上是正确的 但是人类口中的上帝被妄加了很多意志类的东西 所以我只信奉自然神 宇宙神 我不信人格神